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著“存在感”、“刷存在感”等現象,對個體的社會交往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扎根理論方法,對現實和虛擬情境中這種存在感產生原因、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探討。結果發(fā)現:存在感通常是個體自發(fā)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伴隨著尊重、自我實現以及積極情緒等體驗;獲得存在感的需求影響著個體主動獲取存在感體驗的行為,包括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個體可以通過個體途徑和群體途徑獲得存在感,前者為直接途徑,后者為間接途徑;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既有可能選擇補償行為重建存在感,也可能產生出社交退縮表現,這取決于其存在感需求本身。文章最后探討了未來可進一步拓展的地方和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存在感; 心理需求; 補償行為; 社交退縮; 行為策略
中圖分類號: B842.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6005507
一、引言
如今,“存在感”一詞頻繁出現于人們的生活中,娛樂明星、政治人物甚至商業(yè)產品等相關的時事新聞都難免被貼上“刷存在感”的標簽。有研究者通過對網絡小說頁面設置的考察發(fā)現,網站首頁書評區(qū)和互動信息區(qū)成為作者、讀者尋找和制造存在感的途徑[1]。在社交手段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們獲得“存在感”的途徑是各式各樣的,面對面的交流虛擬工具、社區(qū)、論壇等都成為人們表達“存在”的一種工具。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刷存在感”,人們往往可以獲得外界的關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Goffman認為,現實情境中人們表達自己的“存在”的場所就是整個社會,而作為人們表達存在方式的人際互動則是一種“社會表演”[2]。根據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在表演開始前,人們首先會對所處的社會情境進行認識(情境定義),然后據此來選擇演出舞臺(演出舞臺)并內化該情境中的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表演框架)。最重要的“表演”過程,則是表演者按照表演框架的要求和一些常規(guī)程序(劇本)進行交互,同時通過言語、行為等策略來取得“觀眾”的認可(印象管理)的過程。這一理論強調了個體社會行為的互動性,包括熟悉情境中的持續(xù)性互動和陌生情境中的臨時性互動。除了面對面的互動,該理論同樣可以解釋人們在網絡人際互動中的表現。例如,個體在即時通訊工具(騰訊QQ)中標示的在線狀態(tài)往往傳達著一種自我存在的信號,而互動對方對這種存在的認同則影響前者的網絡存在感[2]。
社會存在理論(Social presence theory)則針對虛擬情境提出了社會存在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人與人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互相關注的程度[3]。如果傳播媒體能夠在社會情感層面給予個體與面對面交談一樣的感受,個體就會產生被視為“真實的人”以及與他人相聯系的心理感受,即體驗到社會存在感。這一過程中,影響溝通雙方社會存在感的兩大因素分別是親密性(Intimacy)和接近性(Immediacy),前者取決于溝通雙方的物理距離、目光接觸、微笑等親密動作以及對話主題等因素,后者則指溝通過程中通過語言、表情體現出來的心理距離[4]。
戲劇理論從個體自身角度出發(fā),描述了個體如何主動從互動對方那里獲得“存在感”[2],社會存在理論則強調了溝通媒介如何影響溝通雙方獲得的“存在感”[4],二者強調了存在感的感知過程中自我的主動和對方的互動這兩個因素的重要作用。這種人際互動中對自我存在的感知,可概括為自我存在感的社會交互模型(見圖1)。自我主動表達的是個體對“自身存在于社會或群體”的感知需求,而對方的互動則體現了個體“讓對方感知到我存在”的感知需求[5]。戲劇理論和社會存在理論可以解釋現實生活和網絡情境中“存在感”的產生過程,并且說明了這種“存在感”是基于社會交互而產生的一種個體心理體驗。
圖1存在感產生的社會交互模型
