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坪
摘 要:老舍的著名小說《四世同堂》刻畫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對于女性形象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四世同堂》中塑造了韻梅、赤包子、胖菊以及日本老太太等較為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為我們更好的解讀老舍的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女性形象;文學;現(xiàn)實;四世同堂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7-0174-04
在老舍的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寫占據(jù)了一大部分,為老舍的作品添加了獨特的魅力色彩。老舍的小說大多塑造了一個小型市民社會,不同的人在小說中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其中女性往往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征,體現(xiàn)了老舍獨特的文化視角。
一、以韻梅為首的賢妻良母形象
在《四世同堂》中,韻梅是老舍大力贊揚的一個典型形象,她集婦女所應具備的美好品德于一身,符合了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賢妻良母的要求。韻梅在老舍的筆下雖然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生活重心也僅僅是圍繞家庭孩子為中心的傳統(tǒng)婦女,但韻梅卻有著一副好脾氣,勤儉持家,將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地妥妥當當,并且韻梅也在調節(jié)家庭關系、化解家庭矛盾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小說中的瑞豐而言,雖然他多次拋棄自己的親人,但是當他在官途上的道路走到了盡頭又被胖菊甩開灰溜溜地回到家中時,韻梅并沒有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是將他趕出家門,而是為了讓老人開心,為了家庭和睦再次接受了瑞豐,并省吃儉用為瑞豐提供零花錢。對于丈夫瑞宣,韻梅深知自己在思想上與言行上都與他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差距,但她仍是小心翼翼地愛著自己的丈夫,盡著自己妻子的本分,不求回報。從某個方面而言,韻梅所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母親堅毅的品格。瑞宣雖然在一開始看不起也不喜歡韻梅,但是這個沒文化的韻梅卻能在家庭最困難的時期負起家庭的重擔,成了家中的頂梁柱。當瑞宣被抓時,她竭盡全力地去營救,丈夫死后她盡己所能去養(yǎng)活子女,并依然孝敬公婆,為了生計吃盡了苦頭。在老舍的筆下,雖然韻梅只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家庭婦女,但韻梅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無疑上升到了英雄的地步,將賢妻良母的本質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二、以高弟為代表的女性英雄形象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了幾位具有英雄個性的女性形象,并且予以了極大的贊美和頌揚。在作品中,作家以這幾位女性的英雄事跡,表現(xiàn)了其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的決心和勇氣、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以及不甘愿受侵略的民族責任感等等。從幾位英雄女性形象的描繪中,我們能夠切身地體會到作家老舍的民族理想和愛國情懷,體現(xiàn)了老舍進步的女性觀。其中高弟的形象最為典型。
高弟是《四世同堂》中少數(shù)具有先進思想的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有著濃厚的革命理想以及崇高的人生追求,作家在對其人生道路的安排上,也打上了一定的理想主義的烙印。作為漢奸冠曉荷和大赤包的女兒,高弟并沒有走上父親的人生軌跡,也沒有像母親一樣變成一個惡毒的悍婦。雖然家庭條件優(yōu)越,但是高弟并不是家里的寵兒,她長得不漂亮,但是心地善良;她充滿著正義感,但是又免不了自卑;她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性格上卻有些軟弱,再加上家庭環(huán)境的因素,從而造成了高弟復雜的人物性格。高弟是“叛逆”形象的代表,這是因為她對父母賣國求榮的行為極為反感和鄙視,因而處處與她們?yōu)閿?;她同情父親的小妾桐芳,因而經常幫助她躲避母親的辱罵和欺凌。高弟的種種行為,在家人的眼里就是叛逆的,幼稚的。然而,我們在字里行間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作家對高弟的贊美之情,即使出生在這樣的一種家庭中,但是身上卻保留著各種美好的品質,她就是作家所寄予的民族希望的代表。
