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
摘 要:“歹”,與“好”相對,音義源于蒙古語,字形本自藏文字母。自南宋借入漢語,相沿習(xí)用,經(jīng)歷了從單用到復(fù)音化最后退卻而成殘留的發(fā)展歷程。在現(xiàn)代,“歹”僅見于現(xiàn)代漢語個別復(fù)音詞,現(xiàn)代漢語方言保留了其特殊單用法,并在方言地理的空間分布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特征。
關(guān)鍵詞:歹;借詞;歷史;文化;方言
中圖分類號:H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6-0207-03
“歹”,蒙古語借詞,自南宋末借入,長期在漢語中相沿習(xí)用,很少有人懷疑其來源,幾乎都“認為是親子(同系語),實際上卻是養(yǎng)子(借詞)”。①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筆者在前人考證的基礎(chǔ)之上,理清了其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并嘗試探究其背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
一、南宋借入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李思純先生發(fā)表論文《說歹》,徐復(fù)先生發(fā)表《“歹”字源出藏文說》《歹字形聲義及其制作年代》,對“歹”字來源與本義作了詳細的考證。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
第一,字音源于蒙古語,字形本自藏文字母。
1237年,南宋彭大雅撰寫徐霆作疏《黑韃事略》記載:“韃靼人言及饑寒艱苦者謂之 ”,這是文字上首次創(chuàng)作“ ”,用以記錄蒙古音tai(另一說dai)。后來,八思巴制蒙古新字,用藏文字母中的第九個“ ”擬蒙古音, 與 同音且字形更為省簡,于是“假借為之。其后異心及惡逆之 ,亦簡寫作歹,世遂忘其原本,襲用為好義之反之專字耳?!雹谖墨I中再現(xiàn)此字,是在文天祥的《指南錄》卷三上《江難詩序》,不過已經(jīng)寫作“歹”而非“ ”了,此后,藏文字母“歹”完全取代了 “ ”。
第二,本義“反側(cè)奸細”,并非“好之反”。
通過蒙古本《元朝秘史》與漢文本對照可知“歹”并非表“不好”的泛稱,而是有其本義“反側(cè)奸細”,漢人在使用過程中引申為不好的通稱;另一個原因是,蒙古語中表不好的詞是“冒烏”和“卯危”,表反逆的詞是“歹亦真”,但是漢人不能分別“冒烏”“卯?!薄按跻嗾妗边@三個詞,于是混淆了詞義,無論不好還是反逆,一律泛稱“歹”。
二、元代擴展
有元一代,文化交流頻繁,語言環(huán)境寬松自由。借助蒙古族的統(tǒng)治地位,蒙古語盛極一時,作為強勢語言對漢語造成了滲透,蒙古語語法成分與蒙古語詞匯嵌入漢語結(jié)構(gòu),形成一種特殊的白話,即“蒙式漢語”,又叫“漢兒言語”,至今,蒙式漢語依然是近代漢語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史有為先生曾說:“外來語詞中單音節(jié)的外來語素極少,而能單獨成詞,即單獨使用者尤少,一般都要與其他語素配列后才能自由運用?!雹墼谠墒綕h語里,“歹”字常常單獨出現(xiàn)、獨立成詞,儼然成為常用語。
元代白話碑與元曲是研究元代語言面貌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元代白話碑完整保存了當時語言文字鮮明的時代特色,是研究元代語言的珍貴的原始資料。元曲真實再現(xiàn)了“以大都為中心的元代北方人民的口語,也反映了漢語和北方各民族語言特別是和蒙語融合的事實,其中雜有不少蒙語借詞。”④
據(jù)考,元代白話碑全國共存有40塊?;诓堂辣胂壬对自挶洝?,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元代白話碑共出現(xiàn)“歹”15處,全部單用。其中,兩處作形容詞,表“壞的、不好的”,分別是:“好的歹的,丘神仙你就便理,合只你識者”(《一二二三年盩厔重陽萬壽宮圣旨碑》),“你每為了與了這金寶文字,卻隱匿做賊說謊歹人呵,不反那甚么”(《一二五〇年盩厔重陽萬壽宮圣旨碑》);其余13處為人名記音,依次是:“忙兀歹”(1處)、“答烈赤迭卜歹”(1處)、“月古歹”(8處)、“月闊歹”(3處)。⑤
作為單音節(jié)詞,“歹”在元曲亦有鮮明的體現(xiàn)。如:
例1 元·王曄《桃花女》二折:“只是你在我家這許多年,我也不曾歹看承你?!雹蓿ǜ痹~,表“怠慢”、“輕薄”,修飾“看”)