社會生活中與“存在感”相關的是“刷存在感”現象,說明個體會對“存在感”產生需求并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而付諸行動[1],進而產生存在感體驗、存在感體驗失敗兩種不同結果。社會心理學認為,當與他人建立并保持人際關系或被團體接納時,個體體驗到社會接納(Social acceptance),進而給其認知、情緒情感及行為帶來積極影響[6]。反之,個體體驗到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其情緒、認知會受到消極影響,甚至出現自我調節(jié)能力受損及更多攻擊行為、反社會行為等消極行為[7, 8]。但已有研究的結果尚不足以解釋存在感體驗和存在感體驗失敗的一些問題。首先,通過觀察可發(fā)現,個體獲得存在感體驗時不一定存在明確的對象作為接納自己的內群體,即個體在不參與交互的情況下自發(fā)地體驗到存在感。這一差異說明存在感體驗與社會接納體驗可能存在差異。其次,社會接納和社會排斥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個體的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其滿足與否影響著個體的心理體驗及認知、行為反應[7, 9]。盡管個體“刷存在感”的行為是受需求驅使的,但這種需求的內涵具體是什么尚未明確,其與個體尋求社會接納的動機有何異同同樣不明確。再者,有研究發(fā)現社會排斥會激勵個體進行人際關系重構(Interpersonal reconnection),被排斥的個體會更積極地與新的關系資源進行交流、互動,進而重建密切的互動關系[7, 9]。那么,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的心理、行為如何發(fā)生變化同樣值得探討。最后,按照戲劇理論,個體在社會交互行為中會采取印象管理策略[2],而社會接納和社會排斥的相關研究則無法說明存在感的相關行為中是否會出現認知、行為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著眼于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感”現象,采用扎根理論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對該現象進行更完善的分析[10],以更好地解讀這一現象的含義及其特點??紤]到本研究涉及非人際互動領域的存在感現象,而已有研究方法不足以滿足本研究的需要,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擬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驅使個體追求存在感體驗的需求的內涵;(2)個體獲得“存在感”的途徑;(3)個體未能體驗到存在感時的心理、行為特點;(4)存在感相關行為是否涉及策略選擇。
二、方法
(一)訪談對象
“刷存在感”現象最初出現在網絡世界的年輕群體中,而后在現實生活中也廣泛發(fā)生。為保證研究取樣能夠提供足夠信息,本研究訪談對象要求有5年以上互聯網使用經驗且至少是3個論壇、虛擬社區(qū)的注冊用戶。按照目的性取樣原則,選取了5名在校大學生參與了訪談。訪談對象平均年齡22.7歲,其中男性2名,女性3名;經常使用的論壇、虛擬社區(qū)平均數量為3.7個,平均使用年限為4.2年。
(二)訪談方法
研究擬定了一份包含3部分共18項的半結構式訪談提綱。訪談第一部分涉及現實交互情境中個體獲得存在感的途徑與過程;第二部分涉及個體在未參與交互時自發(fā)獲得存在感的過程,例如當得知自己或所屬的某一群體被表揚時;第三部分涉及虛擬情境中個體獲得存在感的過程及其心理與行為特點。每組訪談開始前的1~2個問題為啟動問題,引導訪談對象回憶相關情境。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著重引導被訪者報告其在不同情境中的經歷與體驗,收集情境、動機、感受及行為反應相關的信息。訪談時間為46~59分鐘,所有內容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進行錄音并轉錄成文本資料。
(三)研究工具
研究使用ATLAS.ti 6.2軟件作為定性資料的分析工具,使用界面如圖2所示。
三、分析
(一)開放式編碼與主軸編碼
為了對個案進行深入剖析,將每一個完整的表述指定為一個“句子索引”,將整個文本資料整理成索引目錄。A為某高校在讀碩士,有3個長期使用的網絡交流工具,平均使用年限為3.3年。訪談文本A共整理出126個句子索引(編號001~126),通過開放式編碼獲得61個基層編碼。由于訪談涉及不同情境,因此將按照訪談主題將開放式編碼和主軸編碼拆分為不同模塊。
句子009~010展現了個體在現實交互情境中希望獲得他人關注這一過程的心理與行為特點(見表1),句子107~112則展現了個體在虛擬交流中希望獲得他人關注的心理與行為特點(見表2)。隨著訪談文本分析的深入,大部分概念在訪談對象提及的其他案例中得到反復驗證,例如008句、048句、116句再次出現了個體在現實或虛擬情境下希望獲得他人不同形式關注的信息,由此得到“交互類型”、“交互對象”、“交互情境”三個范疇。此外,024句、036句、040句則發(fā)現個體在不同情境下不僅希望能夠獲得他人關注,同時還希望在某些交流主題上獲得他人的認同。前者是一種與他人保持頻繁、積極、穩(wěn)定聯系的需求,后者則是希望被接納或認同的需求[6],由此得到“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兩個范疇。以同樣的方式對全部文本進行開放式編碼和主軸編碼,得到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范疇見表3。
表1現實交互中關系需求來源
句子索引數據及分析備注
009010Q:交流討論中你發(fā)表意見后,期待別人做出怎樣的反應?
