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生
摘 要:《馬丁·伊登》是由著名的作家杰克·倫敦所著的,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刻畫其實就是作者杰克·倫敦對自己人生命運的描寫,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注定的文章的題材為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這部小說對于主人公馬丁的描寫,及其的深入人心,對于馬丁的遭遇讓讀者十分的同情,這在一定的程度上給小說增加的情感的解讀,文章的結尾是以悲劇結束,主人公馬丁最終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就對于主人公馬丁最終走向死亡的原因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關鍵詞:《馬丁·伊登》;主人公;死亡;原因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6-0177-02
杰克·倫敦的這部小說是在1909年發(fā)表出版的,在出版以來受到了讀者的熱捧,無論是從寫作的手法上、語言的特色運用上、故事情節(jié)的豐富上都是吸引讀者的原因,當然對于文章中刻畫的主人公馬丁這一人物形象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問題,馬丁從一個十分貧窮的水手成功轉型為上層人士以后再到最后種種的命運上的變故,最終馬丁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系列的原因都是作者在對于自身的命運的一種感慨,文章的內容對讀者心靈上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對于這部小說的解讀也成為了后世紀學者們研究的對象。
一、關于小說的作者及小說梗概的解讀
這部《馬丁·伊登》的作者杰克·倫敦是一位出生在比較貧困家庭的孩子,杰克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家庭的緣故,開始幫別人做苦力賺錢。但是很小就熱愛文學的他,并沒有因為生活上的艱難而放棄自己的文學愛好,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成就了后來的杰克,當然關于杰克在文學上有成就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來源于感情生活給杰克的鼓勵,在杰克還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就愛上了一位生活在中產階級的姑娘,但是由于兩人的身份的差距讓杰克只能嘆為觀止,但是杰克并沒有放棄對于這位美麗的姑娘梅布爾·阿普爾加思的追求,杰克在工作的時候依然堅持著寫作,在初期的時候,杰克的我遭遇是很不順利的,他的文學作品平沒有被認可,同所有有才華的人一樣,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取得一些贊賞的聲音,但是杰克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終于在1899年的時候,杰克的長篇小說集《狼的兒子》出版了,如同這部作品的狼性的襲擊讓這位新生代的作者在當時美國的文學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隨著杰克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出現(xiàn),他一度的成為了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伴隨著杰克的成名,杰克終于也就拍拖了以前平窮的生活,金錢、物質帶給杰克的沖擊,讓杰克一時失去了精神上的平衡,慢慢愈演愈烈,杰克的寫作就是為了賺錢,這就導致了杰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得不再只是實現(xiàn)自己的精神價值,后來在杰克一度迷失的生活中,杰克染上了毒品,這使得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匆匆的結束了,杰克一生的經歷驗證了那句“曇花一現(xiàn)”。杰克的這部《馬丁·伊登》故事背后的悲劇其實就是杰克自己人生悲劇的一個寫照。
關于《馬丁·伊登》這部文學作品的內容,杰克本人的生活經歷就是馬丁這個人物的再現(xiàn),這部作品的內容上講的就是馬丁這位貧窮的水手在一次巧合的機會中遇到了一位生活在上層社會的露絲小姐,在那種金錢社會的沖壓下,馬丁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馬丁決定擺脫這樣的生活,馬丁開始從對于自身的裝扮種種以一個上層社會的要求來實現(xiàn)自己,同時在露絲的幫助下馬丁開始了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是由于露絲與馬丁生活價值觀等等一些差距的原因,最終他們的愛情走向了滅亡,但是就在此時,馬丁苦苦追求的上層生活因為他的文學作品的問世隨之實現(xiàn)了,但是走不出命運嘲笑的馬丁,在還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時候,由于精神上的原因,讓馬丁最后選擇了自殺。這個追求一生財富的水手最終選擇了與自己生活了很久的海洋,跳海自殺成了馬丁最終的歸宿。馬丁的悲劇就是在體現(xiàn)杰克自己的悲劇,也正是因為這個作品的主人公與作品的作者之間這種相互的映照成為了這部作品的成功的最終原因。
二、探尋《馬丁·伊登》中主人公馬丁死亡的原因
對于一部作品的分析,首先要從作品的作者本人生活的一些經歷去了解,作品中的思想、價值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體現(xiàn)。就像這部《馬丁·伊登》一樣,他的作者和作品之間這種關系是我們研究作品真正的源頭。作品的主人公馬丁的悲劇向我們讀者拋向了一個重重的拳頭,我們應該在了解作品的時候去分析小說的人物悲劇的主要原因,對于這部作品的主人公的悲劇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一)人物性格的自身原因
小說的主人公馬丁的自身性格的原因是他最終走向死亡的真正原因,馬丁貧寒的出生讓他在面對物質世界的沖擊的時候馬丁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他性格中比較積極的一面,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馬丁的失敗就是因為他在面對這種上層的金錢物質的社會的時候,并沒有清楚的去了解自己的生活真正意義,馬丁迫切的想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世界是他迷失的真正原因,在他遇上露絲之前他就是一個為了生計奔波的窮小子,但是露絲的出現(xiàn)打破了馬丁原本的生活面貌,他開始追求,但是他思想深處對于金錢社會的抵觸與他追求金錢的兩種矛盾的生活使得馬丁并不能真正的去適應生活,即使是在露絲的鼓舞和幫助下,內心并不強大寬闊的馬丁都會和露絲的愛情產生很多的矛盾,馬丁認為露絲的很多行為是在不斷的提醒自己原本的生活面貌,馬丁骨子里深深印上去的東西在不斷的提醒馬丁,總是有一種聲音在不斷的警示他,因此在不斷的受挫之后馬丁一度的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樣人們往往有同樣的反應就是向命運低頭,馬丁在向自己的命運低頭的時候并沒有敢于真正的去審視自己的不足,因為情緒上的抵觸,馬丁個人性格上的狹隘讓他和露絲的愛情最終走向了結束,面對著這種打擊的時候其他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馬丁精神上的傷痛,盡管馬丁擁有自己苦苦追求的上層社會,但是內心的悲哀并沒有消除,在越不過自己心里的障礙的時候馬丁最終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馬丁心里的悲劇依然在繼續(xù),馬丁的死亡悲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能正確的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自身性格的原因使得馬丁走上一條不歸路。
