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紅
摘要:目前我國信息技術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它一直引導著我們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有效教學
背景: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能簡單地把“有效”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nèi)容”,也不能理解為教師有沒有教完內(nèi)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有沒有學到知識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在課堂的45分鐘內(nèi)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一種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與否的惟一指標。
一、影響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原因分析以及解決策略
教學的有效性在以前的教學觀點中也常提到,比如在課堂上使用投影將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從時間角度上節(jié)省了寫板書的時間,但是同時也存在很多的爭議?,F(xiàn)在全國教育提出新的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的課程標準的大環(huán)境下,影響信息技術課有效教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信息技術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由于目前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變的過渡期,很多省份都還沒有把信息技術列為高考的范疇,雖然部分省市設置了統(tǒng)一的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測試,但是學生和家長以及學校都不原意投入過多的精力于非高考科目,所以導致非高考科目缺乏考核機制,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些學校在信息技術硬件投入上較大,如建設校園網(wǎng)、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微機室、電子網(wǎng)絡教室、電子閱覽室、電子備課室等硬件設施,但多是為了能達到示范校、特色學校的評價標準,在學生的和教師的教學觀念中并沒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所以這些設備的利用率很低,更有甚者設備根本沒有使用就已經(jīng)過期報廢了,造成大量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設施閑置和浪費。因此,信息技術課程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教師失去教學的積極性,變主動為被動,學生學的散漫,知識的掌握也沒有到達預期的高度。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
1、重技術輕方法。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速度之快,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應有的技術和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信息技術教學中,部分老師很少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合理安排與利用上機時間,只是在上機課上布置一些上機作業(yè),然后輔導一下就完成了教育教學的基本的任務,還有的老師干脆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自由發(fā)揮”的玩游戲、上網(wǎng)、聊天、聽音樂和看電影等,并沒有去尋求一種適合本校本班的教學方法去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要知道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技術和素養(yǎng),那么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及工作的負面影響會很深。
2、重形式輕內(nèi)容。在當前的新課改環(huán)境下,很多教師特別注重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而對教材內(nèi)容的把握和處理顯得很粗糙、不到位。部分教師為“教學”而教學,將教學的主動變?yōu)楸粍?,甚至把社會上的一些培訓課直接搬到高中課堂來,忽視了信息技術課的內(nèi)容以及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以后發(fā)展來說,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比學會操作技能更為有效。同時也由于學生平時頻繁地接觸網(wǎng)絡,被網(wǎng)上千姿百態(tài)的信息所吸引,無心學習課堂教學內(nèi)容,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網(wǎng)絡游戲和聊天上。甚至把信息技術課當成了“放松課”,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
四、解決策略
1、加強信息技術師資培養(yǎng),提升信息技術教育的地位。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課,除了具備應有的硬件和軟件外,一個好的信息技術教師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應該加大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自身修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及技能。加強培養(yǎng)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發(fā)揮其骨干帶頭作用;加強信息技術教師間的教研、教學經(jīng)驗交流,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以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2、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
第一,加強對教材的理解。新課標鼓勵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尤其是信息技術課程,其更新速度要比其它科目快的很多,所以要“用教材教”,要超越教材,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超越教材的前提是真正的徹底理解和吃透教材。課堂教學追求“挈領而頓,百毛皆順”的境界,“領”在哪兒呢?“領”在教材中。制訂與教材要求適切、落實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在確定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上要準確、具體。要嚴格對照課程標準和教材,既不任意拔高要求,也不隨意降低標準。
第二,創(chuàng)建有效的教學課堂。新課程改革在課程理念上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關注了學生的全面、自主、有個性的和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技術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又要求其教學內(nèi)容及課堂的設計上與其他學科要有所不同。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種交流的技術,信息技術課程及其教學活動,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過程到方法,都以利用信息技術交流與合作為主要活動方式。所以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要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伙伴,設計切合實際的活動來組織學生交流與合作,把傳統(tǒng)的孤立學習轉化為新型的共同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團結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信息技術的改革不僅僅是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變,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去面對、探索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為學生提供團隊合作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建的環(huán)境中更有效的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進步和發(fā)展,才能提高整體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李藝等.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教育部 2003.4 .
[2] 李藝.朱彩蘭.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及其研制概述.
[3]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6).
[4] 謝瑩.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