例2 元·關(guān)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咱兀的做夫妻三個月時光,你莫不曾見您這歹渾家說個謊?”⑦(形容詞,表“糊涂”,修飾“渾家”)
例3 元·楊文奎《翠紅鄉(xiāng)兒女兩團圓雜劇》一折:“將的去。我吃他做甚么。如今好便好。歹便歹?!雹啵ㄐ稳菰~,表“壞”、“差”)
例4 元·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雜劇》二折:“我可也不殢酒不貪財。我不爭氣不放歹。”⑨(名詞,表“不好的事情”)
在例2中,“歹”作定語,修飾其后的名詞,這種用法在近代漢語十分常見,類似的還有“歹孩兒”“歹夫妻”“歹嘴”“歹弟子”“歹人”“歹姐姐”“歹勾當”等。
漢語從中古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了復(fù)音化的質(zhì)變期,借詞進入漢語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同化,以適應(yīng)漢語語境。在傳播過程中,“歹”字轉(zhuǎn)化成為一個構(gòu)詞語素,由單音節(jié)詞擴展變?yōu)閺?fù)音詞,出現(xiàn)了一些固定組合,不再獨立。如:
“歹斗”:一謂兇狠毒辣,二謂惹氣爭斗?!稘O橋記二折》:“你個好歹斗的婆娘,可便忒厲害?!雹?/p>
“歹事頭”:好惹事的人,簡作“歹事”“事歹”?!秵蔚稌范郏骸皭婪冈崎L~,周倉哥哥快爭斗?!眥11}
“歹人”:壞人,多指盜賊。元·李文蔚《燕青博魚》一折:“哥,您兄弟不是~?!眥12}
“歹口”:說話不中聽?!逗谛L(fēng)》楔子:“你好~也!他聽著哩?!眥13}
“歹斗毛”:面生橫毛,兇惡的相貌?!肚亍范郏骸斑B上生那~,手內(nèi)有那握刀紋?!眥14}
“歹做出”:壞行為,亦作“歹做作”?!囤w氏孤兒》三折:“連我也戰(zhàn)戰(zhàn)搖搖,直恁般~?!眥15}
“好歹”:又作“好共歹”“好打”,猶云總之也,與長短及左右義相近?!陡]娥冤》三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16}
其中,“好歹”一詞使用頻率最高,一表“好和壞“,二表“無論如何”。《元曲選》共出現(xiàn)240處“歹”及其組合,僅“好歹”一詞就有91處。據(jù)《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統(tǒng)計,“好歹”在現(xiàn)代漢語依然是常用詞。{17}
蒙古語詞“歹”嵌入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以后,對漢語固有詞“惡”、“劣”、“壞”等造成了排擠、替換。語言結(jié)構(gòu)是一個完整的平衡系統(tǒng),借詞往往是因缺而借,以此填補語言表達中的空白,而“歹”卻是不缺也借,與漢語固有詞“惡”“劣”“壞”形成同義詞,打破了漢語詞匯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部平衡。最終,漢語固有詞“惡”、“劣”、“壞”讓位于蒙語借詞“歹”。
三、明清退卻
明清時期,“歹”字單用頻率迅速降低,至明后期《西游記》,86處用“歹”之處僅1例單用;{18}清中葉《紅樓夢》101處用“歹”之處僅5例單用。{19}如:
例7《西游記》七十二回:“退步泛肩妝,鉤兒只一歹。順簍下來長,便把奪門揣。”(動詞,相當于“抖”){20}
例8《水滸傳》十回:“林沖按住,喝道:‘你這廝原來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形容詞,表“壞”){21}
例9《紅樓夢》十一回:“秦氏也有好幾日好些,也有幾日歹些。”(形容詞,“身體不適、狀態(tài)差”之意){22}
學(xué)者方欣欣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她把借詞與本族語的融合比作進食和消化:越是細嚼慢咽,消化得越細致,營養(yǎng)吸收就越充分;越是狼吞虎咽,越消化不良,最后落得個草草處理。筆者以為,“歹”字單用的迅速退卻與蒙元政權(quán)的失勢密切相關(guān)。依托政治強勢,蒙古語詞強行嵌入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所形成的“蒙式漢語”難免生硬,不符合漢語語境下的交際習(xí)慣,有違于漢人習(xí)以為常的語法規(guī)則。當蒙元政權(quán)失勢退居漠北后,蒙古語對漢語的影響也如曇花一現(xiàn),其崇高地位隨漢族政權(quán)的恢復(fù)重新讓位于漢語官話。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卻有高低之分,終元一朝,“蒙古語對漢語的影響也只是輸入一些詞,漢語的穩(wěn)固性還是不可懷疑的”。{23}
