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艷榮 王有煒
摘 要:開發(f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下文簡稱“思政課”)“移動課堂法”的平臺,有助于厘清這種教學法的實施條件,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擴充資源。平臺開發(fā)中,應堅持教學環(huán)境開放、教-學主體協(xié)同、教學資源包容的原則,旨在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情境與情境感知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移動課堂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情境感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215-02
目前學界關于“移動課堂”的理解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以互聯網技術和網絡資源為依托,將移動終端運用到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的移動學習平臺[1];二是利用教育基地、企業(yè)實踐平臺等社會資源,置換教學場所場景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
思政課“移動課堂法”屬后者,是指通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情景( 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 教學活動,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價值選擇、進程結構的優(yōu)化,并通過教與學主體互換、教學場景置換、課堂與社會互融等方式,促進學生在情景浸潤、交流合作、反思體悟的親身經歷中接受、認同所學理論,學生在與自己生活世界、經驗世界、內心世界驗證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關于“移動課堂法”的平臺,可分為教學環(huán)境、教-學主體與教學資源三個層面。
一、教學環(huán)境的開發(fā):堅持開放性原則
任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適用都要考慮到時代背景,根據其課程特點、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以及教學環(huán)境、教學條件的相關要求,來開發(fā)、設計實施平臺?!耙苿诱n堂法”適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方向,在教學目標與教學體制方面堅持開放性原則,進行改革與拓展。
(一)課程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內容和方法上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強調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方法的運用,借助網絡等新興媒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實踐性、開放性、發(fā)展性的要求。2010年3月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文本中提出:“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币笏颊n“積極推進以探究問題、啟迪思維、師生互動為基本特征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推進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2]。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趨勢明朗,可歸納為實用性、資源整合性、情景性、互動性、創(chuàng)新性,改革方向與“移動課堂法”一致,為“移動課堂法”引入思政課提供了契機。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目前多數高校思政課采用大班教學模式,不分學生專業(yè)背景與學習水平層次,這種“一刀切”的統(tǒng)一教學模式顯然會影響到教學效果,不過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等各種現實問題,一時也難以改變?!耙苿诱n堂法”在目前的大班教學下,適用于四門主干課程,依據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移動課堂”的契合度,做成專題形式。因此,“移動課堂法”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與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吻合,并圍繞課程目標而展開。通過“移動課堂”教學,鞏固和拓展在課堂理論教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移動課堂”中感同身受,系統(tǒng)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觀點、立場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歷史地位,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認同和內化。
(三)教學體制的創(chuàng)設
“移動課堂法”主張教學場所適應教學內容而轉移,除了虛擬網絡情境、室內情境的創(chuàng)設外,還有轉移到室外的實踐教學。在室外實施“移動課堂法”,涉及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職能部門和單位的配合問題。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隸屬于教務處,高校輔導員、專職團干部等構成的學工隊伍隸屬于學生工作處,分屬于不同的部門,導致在運行過程中相互獨立,各行其是。而實施“移動課堂法”,必然要按照開放性原則,克服思政課和思想政治教育平行“兩條線”的現象,加強思政課教學和學工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交流,統(tǒng)籌幾支隊伍的分工配合和工作協(xié)調,構建多方聯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模式。
二、教-學主體的開發(fā):堅持協(xié)同性原則
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建立在教-學主體掌握與運用的基礎上。在“移動課堂法”中,開發(fā)教-學主體時,堅持協(xié)同性原則。多元教學主體協(xié)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與社會互融,發(fā)揮教師、講解員、專家、學者、同學等多重人力資源的不同思維與講解,加上圖書、網絡資源、社區(qū)、實物等物力資源的輔助作用;同時,鼓勵學生自愿組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習中展開合作探究。
(一)教學主體的協(xié)同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更加崇尚自我,喜歡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3],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課堂法”要求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師生角色、師生關系重新定位。圍繞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角色定位,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上,通過提供充分的信息渠道、打造出特定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浸潤中,發(fā)現信息與分析信息,在比較中了解所要傳達的信息,進行意義建構。
為避免傳統(tǒng)的任課教師獨自授課產生思維單一的局限性,“移動課堂法”的教學主體呈現多元化,除任課教師外,還有教學場所移動后的當地人員,如紀念館、展覽館的講解員,圖書館、檔案館的館員,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或者是請學生擔任的“臨時教師”等。在教學設計中,要對不同教學主體的教學時長比例進行計劃,合理分配。例如,帶領學生到紀念館時,講解員能夠流利地介紹場館內各種實物的信息,雖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高,但缺乏深層次的講解;對學生來說,場館的情景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共鳴,但是自主探究、反思則還缺乏足夠的信息。因此,教師在進行“移動課堂”教學時,教師與講解員的現場講解要各占1/3,從不同領域內將相關教學內容予以深化,剩下1/3的時間讓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二)學習主體的協(xié)同
