劉意
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朗讀,是以聲音為媒介,“以聲入情,因聲求義”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領會課文的意義,體味課文蘊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
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都是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課文中的遣詞造句都是為了表現(xiàn)“道”的內(nèi)涵,只有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思想內(nèi)容發(fā)掘出來。朗讀則是運用“以聲解義”來幫助理解語言文字。例如,古詩《鋤禾》中“粒粒皆辛苦”,教師注意以聲調(diào)、音韻、輕重以及疊字的間頓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就能體會到“粒?!彼憩F(xiàn)的沉甸之感。珍珠般的顆顆米飯都是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成果。由此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來。
要讓學生真正把書讀到心里,必須讓學生正確地感知語言。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讀書,須要字字讀得響亮”?!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一課中,描寫邱少云烈火燒身時表現(xiàn)的有:“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的詞句,盡管學生可以理解它們的意思,但如果不指導朗讀,學生腦海里烈火燒身時邱少云紋絲不動的“巨石”形象是不豐滿的,而有聲有色的集體朗讀則有助于使靜態(tài)的文字語言形象化、動態(tài)化,英雄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站立起來,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對英雄產(chǎn)生熱愛和敬仰之情。
生動的朗讀還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引起感情的共鳴?!妒镩L街送總理》一課,教學要求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重要的訓練內(nèi)容,通過朗讀,感受文中感人的情景描寫,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把對周總理的敬愛、懷念之情表達出來。教學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把握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人民群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面。配樂渲染“送總理”的場景氣氛。重點指導學生運用有聲語言的表現(xiàn)技巧,把握適當?shù)耐nD,適度的輕重,語調(diào)的揚抑及音色的處理,聲情并茂,以聲入情,使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探化情感體驗,使情感的波瀾涌向高潮,匯入“送總理”的人流“靜靜地望著靈車遠去的方向,泣而無聲,默而無聲,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至此,本課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自然達到。
好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極好的解釋。抓好朗讀有助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從而把握住教材的特色,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如《鳥的天堂》作者通過靜態(tài)的描寫來抒發(fā)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大榕樹的贊美之情。讀時要有贊美的語調(diào),甜美的感情,速度可慢些,作者通過動態(tài)的描寫來表達對顏色各異,聲音動聽,千姿百態(tài)的小鳥的喜愛,讀時要情緒歡快,語調(diào)活潑而有變化,節(jié)奏較快,著力渲染出活躍的氣氛。通過朗讀感情的對比,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各具特急的表現(xiàn)力,同時與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產(chǎn)生了共鳴。
總之,“以聲入情,因聲求義”的朗讀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對學生美好情感的陶冶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重視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教之有法,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