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國
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說過:“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師生關系?!闭\然,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結果,在教育教學的諸多因素中,可謂舉足輕重。
那么,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引領教師建立積極向上的師生關系?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厘清,并指導行動。
一、從歷史沿襲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我國古代對師生關系最經典的論述,當屬韓愈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了,一直以來,人們將其奉為教師職業(yè)的“標尺”。但是,隨著教育教學研究的深入,許多教育細節(jié)日益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了,比如,傳授什么?向誰傳授?怎樣傳授?效果如何?等等。
課堂是教師職業(yè)生涯的主陣地,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使師生關系發(fā)揮良好作用的主陣地,要想把這個陣地“筑牢”,我們必須不斷研究這些問題,積極踐行先進的研究成果。比如,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還應該認真研究傳授的方法,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學習,讓學生學到方法,掌握規(guī)律,讓學生思維品質得以提高,引領學生在“學習欲望”的驅動下學習,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使學生日有所進,不斷提升,等等。這些都屬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范疇,也是教師的立業(yè)之本。如果教師能不斷學習和實踐,掌握這些本領,那么就為“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現代以來,國外許多先進的教育理論紛至沓來,對我國教育教學影響深遠,對良好師生關系的確立也有許多指導意義。比如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和兒童之間永遠保持和諧的、富于人情的、相互關懷照顧的關系”,后現代主義的“重塑課程主體,充分釋放教學主體的靈性智慧和自由創(chuàng)新精神,使課程價值重心從學科內容本位轉向個體生命本位”等,都要求我們一定要突出生命個體。
這種變化,可以從課改前后對課堂的評價上看出些端倪。新課改前,我們往往關注教師“講得怎么樣”;新課改后,我們開始關注“學得怎么樣”;現如今,我們又將目光聚焦到“每個生命個體學得怎么樣”。課堂之上如此,課堂之外,我們也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并為之付出努力,這也屬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
二、從法律法規(guī)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不突破“底線”,不觸碰“紅線”
關于師生關系的規(guī)則,從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中可以找到諸多規(guī)定和要求,都是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的。
《教師法》第八條規(guī)定: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读x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還有《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13年修訂)》的相關內容等。這些都是教師的“底線”,突破這些“底線”,便一定會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條“教育與保護相結合”的有關規(guī)定等。這些都是教師的“紅線”,觸碰這些“紅線”,也一定會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情節(jié)嚴重者還可能觸犯法律。
至今仍清楚地記著一位老教師的“名言”:“當我想打學生的時候,我就把手背過去?!边@句話至今仍影響著我,它告誡我,當與學生發(fā)生矛盾沖突,或者學生惹老師生氣的時候,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能體罰學生。
相比于體罰,“心罰”者近年越來越多。這種“心罰”對教師來說是相對“安全”的,因為它不露痕跡,家長、學校都抓不住“把柄”,但其對學生、對家庭的危害,比體罰還要嚴重,它往往會給學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學生心灰意冷、孤立無援,嚴重者會造成學生離家出走,或產生心理疾病,有可能使學生一生都走不出陰影。有一位青年教師,因為學生時常違紀,家長又不配合管理,有時候還故意找茬,便對學生“視而不見”,不聞不問,甚至私下里告訴其他學生“不要理他”。開始的時候,那位學生還覺得挺“自由”,著實瘋狂了一段時間,后來發(fā)現自己上課老師不管不問,下課學生不理不睬,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圈,沒有存在感,便越來越孤單,越來越無趣,最后竟然患上了抑郁癥,不得不離開學校進行治療,之后轉到其他學校,但精神上仍然存在著問題。后來這位教師也非常自責,但為時已晚。
近來各地不斷出現學生毆打甚至殺害教師的事件,雖然背景不同,原因各異,但或多或少,都與教師不注意方式方法,突破了“底線”,觸碰了“紅線”有關。曾經讀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有著自己不同花期的鮮花,作為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與耐心等待孩子花期的到來,為孩子的盛開而喝彩。我想,無論是體罰還是“心罰”,都是觸碰“紅線”的行為,教師們一旦觸碰“紅線”,造成傷害的不僅僅是教師自己,還有學生、學生的家庭。我們?yōu)槭裁床荒托撵o待花開呢?
三、從教學實踐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明辨概念,與時俱進
關于師生關系問題,古今中外的各種論述,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各項規(guī)則,應該屬于“應然性”和“本然性”問題,它們與教育教學實際中的“實然性”和“或然性”問題存在著不少沖突,需要我們厘清。
一是“道”的發(fā)展性問題。如今,教師們所傳之“道”,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而不能僅拘泥于歷史傳承或教材。因此,教師應該終身學習,并在學習中不斷拓寬知識視野,豐富知識結構。
二是“授”的個體性問題。“授”絕不僅僅是“給予”,應該與現代教學理論緊密結合,與自己的個性特長緊密結合。在現代教學理論風行的今天,復旦大學附中的黃玉峰老師卻以“放羊式”和“灌輸式”獨步教壇,就是其個性特長突出所致。我們不能讓共性剝奪了個性,否則,教育就沒有了色彩。
三是“惑”的多元性問題。當前,網絡技術高速發(fā)展,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又非常強,因此,學生的“惑”有可能無所不包,這也需要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必須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不斷提升自己“解惑”的本領。
四是“愛”的契約性問題。不可否認,教師很難做到發(fā)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學生,但從法律層面來說,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教師代表學校,甚至代表國家和社會承擔義務教育,這是一種“契約關系”。既然國家法律法規(guī)明確提出了“愛學生”等相關要求,教師就有責任不折不扣地履行契約。這種矛盾如何處理?以李鎮(zhèn)西老師的觀點,如果我們沒有“愛學生”等職業(yè)認同,那有兩種辦法:第一是改變職業(yè),第二是轉變觀念。
五是“管”的平等性問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管理者,而管理是領導和控制行為,這與“師生平等”的規(guī)則是不是抵觸?從法律層面講,這里的“師生平等”應該是人格上、學術上的平等。教師作為管理者,就必須有管理的特權,否則正常的教學秩序就無法保證,也談不上更廣泛意義上的平等了。因此,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我們提倡教師在平等的前提下管理,用平等的管理服務于學生。
另外,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雙方的“互惠”行為,不僅應該充分發(fā)揮兩者的積極作用,也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家長的主觀能動性。雖然教師與家長在創(chuàng)建積極的師生關系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有所不同——教師以理性行為居多,而家長更多的是感性,但家長是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原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