生在這樣的一個漢奸家庭中,高弟雖然滿是反感和厭惡,但也是無力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弟學會了通過幻想來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其中錢家的二少爺仲石便是其幻想的對象。在高弟的眼里,仲石雖然窮,但是有骨氣,不像那些賣國求榮的漢奸。然而,這樣的英雄最終卻為國捐軀了,老舍在安排這樣的一個結局的同時,也是為了高弟接下來一系列的英勇之舉做鋪墊。仲石死后,高弟在悲傷的同時,其愛國情懷愈發(fā)地濃烈了,最終遇到了抗日英雄的錢默吟,并且與其并肩作戰(zhàn),直至抗戰(zhàn)勝利。老舍塑造了這樣一位從一名自卑、羞澀的少女成長為抗戰(zhàn)女英雄的過程,在這其中,高弟逐漸地變得勇敢、果斷、堅強、決絕,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戰(zhàn)士。
作為一名女英雄,高弟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感人至深,究其原因并非因為其美麗的外表,根本原因就是其美好善良的品質、發(fā)自內心的民族責任感,因而作家給予了她極大的贊美。
三、以赤包子為首的惡毒婦女形象
如果將韻梅比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那么赤包子則代表了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她是一個比男人還惡毒、干遍了那個時代能干的所有壞事、表現(xiàn)出典型的惡毒婦女的形象。赤包子如大多數(shù)小說中的包租婆一樣,潑辣野蠻,在家中獨裁專制,動不動就對家中的人打罵,將家人和丈夫死死壓制在腳下,對小妾尤桐芳任意打罵欺凌,還逼迫自己的女兒去討好漢奸李空山,已然成為了家中的霸主。赤包子這樣的惡毒女性就是兇狠到了連女兒和丈夫都害怕的地步,這就是赤包子所謂的“氣派”。赤包子愛慕虛榮,貪生怕死,在日本人兵臨城下之時并不是與其他人一樣頑強戰(zhàn)斗,保衛(wèi)國家,而是向日本人靠攏,成了日本人的走狗,幫助日本人殘害忠良。為了迎合日本人,她主使自己的丈夫陷害他人,致使他人家破人亡。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她當了日本人妓女檢查所的所長,不僅死命剝削妓女的錢,更是逼良為娼,讓許多婦女遭受了日本人的侮辱。甚至連自己的二女兒招弟也被她送給了惡人李空山取樂,葬送了女兒一生的幸福。可以說,赤包子與其丈夫冠曉荷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令人唾棄的糟粕。赤包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正是代表了一小部分出賣國家的人,雖然他們并不覺得羞愧,但內心也有不安,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瘋狂地追求物欲來發(fā)泄他們的不安情感,最終過度沉迷自取滅亡。赤包子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典型的惡毒、狡詐婦女形象,老舍通過赤包子來表現(xiàn)舊社會中國民的民族劣根性和人性之惡,體現(xiàn)了老舍對消極文化的批判態(tài)度。
四、以胖菊為首的摩登婦女形象
在《四世同堂》中,胖菊和招弟都是老舍所塑造的摩登婦女形象,對她們形象的塑造主要來源于當時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與韻梅所代表的賢妻良母形象比較,胖菊和招弟等摩登女性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她們追求時髦新奇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個性意識和現(xiàn)代化的思想,不安于現(xiàn)狀,不愿意過著平淡的生活,骨子里帶有一種浪漫思想。但在老舍的筆下,胖菊等摩登婦女所追求的刺激生活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或者只是用自己的行動來代表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生活的反抗,帶有資本主義的色彩。她們對生活的一味追求和享受致使她們慢慢墮落消極下去,最終淪為生活的奴隸。以胖菊為例,胖菊在與瑞豐結婚后一味地將心思撲在追求享受和穿衣打扮上,刁蠻任性,對瑞豐處處限制,致使瑞豐在家中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胖菊又開始煽動瑞豐去當官,甚至慫恿瑞豐去給日本人當漢奸。當瑞豐丟了官職之后,她毫不猶豫的甩開瑞豐,攀上了另一個大奸大惡的漢奸藍東陽,從科長太太瞬間變成了處長太太。在胖菊身上深刻體現(xiàn)了其自私自利的本質,她的婚姻和愛情始終是和能供她揮霍的錢、權綁在一起的。老舍對胖菊以及招弟這類摩登形象的女性塑造帶有一定的批判性色彩,從文化角度來看,體現(xiàn)了老舍對資本主義文化的反感,老舍對摩登婦女所追求的浪漫、個性化的生活都持有懷疑態(tài)度。在上個世紀20年代,雖然婦女解放運動興起,提倡個性自由的口號成了主流思想,但老舍卻能從這種大環(huán)境中,將這種思想單獨拎出來進行分析判斷,并在小說中塑造了對應的女性形象,無一不體現(xiàn)了舊社會中小市民的人生百態(tài)。
五、以尤桐芳為代表的風塵女子形象
