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雙九年華便在上海灘驚艷了時光,文才傾倒眾生;韓寒中學期間就憑作文大賽嶄露頭角,從此開啟錦繡前程,成為當代青年的榜樣。然而也有西周姜尚,七十歲還在渭水之濱垂釣,八十歲才輔助周文王成就天下事??梢?,成名與年齡無關,可早可晚。(舉例后快速引出材料的核心詞匯,引出論述方向)
張愛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有多少人誤解了其中的深意。人生在世不過百年,最美好的年華只有年輕時那一小段夏日草木般蔥蘢的歲月。這是要勸勉年輕人不負青春?。〖偈鬼n寒早早成名后卻不思進取,怕只是又一個“仲永”,又怎能在日后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但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眼中只有那“早出名”三個字,于是只貪慕聚光燈下的萬眾矚目,只留戀浮名帶給他們的榮耀光環(huán)。如果姜尚為的僅是一介虛名,又怎會用盡半生去沉潛,去等待?莫要為了虛名失了心性,努力后,成名是水到渠成的事。成名,成真名,不在早晚。(繼續(xù)加深對上文例證的論述,并順勢亮出觀點“成名不在早晚”)
所以,真成名還在于“心性”二字。心性不足而名聲來得過早,則易“月滿而虧”“物勝則衰”,猶如早開的花經不起負累而凋零;心性足而名聲乏,于人反倒是種自在,況且“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縱使不成名也已無關緊要。故在我看來,成名不在于早晚,關鍵在于養(yǎng)足心性,如此,名聲方能長久。(扣著“早或晚”論述心性和名聲的關系)
名聲來得晚一些又何妨?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對心性修養(yǎng)的考驗之一。經受不住者整日如坐針氈,備受煎熬。反之,它讓你在名聲不期而至之時不會驕矜,讓你處于低谷時仍如幽蘭堅守其志,不妄自菲薄。明代學士張居正少年成名,然主考官故意不予其頭籌,磨其性子。未得功名,張居正不氣不餒,待幾年修行后,名揚天下之時更覺恩師深意。天才往往易夭折,只有磨礪心性,經得起風霜的人才不會迷失在鐘鼓饌玉的環(huán)境中。(換個角度看待“晚”的價值,修改后的例證也更貼合實際的論證)
磨礪心性,潛心挖掘自己的價值,發(fā)展自己的實力,這是超越浮名牽絆的有效途徑。圍棋大師吳清源不僅棋藝高超,其文化修養(yǎng)也讓人嘆為觀止。太早、太多的名譽并未左右他,正是因為他靜若止水的境界與雄厚的實力讓他的名聲響徹神州。倘若胸中無半點墨水,何來風度一說?成名晚則晚矣,低頭做自己該做的事即可。(對上一段落的進一步探討)
再說,成名還需看幾分機緣。機緣,琢磨不得,也無須琢磨,放下塵埃,常拂明鏡,養(yǎng)足心性,那么名聲不過是身外之物,管它是早是晚,是有是無,是長是短,是好是壞,吾“自立而后立于世”,足矣?。ㄑa充論證“成名早晚不全在己”)
因此,無論成名與否,無論成名早晚,堅持追求自我、修煉自我才是我們人生應有的姿態(tài)。吾不求明達于世,但求今生真正擁有立于世的實力與心性,如曾國藩所言,“倚天照?;o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便已無憾?。ɑ乜凵衔模谜撟C再次重申中心論點)
愿斯志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升格點評】修改前的文章也是一篇文采斐然、見識廣博之作,但存在扣題意識不強、論述主次分寸感缺失等問題。修改后的文章做了一些改進:其一,更注重段與段之間的承接,整體感加強;其二,中心論點更鮮明集中,話題感較為凸顯,所用方法是將文中每則素材都物盡其用,用事例分析界定概念、有的放矢,用事例扣合材料、引出觀點,用事例印證觀點、加深分析;其三,開頭與結尾更加圓融、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