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蜀子 何國正
摘 要:《劍掃風煙》是農民作家段培東滇西抗戰(zhàn)三部曲的第一部長篇紀實小說,全書30余萬字,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了國家元首、貧民百姓、中外、正反、軍政、兵民等群屬類型。
關鍵詞:滇西抗戰(zhàn);小說;《劍掃風煙》;人物群像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7-0184-03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是小說必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巴爾扎克曾說:“小說的藝術可以說是刻畫人物的藝術,失去了對人物及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描寫,就無法反映具體、生動的社會圖畫?!笨梢哉f,塑造人物是創(chuàng)作的首要任務,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命脈?!秳唢L煙》的作者段培東以淳樸鮮明的情感態(tài)度描繪了中方軍政人物60余人,日方人物及漢奸走狗30余人,英美遠征軍方面人物10余人,中國士兵、百姓40余人,有名有姓的近140多人。人物形象包括了抗日英雄、貧民百姓、英美遠征軍、漢奸走狗(中外、正反、軍政、兵民)等群屬類型,作者將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忍辱負重的民眾、暴虐殘忍的日軍、恬不知恥的走狗漢奸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一、對抗日民族英雄的贊揚
小說刻畫的第一類人物類型形象是抗日英雄,有騰沖籍的國老李根源、老縣長張問德、紳士楊筱山、醫(yī)學博士張德輝、女學生徐秀紅、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擊司令梁正中以及后來加入騰沖籍的外籍戰(zhàn)士張仁勇、仁二林……這一系列的人物是騰沖人民的優(yōu)秀代表,也最為生動、感人。對這些民族英雄,段培東充滿了自豪與崇拜之情。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在《劍掃風煙》中,抗日縣長張問德是典型人物的代表。小說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來刻畫老縣長張問德。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深刻的印象。騰沖淪陷后,本該備戰(zhàn)抗戰(zhàn)的騰龍行政專員龍繩武、現任縣長邱天培臨陣脫逃,騰沖縣城一時群龍無首,混亂不堪。在民族危難之際,為了抗擊侵略,拯救國土淪亡,63歲的張問德挺身而出,肩負起組織抗日縣政府的重任。龍陵失守后,縣長邱天培決定迅速撤退縣級機關,避免損失。面對這樣的情況,張問德冷靜地分析說:“龍陵失陷了,騰沖還是可以抵抗的。騰沖距龍陵八十多公里,只有馬路小路,日軍開不進來,全憑步行,翻山越險。我們完全可以據險埋伏,消滅它的小部隊,至少可以堵住一些日子,等待形勢轉機。關鍵是下決心搶在日軍之前,做好一切阻擊準備。估計日軍短時間不會調大部隊來占這個地處拐角的騰沖縣的?!眥1}他的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穩(wěn)定了人心,為后面的戰(zhàn)斗奠定了有利基礎。
張問德在第一章“空城無計”就出現了,此后的每一章都離不了老縣長張問德的身影。他以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不斷抨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在戰(zhàn)爭形勢異常嚴峻、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他任勞任怨,嘔心瀝血,以老邁之軀,手拄拐杖,7次翻越高黎貢山,與敵人周旋,可謂為國家民族披肝瀝膽,鞠躬盡瘁。我們從作者段培東如此煞費苦心、濃墨重彩的描繪中,看到了一個為國家為民族嘔心瀝血,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形象。他的言行舉止彰顯了英雄賢達的仁人風范,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人的氣節(jié)、精神的集中表現,他是中國人民的英雄兒女中的最杰出的代表,足以與中國歷史上的一切民族英雄相互輝映。正如楊仲錄先生在《劍掃風煙》序中所說的那樣“讀完了《劍掃風煙》,讀完了張問德的事跡,我想凡是有民族正義感的讀者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張問德用自己的身心和生命譜寫的這段事跡不僅在當時是一面民族正氣的旗幟,而且在現在、將來都永遠是鼓舞人們團結奮進的力量,張問德不僅屬于他自己,而且屬于整個的騰沖人民,張問德精神是騰沖人民浩然正氣最集中、最突出、最光輝的表現,張問德是騰沖人民的光榮和驕傲,我們應當為張問德這樣的民族精英立碑塑像,應當把《答田島書》鐫刻在他的紀念碑上永遠讓后人記誦和瞻仰。”{2}英雄人物永遠不能被忘記,英雄的氣節(jié)我們永遠銘記。
二、對遠征軍官兵的敬仰與懷念
小說刻畫的另一人物類型形象是遠征軍官兵,有遠征軍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預二師師長顧葆裕、副師長洪行以及其他部隊的官兵如團長覃子斌、大刀連連長王奇功、繼任連長蔡省三、戰(zhàn)士歐飛等人。他們在保衛(wèi)滇西的抗戰(zhàn)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是中華民族的軍魂、戰(zhàn)神、民族英雄。對于他們的付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是敬仰與感激,還有深深的懷念。在書中的《迎國魂》—章,作者運用了大量筆墨表達對戴安瀾將軍逝去的不舍之情,其中令人最難忘懷的就是古老的“招魂”儀式。小說這樣寫到:
“二○○師四千人所過之地——高黎貢山東西兩坡的山寨人家,騰北大壩子的千家萬戶,從張問德北上迎接二○○師那天起,就在各個山頭上,家門口、寨門口、岔路口上擺案焚香,漱過口、洗過手的老太婆向南而跪,虔誠地為戴將軍招魂:
戴將軍——!你的忠魂之魄,請歸國來穿衣吃飯,保佑我們黎民百姓。格來吶——?