(二)社會形態(tài)的外在原因
和所有的成功人士、失敗的人們一樣,社會的形態(tài)與當時他們生活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社會的背景對于馬丁的人生悲劇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馬丁所生活的背景是社會的階級表現(xiàn)十分明顯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們經常會帶有有色的眼鏡去看他身邊的人,馬丁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沒有克服自己的內心,當身邊的人們的行為總是在不斷的提醒你,你就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內心的壓力不能夠去釋懷的時候,人們就只能一再的去迷失,馬丁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社會意識形態(tài)帶給人們的排擠是很關鍵的,再加上馬丁的女友露絲的出現(xiàn)就更讓馬丁嚴重的受到了社會背景的影響,當身邊比較親近的人與自己的狀態(tài)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的時候,內心的壓力就會油然而生,這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心理反應,馬丁最終還是沒有從自己的內心上去拍拖這種社會背景帶給他的刺激。因此來說一個社會背景的形態(tài)對于人們的影響也會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馬丁的悲劇產生的主要的是來源于這兩個方面的,一個是自身的原因,一個是外在的原因,這兩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馬丁最終向自己的命運低頭,走向了人生的悲劇。
三、《馬丁·伊登》主人公之死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這部影響了整個文學風壇的世紀作品,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很大的啟示,造成命運的悲劇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大致上一方面是受當時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個方面就是受自己性格的原因,這兩種原因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前者的影響可能讓我們的心理產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后者的原因才是我們真正走向命運邊緣的主要原因,對于生命的妥協(xié)是我們真正悲劇的原因,因此這篇文章給我們所帶來的教育就是,只有內心真正的強大,我們才能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當然內心的強大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中,首先我們要學會去不斷的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不斷的去審視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理變得陽光才是最重要的,別人的做法永遠都不能成為擊垮我們的理由,同時我們在面對自己成功的時候要去謙虛的對待一切,時刻要保持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被成功沖暈了頭腦。只有謙虛的人才會不斷的進步,當然在面對別人給我們諷刺的眼光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給別人,我們不是生活的弱者,這樣我們才是不容易被擊垮的人,我們才是真正的強者。
因此,這部作品的悲劇給我們的反思使我們真正理解這部作品的價值,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種力量才是不斷支持我們生活的理由,我們要從主人公馬丁的人生悲劇中去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學會正確的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這個社會,我們才不會輕易的迷失自己的方向。
四、結束語
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通過對于馬丁這個人物命運悲劇的介紹讓我們認識了一個馬丁背后的力量人物,同時杰克對于馬丁的人生悲劇的感慨就是對于自己人生悲劇的感慨,這部作品所帶給我們讀者的思考才是我們理解這部作品的真正體現(xiàn),也只有自己去真正的面對的時候才會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這部作品給我們的教育意義是深遠的,希望他的思想能夠伴我們走過一生。
參考文獻:
〔1〕陳丹丹,陳可培.《馬丁·伊登》和《英兒》主人公死亡意識的比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3,(2):21-23.
〔2〕肖舒文.規(guī)訓與反抗——《馬丁·伊登》中的男性身體敘事[J].神州,2013,(1):89-90.
〔3〕朱蓓蓓.從同情的角度看待《馬丁·伊登》中羅絲的愛情[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2):34-35.
〔4〕張波.探求人生的苦旅——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56-57.
〔5〕張宏,馬昭.論《馬丁·伊登》中的人物刻畫[J].長城,2009,(2):09-10.
〔6〕趙映紅.從《馬丁·伊登》看杰克·倫敦的人生觀[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1-22.
〔7〕張新花.用自殺論來分析馬丁·伊登之死[J].群文天地,2008,(11):45-46.
(責任編輯 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