A:這個看不同的場合(場合)吧,和什么話題(話題)吧??赡苡行┍容^輕松,生活中一些比較無所謂的話,我不會期待別人給我一個什么樣的回復。但是帶有目的的事務(目的性事務),我可能會期待別人給我一定的回復(期待回復)。不管是好或者壞,你最好能給我提點建議。不要說太空洞的話,給我一點實質性的建議就可以了(實質性建議)。開放式編碼
句子分析備忘錄:
009~010句可提取的概念:場合、話題、目的性事務、期待回復、無論回復好壞、實質性建議:
1. 場合指交流發(fā)生的特定情境,例如時間、地點等。
思維過程:個體希望獲得回復、關注的這種需求是依交流情境而變化的,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會產生這種需求,而在另一些情境中則不會產生這一需求。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2. 話題指雙方交流的內容、主題等,例如后文所提及的“目的性事務”就是其中一種。
思維過程:個體希望獲得回復、關注的這種需求是針對不同事件、任務的,對于某些目的性事務需要相關人物給予關注甚至參與進來,而對于某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則不是這種獲得關注的需求的必要條件。
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3. 期待回復指個體產生一種明確、外顯的獲得關注的需求。
思維過程:個體期待對方給予回復的前提是個體的信息獲得對方的關注,因此期待回復實質上則是一種個體獲得對方關注的需求。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4. 實質性建議指他人提供的、對問題解決有幫助作用的想法、意見等。
思維過程:個體不僅希望對方能夠關注到自己相關的信息,同時希望對方能夠在自己的問題解決上建言獻策,由此推斷這是一種任務導向的關注需求。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二)選擇式編碼
通過對原始資料、概念、范疇的不斷比較,可以提煉出更高層次、更抽象的核心范疇并圍繞核心概念建立相關的關系網絡。ATLAS.ti軟件中核心概念的關系網絡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可以簡易地表示范疇之間的關系。
結構一:依據“交互類型”、“交互對象”、“交互情境”、“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五個范疇提煉出“存在感需求”這一核心概念及其概念網絡(見圖3)。存在感需求包含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而交互類型、交互對象、交互情境則影響著存在感需求的產生。
107108112Q:你在哪些情況下會去主動回復別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A:一個親疏狀態(tài)吧(親疏狀態(tài)),就是我們倆關系是不是很好(人際關系)。還有一個就是你感不感興趣(興趣)。還有就是很好的朋友啊(朋友),比如別人“生日快樂”呀,祝福一下人家??赡芫褪莿e人很開心的事情,你也可能會去祝福一下。再就是好關系的吧,不痛不癢的我一般不會去回復。然后就是,有些人很難過,你可能會去……
A:還有一種是可以像其他人學習啊,比如說,他發(fā)了一個好東西,唉,我覺得還不錯,可以教我之類的(學習榜樣)。還有一種你可能是出于增進和某人的關系,那可能我會比較關注他的QQ狀態(tài)。就是點個贊啊,就是……保持交流嘛,這也算是一種目的吧(保持聯系)。開放式編碼
句子分析備忘錄:
107~112句可提取的概念:親疏狀態(tài)、人際關系、興趣、朋友、學習榜樣、保持聯系;
1. 親疏狀態(tài)指個體與交流對方的心理距離,表現為親近和疏遠。
思維過程:個體在虛擬社區(qū)中是否主動回復對方取決于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即個體希望與親近他人建立交流與聯系,而關系疏遠的他人則不會成為建立聯系的選擇。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2. 人際關系指個體與交流對方建立的關系質量,亦即個體與對方的心理距離。概念內涵
3. 興趣指交互過程中個體希望深入了解、加入或參與的程度。
思維過程:個體是否與他人建立聯系取決于雙方的心理距離,而這種聯系是否符合個體的興趣則可能影響其質量、持續(xù)時間,進而也就決定個體是否希望在當前主題上獲得對方的深切關注。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4. 朋友指與個體有共同興趣或共同經歷的重要他人。