來嘍!千人回應。
格到吶?
到嘍——!萬人呼應的聲音。
這呼應的聲音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
由面又寫到點:
“一條三岔路口上,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媽媽,在一只小元凳上焚了一爐香,雙膝跪下,手中拿了一個撈飯的笤籬頭,每呼喚一聲,就用笤籬頭往跪在身邊的孩子們的心上捂一下,而且口中呼喊:
戴將軍——!你的忠魂毅魄,快來孩子們身上歸身附體,天塌地陷你莫怕,電閃雷鳴你莫急,遠鄉(xiāng)異地你莫在,家家兒孫等著你,讓你的忠魂毅魄,回家來保佑孩子們壯膽殺敵。格來吶——?
來嘍——!孩子們站起來答。
格到吶——?
到嘍——!”{3}
這一段動人的場景,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展示,是一種民眾感情的流露,作者滿含熱情地描寫,讀者滿含淚水地讀。通過這種側面描寫,把一個嘔心瀝血、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的復興而奉獻生命的英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尤其在說到“民眾們要將戴師長的忠魂叫回來,附在孩子們身上,勇敢地和日寇拼搏”時,還有什么能比這更感人的呢?
三、對騰沖各界人士支持抗戰(zhàn)的謳歌
小說刻畫的第三類人物類型形象是騰沖民眾對抗戰(zhàn)的支持。在滇西抗戰(zhàn)中,騰沖民眾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經受了難以想象的苦難。他們在滇西抗戰(zhàn)中的主要貢獻包括了“助戰(zhàn)、義救抗日志士、援救英軍將士、出動大量民夫幫助部隊、供應軍需糧秣”等。騰沖淪陷后,民眾在抗日縣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活動。小說第四章“山民初試刀”描繪的就是張仁勇、楊紹貴帶領的農民兵在人數少(三四十人)、武器落后(十多桿銅槍炮、幾支老桶炮、兩支步槍和幾十發(fā)子彈,不夠的就用大刀、斧子、弓弩)等的情況下,發(fā)動了猛連戰(zhàn)斗、歸化寺戰(zhàn)斗等,表現了騰沖民眾保家愛國的思想感情。第十六章“可憐的盟友”寫的是介爾克等英軍進入中國境內后的情況,主要通過側面描寫的方式介紹漢族、傈僳族農民組成的游擊隊機智勇敢,不怕敵軍的抗戰(zhàn)精神。第二十三章“狹路逢雙勇”寫了一群送軍糧的婦女:
“快到達栗柴壩渡口時,已是黃昏時分。一隊胸前用布墜著嬰兒、背后背著軍糧,套鞋和裹腳布已被泥濘陷脫的婦女運糧隊,也是沿怒江西岸北上。她們在亂石堆中一溜血印地艱難前進去尋找兵站交付糧食。一陣驟雨襲來,她們急忙將糧袋轉朝胸前,將嬰兒轉朝背后,都彎著腰,用自己連同嬰兒的身體護住軍糧,一任雨水從她們背后、從嬰兒們身上順背布、順后衣襟、順粗布褲直流到地下,嬰兒們在背上被江風冷雨吹淋得‘哇哇亂哭。
‘莫哭莫哭,啊―莫哭莫哭女人們一面用水淋淋的手反朝后拍著孩子們水淋淋的屁股,一面耐心地哄著娃娃,‘莫哭莫哭,軍士們在山上打仗,打日本妖魔,妖魔死了,你們長大不消當亡國奴。啊—莫哭莫哭。
張問德一行在暴雨中趕上這一隊婦女民夫,見她們把褲腳卷到膝蓋以上,露出干瘦、黃綠色的腳桿和如同端午節(jié)時撕開棕葉露出的糯米粽子一般的小腳,一路血跡,就是從她們腳板心下那些裹得變形的鮮嫩的腳趾中流出來的。此時那一路血跡,正被雨點沖刷成淡紅的水流,流在亂石坑中被雨點濺起一朵朵粉紅的小花,即開即散。由于她們都彎著腰雙手緊摟住糧袋,雨水就從她們零亂的頭發(fā)上往下滴,有的則順脖子往身上流?!眥4}
小說以婦孺為描寫對象,選取典型場景,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將一群舍小家保大家的婦女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謳歌了騰沖人民堅強不屈的愛國熱情。