老舍作為萬千關心勞苦大眾生活的現(xiàn)代作家中的一份子,在他塑造的各種各樣的女性形象中,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種就是風塵女子。這類女性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的壓力造成了他們悲慘的人生。老舍在描述這類女性的時候,并沒有像厭惡大赤包這樣的悍婦一樣反感她們,而是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同情和憐憫。老舍筆下的這類風塵女子的悲慘人生的根本原因,并非像其他很多作家筆下受男性壓迫而造成的,而是社會黑暗造成的結果,因而作家在對這類女子表現(xiàn)出同情的同時,又是在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和控訴。風塵女子在老舍的眾多文學作品中都屢見不鮮,她們在作家的作品中光彩奪目,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桐芳是一個身世可憐的孤兒,她不僅由于戰(zhàn)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更令人悲痛的是由于戰(zhàn)爭的傷害導致她淪為了男人的玩物。作為這樣一個底層的女性形象,尤桐芳并沒有喪失獨立人格,她潑辣好斗,視日本人為最大的敵人,雖然冠曉荷和赤包子給與了她不愁衣食的生活,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和敵人同歸于盡。雖然尤桐芳的身體受到了玷污,但是她的靈魂卻是高尚的。作家對這一類女性表現(xiàn)出了同情,這一舉動看似是對封建禮教的悖離,事實上體現(xiàn)了作家對黑暗的社會制度的諷刺和抨擊。其中尤桐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作家并沒有為這類女性安排一個美滿的結局,這是出于作家的理性的思考。
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結局的安排,都是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體現(xiàn)。如作家在塑造韻梅這樣的傳統(tǒng)的女性的時候,就為其安排了一個美滿的結局;像大赤包這類的惡毒女性的結局則是走向了毀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對于尤桐芳這樣的一位風塵女子,老舍在給予極大的關注的同時,卻出人意料地為她們安排了一個死亡的結局,在老舍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風塵女子也是如此。作家對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傾向可通過為其安排的結局看出來,老舍為尤桐芳這樣的女性安排了這樣的一個結局,是否也意味著其對這類女性的反感呢?當然不是,這類風塵女子的身上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她們淪落為這樣的人生并非是出于自身的意愿,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體現(xiàn)了她們偉大的犧牲精神。老舍之所以為她們安排了死亡的結局,是因為老舍不舍得她們活在這個世上,死亡對她們來說是悲慘人生的結束,是一種解脫,反而比活著要輕松,從這個層面更加加深了老舍對她們深切地同情和寬容。
六、以馬寡婦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
馬寡婦在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丈夫,然而她從來沒有改嫁的念頭,這是因為在馬寡婦的腦海中一直堅守著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思想,她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倫理道德深刻影響的一代,馬寡婦的一生過得十分的壓抑和痛苦,她不僅被置于強大的生活壓力之下,而且還處處受到社會風俗、封建倫理的束縛。盡管如此,馬寡婦仍然是一位具備美好品質的女性,她和善友好,樂于助人,將剩下來的吃的留給鄰居。馬寡婦很膽小,在盧溝橋事變之后,她幾乎不出門,也不讓外孫子出門,連鄰居家的門也很少進。封建倫理的影響,讓她時時刻刻按照一個寡婦該有的本份去行事。馬寡婦的世界就像是一間又小又暗的牢房,她需要自覺地把自己鎖在里面。
馬寡婦作為一個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形象,安守本分,膽小怕事就像是她們的標簽。對她們而言,逃避是這個年代最好的生存下去的辦法。日本人讓她家破人亡,不得安寧,在馬寡婦的內心中是十分憎恨日本人的,但是她更怕日本人,因此她只能將怨恨埋在心里。她只求能夠保住家里唯一的一條根,給外孫子娶媳婦,讓他這一代延續(xù)下去。而自己恪守本份、忍辱負重地生存下去則被她認為是自己應該做的、無法逃避的責任。
馬寡婦的一切處事原則就是一個“忍”字,在她看來,日本人再厲害也敵不過她能忍,馬寡婦的一舉一動都反映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封建女性的形象。從她對外孫子的教導方式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馬寡婦總是會一連貫地說不要怎么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她信奉的唯一準則。馬寡婦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舊思想影響的女性代表,在她身上保留了很多那個時代的弊病,因循守舊、思想落后、膽小怕事,她是封建綱常倫理的忠實維護者,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沒有獨立人格可言,其思想和行為更多的是那個社會和時代的反映。
七、普通老太太的形象