思維過程:朋友間存在共同的價值觀或相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雙方的互相理解和幫助,而獲得朋友的關注不僅有利于個體當前問題的解決,也能夠促進雙方人際聯接的強化。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5. 學習榜樣指在交互主體上能夠幫助個體進步、獲得技能的他人,例如學長、老師等。
思維過程:個體同樣希望能夠獲得對自己能夠有所幫助的他人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獲得將影響個體預期問題的解決,因此也是一種任務導向的關注需求。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6. 保持聯系指個體維持與他人聯接的長期存在,包括朋友、新認識的人等等。
思維過程:個體通過獲得他人關注的方式在雙方之間建立并維持人際聯接,而這種人際關系又不是針對個體當前遇到的或預期困難的,因此可理解為關系導向型的關注需求。概念內涵思考與推理
結構二:文本分析同時發(fā)現了個體無法獲得存在感時的心理、行為表現。此時,個體的情緒特點可提取出范疇“消極體驗”。但在面臨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在不同的條件下(即交互類型、交互對象、交互情境)會表現出兩類行為——“社交退縮”(例如36句、46句、77~80句)和“補償型存在感”(例如16句、24句、82~86句)。補償型存在感指個體通過再次提問、轉移對方注意、主動插話、參與群體新話題等方式補償之前缺失的存在感。與此同時,29~36句顯示個體還會改變交流方式即進行“策略轉變”。這一部分分析可提煉出“存在感體驗失敗”這一核心概念(見圖4)。
結構三:訪談第二部分涉及個體在未參與交互時也能自發(fā)獲得自我存在感的過程,包括個體自身或其所屬某一群體被討論、表揚等情境。通過對該部分的文本資料進行編碼分析,提取出“自發(fā)型存在感”這一范疇,并且當個體本身或其所屬某一群體被表揚、討論時都有可能誘發(fā)個體的存在感。此外,通過對007~012句、92句、107~114句進行編碼分析發(fā)現,個體通過主動參與交流、分享經歷、表達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等途徑主動建構存在感,故提取出“主動型存在感”這一范疇。此外,008句、126句則顯示主動型存在感產生過程中,個體會采取一些印象管理策略,例如“不明確反對他人觀點”、“避免他人的高度關注”等。因此,這些分析可提煉出“存在感體驗”這一核心范疇(見圖5)。
(三)多個案分析
按照扎根理論方法的理論性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原則[10],利用個案研究的初步結果,繼續(xù)進行更深層次的多個個案分析,對個案分析的結論進行驗證和補充。首先,通過對全部5個個案的扎根理論分析發(fā)現:(1) 存在感需求這一核心概念網絡得到了驗證;(2) “自發(fā)型存在感”、“主動型存在感”、“補償型存在感”得到了驗證。(3) 存在感缺失的關系網絡也得到了驗證。其次,部分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關聯得到了擴展:(1) 個體通過群體途徑產生自發(fā)型存在感,是以自我與群體的強烈聯接為前提的。(2) 在自發(fā)型存在感較弱時,個體同樣會采用一些強化策略(例如,主動公開匿名或群體成員身份)來確定這種存在感,此時自發(fā)型存在感就轉變?yōu)橹鲃有痛嬖诟小4送?,補償型存在感產生過程中,個體同樣會采取印象管理策略。因此,個體使用的各種策略可以進一步提煉出“策略使用”這一范疇(見表3)。(3) 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體驗到消極情緒的同時還會發(fā)生態(tài)度轉變,即對導致其存在感獲得失敗的人、情境的態(tài)度更加消極。但在獲得存在感時,則未發(fā)現積極態(tài)度轉變。結合多個個案分析結果,得到關于“存在感需求-存在感體驗-存在感體驗失敗”的總體概念模型(見圖6)。
四、討論與展望
(一)研究總結
本研究著眼于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感”、“刷存在感”現象,通過訪談方法對這一現象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及其導致的心理、行為反應進行了探索。由于目前尚無研究對存在感的內涵進行闡明,本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論方法對其內涵、特征及其產生過程進行了分析。