據史料顯示,當遠征軍返攻縣城時,騰沖發(fā)動4萬6千多民工,運送彈藥糧秣、搶修橋梁公路、當向導、抬擔架、救護傷員、偵查敵情。在家無青壯的情況下,老弱婦孺承擔起了運送60萬斤軍糧的任務,她們往來于崎嶇坎坷的山嶺間,前背孩子后背軍糧,大雨來了就把孩子背在后面,用前胸護住糧食,僅用了不到一個周的時間就將60萬斤軍糧運完。當遠征軍返攻高黎貢山和來鳳山時,軍糧供應不足,騰北地區(qū)及城郊的和順、洞山的民眾,寧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在槍林彈雨中,為前線的將士送糧。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傳承。
四、對罪惡滔天的日本人和漢奸走狗的控訴
小說刻畫的第四類人物類型形象是罪惡滔天的日本人和走狗漢奸。主要刻畫了飯?zhí)镏袑ⅰ⒔鹉疽恍?、藏重康美等一心想要占領騰沖的日本人和一些卑躬屈膝的漢奸賣國賊。小說主要通過行動描寫來揭露日本鬼子的丑惡行徑。在小說第十章“牢騷兵報捷”中寫到日本人松田屠殺王家坡,活捉了楊興田和周至福,將他倆放進了汽油桶,活活煮死,還分食了兩人的心肝。第二十章“血壅山門”更是詳細描繪了日本人的殘忍無道。日本人松本唆使手下的士兵火燒、水煮中國人,還說“不敢吃中國人肉的人,決不是帝國皇軍的男子漢。吃中國人,我們只是步俄國佬的后塵,人家百多年前就在烏蘇里江畔拿中國人開過葷。從營養(yǎng)學上講中國的四萬萬人要比四萬萬只羊高級得多!”日本人浦野看到士兵正用步槍通條戳著人肉烤了吃,問的是:“人肉味如何?你們共煮了多少啦?”士兵答:“不多,才一百七十四人?!比毡救岁爸匕l(fā)起了一場所謂的“衛(wèi)生運動”,把騰沖變成了地獄。他叫囂說:“騰沖被我們消除的人……比例還太小……我要求的比例至少是一萬比一!一萬個中國人換一個日本人?!薄拔覀兊募毦筷犑歉墒裁吹模克皇菫榱藝樆H藛??從明天起,全體官兵打預防針,細菌部隊投入戰(zhàn)斗!”在日本人喪心病狂的殺戮下,梁河、騰沖一二個月中,死于鼠疫的一萬五千多人,鼠疫區(qū)十室九空。日本人元康“令士兵給每人背上一塊棺材板,成三角形站在坑里,填土至脖子,留下一個頭……”看著被埋者臉色由慘白變紅、變青、變綠、膨脹,眼球突出、七孔流血……元康開心地說:“想不到中國人死,要玩這么多花樣,有這么多的過場?!眥5}
除此之外,作者段培東在書中列舉了日本人在騰沖犯下的令人發(fā)指罪行:農民被聶永安脫光衣服粘上21團棉花澆上汽油慘燒至死;婦女被輪奸而死;嬰幼兒被刺刀刺穿挖心割肺;吊人致死的方法多種多樣……看到這樣的片段,相信每一個都已經是義憤填膺,咬牙切齒,深感切膚之痛,但緊接著作者又說“其它懲罰、消滅中國老百姓的方式還很多。筆者悲憤至極,不能全部寫出,僅舉幾個例子”,中國的老百姓被日本人當成手中玩偶肆意殘殺。日本人一直企圖掩蓋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我們中國人絕對不能忘記。
“矮粗個子,頭戴瓜皮帽,身穿青布短衣,口鑲兩顆金牙,腳穿一雙黃皮鞋”是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的漢奸形象,在《劍掃風煙》中也不乏對漢奸形象的揭露。王忠平(松尾金平),是日本化了的中國敗類,是抗日戰(zhàn)爭中的漢奸走狗。對日本人,他卑躬屈膝,讒言獻媚,他對日本人的生活充滿了神秘感,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想要盡可能地了解日本的情況,以彌補自己沒有到過日本的遺憾;對中國人,他肆意踐踏,百般刁難,干盡了喪盡天良的事情。因為本身還有些飛檐走壁的功夫,成為了金木的貼身保鏢,日本人的頭號鐵桿漢奸。騰沖的老百姓一聽到王忠平的名字,恨不得剝皮抽筋,除之而后快。漢奸總是不會有好下場,王忠平在去界頭刺殺張問德的路上,被張仁勇打死。