目前大學生群體基本都是90后,從小生活在家長的包圍與愛護中,加上中小學教育以強化學習為主、缺乏其他方面的訓練,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公共意識,自控能力不足,遇到問題時,缺乏應有的自我控制、約束能力,實踐能力匱乏。實踐能力包括很多層面,如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同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中小學教育以高考為導向、強調了課程學習與應試,忽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這就要求大學教育來完成本應由中小學進行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的任務。
學習共同體在“移動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個性、語言表達能力、協(xié)調能力等合作能力是考驗,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要尊重差異,以完成每個人的意義建構為目標而展開,不能強求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絕對一致。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傳授來的,而是學生借助教師或學習伙伴進行的意義建構。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學習過程中的期望值、努力程度也帶有主觀性,這就導致每個學生實現的意義建構是不同的,每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有所差異。因此,在“移動課堂”教學中,學習共同體合作探究時,既要發(fā)揚合作精神、進行必要的溝通與妥協(xié),也要允許差異存在,保證發(fā)揮出所有人的學習主動性、實現各自的意義建構,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實現合作共贏。
三、開發(fā)教學資源:堅持包容性原則
“方便獲取信息資源是倡導移動學習的基礎?!盵4]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課堂”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涵蓋理論研究的教學資源與“移動課堂”所在場所的人力、物力相關資源。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要堅持包容性原則,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干課的側重點,整合文獻資料與實地資源、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時,融入“情景共鳴” “深度反思”的元素,增加甄別選擇的警覺度、靈敏度,強化“移動課堂法”的情景性、體驗式特點,讓學生在搜集、整理與分析信息的過程中,增進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深刻認知,加強主動學習的動力。
(一)資源整合:融入“情感共鳴”的元素
鑒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政治性、思想性的課程性質,帶有灌輸性、倡導性、說教性,如果不能將理論與現實有效結合起來,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耙苿诱n堂法”讓課堂與社會互融,通過打造出與教學內容匹配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這就需要資源的整合中,融入“情感共鳴”的元素,讓學生透過這些元素,產生情感共鳴。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帶領學生到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進行教學。其中,文獻資源包括:教材、教輔、紙質或網絡中的學術著作與論文中有關淮海戰(zhàn)役的史實、史論,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實地資源包括:紀念館內蠟像、圖片、用聲光電還原的戰(zhàn)況場景、戰(zhàn)爭留存的實物等,紀念館講解員作為教學主體。選擇較為典型的、蘊含“情感共鳴”元素的資源,將二者進行整合,將文獻資料與實地資源予以整合,讓學生真實體驗,使情感升華。
(二)資源整合:融入“深度反思”的元素
中學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學生習慣了接受式學習,不擅長思考,缺乏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的專門訓練。進入大學后,在網絡的沖擊下,很多大學生因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侵蝕,產生偏激的想法。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下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這樣的使命,通過“移動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能力。在文獻資料與實地資源的整合中,融入“深度反思”的元素,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進行反思,通過這樣有意識地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的習慣。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移動課堂至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教學中,融入“深度反思”的元素,讓學生通過對比、思考,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
(三)資源整合:鑒別甄選的警覺度
進行科學研究時,往往會借助文獻資料。從小學到中學,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教材教輔。傳統(tǒng)教育過于重視知識的單向傳授,接收的知識越多、考核中越能夠取得好成績、因此被認為是好學生,這就使學生迷信于教材教輔,癡迷于接收現成的知識,缺乏自主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意識,以及從圖書、數字資料或實地資源中發(fā)現有用信息,并對各種信息進行分辨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課堂法”中,發(fā)揚學成教育與養(yǎng)成教育并舉的理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有效信息的能力,保證整合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權威性,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移動課堂至敬老院”,適用的文獻資源主要是教材教輔、學術著作與論文中關于“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內容,實地資源可以引用各地的道德典范、各地敬老院的典型事例等,將二者結合起來,供學生選用。
四、結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課堂法”平臺的開發(fā)目的,參照了美國學者Schilit提出的定位服務(Location Based Business)的三大目標(3W):你在哪里(Where:空間信息)、你和誰在一起(Who:社會信息)、附近有什么資源(What:信息查詢)。LBS于1994年提出后,在GPS定位、導航等層面得到廣泛運用,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得到有用信息,受到公眾的歡迎。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課堂法”的平臺開發(fā),也希望借鑒LBS的成功經驗,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情境與情境感知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在現實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麗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機短信互動平臺實現移動教學實驗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3):68.
[2]張德祥.緊緊抓住人才培養(yǎng)這項根本任務[N].中國教育報,2010-03-06(4).
[3]宋臻.論新媒體在建設移動課堂中的作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1):10.
[4]王穎.高校教育中的移動學習——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的測評研究報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