首先,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對存在感體驗和存在感體驗失敗均有所關注,而這兩方面的發(fā)現則可以相互佐證。一方面,本研究通過多個個案分析發(fā)現,個體在關系需求和歸屬需求的作用下獲得存在感時表現出開心、尊重、人際滿足等積極體驗(訪談的開放式編碼所得),說明存在感體驗與社會接納引發(fā)的心理體驗有相似之處[6]。另一方面,實證研究則已證實社會排斥會引起消極情緒,并且被排斥者會給予排斥源更消極的評價[11]。本研究同樣發(fā)現未能獲得存在感時,個體不僅會體驗到消極情緒,還會產生相應的消極態(tài)度。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僅限于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對于存在感體驗獲得時,本研究沒有發(fā)現態(tài)度的積極變化。
其次,本研究按照產生途徑對個體感受到的存在感類型進行了不同劃分。第一,本研究發(fā)現個體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自發(fā)產生存在感,例如當自己本人、自己的意見、事跡被他人贊揚或被重要的其他人討論時,個體都會體驗到積極情緒。這與群體交互中個體獲得社會接納的機制又是不同的,說明存在感現象又并非完全等同于社會接納現象。第二,當個體所屬的群體被他人稱贊時,個體同樣會自發(fā)地體驗到存在感及相應的積極情緒。群體的存在感則成為個體存在感的間接途徑,而個體與群體的聯接強度則影響著個體從中獲得存在感的強度。這一發(fā)現可能與個體對不同群體的認同差異有關,內群體認同越強,則個體受到內群體的影響越大[12]。第三,本研究發(fā)現在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可能會轉變策略并采取新的行為來重新獲得存在感,例如積極加入新的群體話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補償型存在感同樣是在需求驅動下的行為,但其產生機制又不同于主動型存在感。第四,本研究發(fā)現個體在特定情境下會采取主動策略來確立存在感,例如主動分享經歷、插話等。而在自發(fā)型存在感產生以后也會采取策略來強化該體驗,例如主動公開匿名或成員身份。這些現象便是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刷存在感”,通過這種方式,個體獲得存在感需求的滿足,進而導致交互活動的增加。
最后,本研究同樣發(fā)現了一些存在感需求產生機制的特點,這些發(fā)現同樣符合以往關于社會交互行為的研究結果。第一,本研究發(fā)現情境、對象和交互主題影響了個體存在感需求的產生,這一點與戲劇理論關于“情境定義”、“演出舞臺”的觀點一致[2],同時也與社會存在理論關于“社會情境”、“交互”、“接近性”等的觀點相吻合[4]。第二,本研究發(fā)現在個體主動建立存在感或補償之前未獲得的存在感時,會采取印象管理策略、策略轉變等行為策略來獲得外界的積極關注與認同,這與戲劇理論關于“表演框架”、“劇本”、“印象管理”的描述一致[2]。第三,本研究發(fā)現存在感體驗失敗時,個體除了采取補償行為外,還有可能采取社交退縮行為,同時可能伴隨消極態(tài)度的產生。按照社會排斥的需求-威脅模型(Need-threat model)[13],當關系需求(包括歸屬感和自尊)受到更大威脅時,個體會表現出對社會關系重建的強烈興趣以及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傾向,而當效能需求(包括控制感和意義感)受到更大威脅時個體會通過反社會行為或降低親社會行為意愿來增強控制感[9, 14]。但不同的是,親社會行為意愿的降低還受到了交互情境、對象和主題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通過存在感需求的間接作用實現的。
(二)研究展望