這一時期,除“歹人”、“歹心”外,元代固化產(chǎn)生的“歹”字復(fù)音詞大都代之以新的復(fù)音詞。如:
“歹不中”:最壞不過,最損。指對情況的最壞估計。明?《醉醒石》八回:“~是差官,帶有欽給的銀兩,也是地方干系”。{24}
“為非作歹”:做種種壞事。《西游記》:“教他等候那取經(jīng)人,不許為非作歹”。{25}
“歹意”:壞念頭?!度龂萘x》:“卞君請關(guān)某,是好意,還是歹意?”{26}
“歹處”:壞處?!端疂G全傳》十八回:“你只管追我做甚么?我須沒歹處!”{27}
“歹事”:壞事?!端疂G全傳》二十一回:“我又不曾做了歹事!他自不上門,教我怎地陪話?”{28}
“歹毒”:狠毒?!都t樓夢》六十五回:“奶奶心里歹毒,口里尖快”。{29}
“好歹”:總之,無論如何?!都t樓夢》六十六回:“我該死胡說!你好歹告訴我,她品行如何?”{30}
“做好做歹”:做這做那,想法設(shè)法。《紅樓夢》一百三十回:“家人們做好做歹,壓伏住了”。{31}
近代漢語基本上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的整體面貌,這一時期新創(chuàng)造的“歹”字復(fù)音詞大都被現(xiàn)代漢語所吸收,進入通語詞匯系統(tǒng),轉(zhuǎn)而為現(xiàn)代漢語所繼承。
四、現(xiàn)代殘留
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通過借用,都可以滲入另一種語言結(jié)構(gòu),沉淀為底層,即底層語言,其中尤以詞匯最易殘留成為底層,即底層詞。在現(xiàn)代,歹僅見于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個別復(fù)音詞及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一些方言點之中,已經(jīng)淪為漢語底層詞。
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沒有保留“歹”字單用法,歹僅存在于個別固定復(fù)音詞與成語當中。《詞匯》一書收集了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含有同一個漢字的全部詞,其中以“歹”為語素之一的詞有“歹人”“歹毒”“歹徒”“好歹”“作歹為非”“不知好歹”“不識好歹”“為非作歹”“說好說歹”“做好做歹”“是非好歹”{32}等11個。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里,個別方言點繼承了近代漢語中“歹”的單用,還有以“歹”當好的反訓(xùn)用法。東北(哈爾濱),華東(南京、牟平、徐州),華中(洛陽),西北(銀川、烏魯木齊)等四大方言區(qū)的七個方言點仍使用歹,粵閩客三大方言區(qū)至今不用,未見資料收錄,{33}方言地理分布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過渡特征:東北、西北和華中一帶比較流行,長江沿岸仍在使用,長江以南幾乎不用。方言的空間分布是橫放的歷史,這樣的格局與歷史上北方漢族人民因貿(mào)易、戰(zhàn)爭、遷徙等原因不斷與朔北的少數(shù)民族接觸而南方接觸相對較少的史實不謀而合,民族的廣泛接觸伴隨著語言的不斷融合,北方方言較多沉積了蒙古語借詞。
現(xiàn)代漢語方言保留了一些特殊的“歹”字用法。在南京老派方言和新疆烏魯木齊方言里,可以作程度副詞,表“很、特別、太、非?!敝x,如:芝麻掉在針眼里——歹巧(特別巧);在南京方言里,能夠表“多”,有夸張之嫌,常與語氣詞連用,如:我這酒歹哩(酒多);在陜西中部方言和新疆伊寧方言里,歹字可美惡同名,如:電影歹完了(電影好極了);銀川方言有一個作后加成分的“歹了”(或“歹乎了”)的組合,作動詞、形容詞的程度補語,表“極了”,有“美歹了”“壞歹了”“氣歹了”等組合;南京方言還有“五歹”一詞,表“蹩腳、差勁、質(zhì)量次,長相差”,如:“你賣的衣服五歹的很”(質(zhì)量不好)。方言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歹”在現(xiàn)代漢語及其方言的各種用法共同構(gòu)成了近代漢語在共時平面上的不同投影。
——————————
注 釋:
①橋本萬太郎﹒語言地理類型學(xué)[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164﹒
②李思純﹒川大史學(xué)·李思純卷[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6﹒25、28﹒