在老舍的眾多作品中,包括《四世同堂》等都出現(xiàn)了眾多的老太太形象,她們在作品中并沒有驚天動地的人生經歷,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舉動,然而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小,包括錢太太、劉太太等人。這類普通老太太是舊中國的典型代表,她們深受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深切地拒絕和排斥現(xiàn)代文明。她們的人生軌跡就是遵循著基本的小媳婦到母親和婆婆身份的轉變。作為家里的長者,她們不像其他老太太那般十分講究,也沒專橫獨裁,當然也不屬于那種逆來順受的形象。在她們身上顯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保持著一份慈愛善良的心,將家庭的利益時刻放在第一位。她們的一生都是圍繞著家庭和孩子轉,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令人悲痛和惋惜的。
錢太太的丈夫是一名詩人。原本一家人過著平靜安寧的生活,可以說是與世無爭。但是由于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即使自己什么也不干,災難也有可能突然降臨。后來,日本人抓走了她的丈夫,錢太太的命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她的大兒子因為家里的變故,最終含恨抱病而死,她的小兒子也在和敵人斗爭的過程中喪失了性命。接踵而來的變故和打擊,錢太太卻表現(xiàn)得異常的冷靜,在安排好兒子的后事之后,錢太太選擇了一頭撞死。從錢太太的行為和態(tài)度中,我們覺得有一絲的反常,但錢太太最終選擇自殺的結局,這種極端的行為顯然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無聲的控訴,她們的悲慘命運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另外,《四世同堂》中還有一名篇幅不多的普通老太太形象——劉太太。劉太太的丈夫因為不愿意當亡國奴,便選擇了離開,將劉太太托付給了別人。后來,雖然遭遇了很多的變故,但是劉太太并沒有隨波逐流、隨遇而安,反而化被動為主動。即使生命受到威脅,她還是勇敢地冒險、戰(zhàn)斗,即使日子再苦,她也絕不屈服在敵人的腳下。劉太太是那個時代最為渺小的一類人,但是她的精神卻是偉大的,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民臨危不懼的品質。
八、日本老太太的形象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還塑造了一位獨特的女性形象——日本老太太的形象,與小說中那些兇狠殘暴、侵略成性的日本人不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婦女,家人都在這種侵略性戰(zhàn)爭中丟失了性命,一個人孤苦伶仃。日本老太太在家破人亡之后內心開始對戰(zhàn)爭發(fā)動的意義持有懷疑態(tài)度,并逐漸開始反對這場戰(zhàn)爭,對周圍的中國人產生了同情的態(tài)度,并開始了解到與自己一樣,中國人都成了這場侵略戰(zhàn)爭的受害者。雖然其周圍的中國人對這位日本老太太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甚至仇恨、敵視她,但她仍然滿懷希望能夠與中國人交朋友,并深切地同情大家的遭遇。在作品中,也正是這位敵國的老太太把日本投降這個令人高興的消息傳遞給周圍的中國鄰居。在這個日本老太太身上體現(xiàn)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老舍并不是簡單的將國家政治作為文化的限制而將這個老太太也塑造成殘暴的侵略者形象,而是從老太太的日常生活中,與周圍中國人的交往中來表現(xiàn)她內心的困苦,將老太太塑造成日本國家中一個覺醒的形象。老舍在作品中對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行為進行抨擊和指責之外,在赤包子、胖菊等愚昧無知的代表了中國民族劣根性的女性形象之外,塑造了日本老太太這一閃著人性光輝的女性形象。
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之中塑造了多樣化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的身上折射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沖擊。老舍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塑造了小說中獨特的女性形象,分析老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對于了解老舍的文化思想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孫穎.從《四世同堂》的女性形象看老舍文化選擇的多樣性[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2〕劉曉紅.試論《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J].學理論,2010,(01).
〔3〕李晨律.論《四世同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韻梅的“理想性”何在[J].名作欣賞,2013,(17).
〔4〕張桂玲,邱麗娟.文化身份視角下的《龍子》與《四世同堂》人物形象比較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5〕張煒煒.論老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