由于涉及現實交互、虛擬交流以及自身不在場的情境下個體產生存在感的過程,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也獲得了一些新的發(fā)現。但與此同時,本研究對現實社會中“存在感”現象的研究仍有值得深入的地方。第一,由于本研究是使用扎根理論方法進行的定性研究,研究獲得的存在感概念的結構及其穩(wěn)定性尚需要定量研究的進一步檢驗。第二,本研究認為“存在感”體驗與社會接納心理相似,但其產生途徑說明個體不僅能夠通過主動行為獲得存在感,同時還可能自發(fā)地獲得存在感。因此,這一自發(fā)型存在感體驗與社會接納心理有何異同則需要更深一步地探討。第三,本研究依據目的性抽樣的原則選取了具備一定現實和虛擬社交網絡的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由此造成訪談對象層次單一的缺陷,使得本研究可能無法解決另一些問題。例如,在現實或虛擬的其中一種環(huán)境中的存在感體驗失敗,是否會促進個體在另一種環(huán)境中的存在感補償行為。第四,同社會接納及社會排斥類似,存在感體驗、存在感體驗失敗作為個體社會交互的心理體驗,是否會影響個體的社會交互質量及心理健康也可以進行探討,例如外顯自尊、人際關系滿意度、感知的社會支持及人際公平感,等等。
參考文獻:
[1]王小英. 尋找存在感與制造存在感——網絡小說鏈文本中的符號身份認同[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20(6): 299-306.
[2]李許單. 我QQ,故我存在[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0(3): 33-35.
[3]Tu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esence and online privacy[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2, 5(4): 293-318.
[4]徐琦. 淺析虛擬環(huán)境下的社會存在感理論[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2008, 4: 18-19.
[5]李肖鋒,王倩,張龍革.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社會存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6):87-94.
[6]李霞, 朱曉穎, 李文虎. 歸屬需要的研究進展[J]. 心理學探新, 2010, 30(2): 86-90.
[7]Knowles ML, Green A, Weidel A. Social rejection biases estimate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4, 5(2): 158-167.
[8]杜建政, 夏冰麗. 心理學視野中的社會排斥[J]. 心理科學進展, 2008, 16(6): 981-986.
[9]王紫薇, 涂平. 社會排斥情境下自我關注變化的性別差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4(11): 1782-1792.
[10]孟娟. 心理學扎根理論研究方法[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29(3): 170-176.
[11]Buckley K,Winkel R,Leary M.Reactions to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Effects of level and sequence of relational evalu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0(1):14-28.
[12]石偉,閆現洋,劉杰.對不公正歷史事件的情緒反應——群體內疚[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2),224-232.
[13]Williams KD. Ostracism[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425-452.
[14]Lee J, Shrum LJ.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versus charitable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 A differential needs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2, 39(3): 53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