③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66.
④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16.
⑤蔡美彪.元代白話碑集錄[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5﹒2、16、31、36-66.
⑥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7﹒237.
⑦元曲選外編(上冊)[Z].北京:中華書局,1959﹒12.
⑧臧晉叔﹒元曲選(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459﹒
⑨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162.
⑩顧學(xué)頡,王學(xué)奇.元曲釋詞(第1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378.
{11}王瑛,曾明德.詩詞曲語辭集釋[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96.
{12}臧晉叔.元曲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4.
{13}{14}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107.
{15}傅民,高艾軍.北京話詞語[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6﹒55.
{16}向熹.簡明漢語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19.
{17}劉源,梁南元,等.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0﹒944.
{18}據(jù)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西游記》統(tǒng)計。單用:歹(1處).復(fù)音:歹人(15處),為非作歹(1處),歹意(1處), 好歹(68處).
{19}據(jù)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紅樓夢》統(tǒng)計。單用:好一句、歹一句(1處),歹話(2處),好一陣、歹一陣(1處),事好事歹(1處),好也罷、歹也罷(1處).復(fù)音詞:好歹(86處),作好作歹(4處),做好做歹(2處),為非作歹(1處),歹毒(2處).
{20}吳承恩.曉晨校點.西游記[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864.
{21}施耐庵,羅貫中.潘淵校點.水滸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27.
{22}[清]曹雪芹,高鶚.潘淵校點.紅樓夢[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13.
{2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681.
{24}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7﹒23.
{25}吳承恩.曉晨校點.西游記[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72.
{26}羅貫中.潘淵校點.三國演義[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221.
{27}{28}施耐庵,羅貫中.潘淵校點.水滸全傳[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218,249.
{29}{30}{31}曹雪芹,高鶚.潘淵校點.紅樓夢[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356,766,1211.
{32}宋長庚,趙玉秋.詞匯[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4﹒82.
{33}據(jù)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統(tǒng)計.
(責(zé)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