日軍從徐近河進入中國境內之后,在大旱坎、澀梨河、美靠河、高樹根河傈僳族地區(qū)的荒山野嶺、深山峽谷中遭受了我軍及抗日民眾的嚴厲打擊,加之物資缺乏,一日數仗,日本人已是人馬困乏,對我軍的繼續(xù)追擊是一個極大的優(yōu)勢。誰知就在此時,明光大地主、大漢奸孟連武卻把他加租加佃榨取來的200斗大米和80多只綿羊雙手奉上,并充當了為日軍送信的角色。當日本人松本夸他忠心丟給他一根煙、遞給他一枚天皇銅像和一疊日元時,他竟雙膝跪下,撿起煙,接過銅像和日元小心翼翼地將它們用一塊紅綢包了起來,一個沒有骨頭的民族敗類、趴兒狗形象躍然紙上。
提起漢奸,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恨得咬牙切齒,這些漢奸走狗,在民族危難、國家存亡之際,出賣同胞,制造慘劇,搶劫殺人,摧毀抗戰(zhàn)物資,為虎作倀地協助日軍屠殺國人。建立組織、進行策反,成為給日軍帶路、盯梢、抓捕、搶掠及強搶民女的幫兇,在騰沖干盡了出賣同胞、屠殺國人的勾當,民族大義在這些漢奸們眼中成了可以隨意出賣的東西。關于漢奸走狗們的丑陋行徑,馬友樊在其《冷靜的回顧猁猁騰沖抗戰(zhàn)若干問題檢討》一文中憤怒地控訴說:“那些漢奸賣國賊,一邊心甘情愿地供敵驅使,一邊憑借敵勢,橫行無忌,大發(fā)國難財,一個個脹得腦滿腸肥?!闭菍h奸走狗們的寫照。
抗戰(zhàn)勝利后,“抗日縣長”張問德力主嚴懲漢奸,卻受到了重重阻礙,只有極少數罪大惡極的漢奸被懲處,大部分漢奸卻活了下來,張問德無奈,長嘆一聲辭職歸隱。小說第三十章“變調的尾聲”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陳墨先生在《民族的正氣與歷史的悲歌——讀〈劍掃風煙〉》一文中說:“《劍掃風煙》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其方法特征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純樸而又鮮明。作品的敘事過程中絕對愛憎分明,絲毫也不含糊。對家鄉(xiāng)父老、山水田園、祖國人民遭受的戰(zhàn)爭難充滿了悲憫同情;對制造這一災難的日本侵略者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對積極參與支持抗戰(zhàn)的官兵軍民充滿了景仰熱愛;對魚肉百姓、臨陣退縮、發(fā)國難財的貪官污吏、軟蛋可憐蟲充滿了憤恨蔑視……”{6}對那些烈士、英雄,我們要永遠銘記、永遠敬仰他們;對那些貪官污吏、走狗漢奸,我們要時刻以他們作為案例,警鐘長鳴,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
注 釋:
{1}{2}{3}{4}{5}{6}段培東.劍掃風煙——騰沖抗戰(zhàn)紀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1,5,143-145,350,307-308,503.
參考文獻:
〔1〕何光文.滇西抗戰(zhàn)史論[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2〕朱旭輝,吳金娜.抗戰(zhàn)劇人物形象塑造及審美模式嬗變[J].綏化學院學報,2013,(12).
〔3〕彭文傲.滇西民眾在滇西抗戰(zhàn)中的作用[J].科學導報,2014,(21).
〔4〕劉江偉,任維東.滇西記憶里的中國遠征軍抗戰(zhàn)歲月[J].人民周刊,2015,(10).
〔5〕劉美.陳銓抗戰(zhàn)小說的民族主義建構[J].中華文化論壇,2015,(01).
〔6〕唐哲聲.張恨水抗戰(zhàn)小說中的國家意識及其評價[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04).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