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輕舟
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大寧劇院的音樂廳,何玨、梁小敏兩位鋼琴家與兩位古巴當代舞蹈藝術家合作演繹了一場“雙琴魅舞”——雙鋼琴及現(xiàn)代舞音樂會。近年來,何玨與梁小敏致力于芝加哥國際雙鋼琴比賽的組織和宣傳工作,并在第十八屆東京國際雙鋼琴比賽中斬獲頭獎,受到國際各大媒體的關注。她們不僅有著嫻熟的技巧,更有著不斷推陳出新的音樂會構(gòu)思,十多年的合作也使她們默契如一人。
這場“雙琴魅舞”音樂會的構(gòu)思頗為巧妙,主題是雙鋼琴與現(xiàn)代舞,顧名思義,是一場力求音樂與舞蹈完美結(jié)合的音樂會。不僅有雙鋼琴,還有杰出的古巴舞蹈家羅多爾弗·迪亞茲·烏特拉(Rodolfo Diaz Utra)先生和施戴麗·羅德里格斯·維嘉(Stelly Rodríguez Vega)女士共同演出。此時,音樂不再是孤獨的宣敘,舞蹈也不再僅僅是無聲的藝術,兩者相輔相成,交流呼應,在現(xiàn)代藝術的時空中穿梭馳騁。
其實,在這場音樂會之前,她們已經(jīng)在北京的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過一次。在那里,除了雙鋼琴及舞蹈以外,還配有燈光設計、大屏幕放映、舞美效果等等,更像是一場多媒體的藝術演出,而相比之下,在大寧劇院的演出就要“質(zhì)樸”得多了,沒有任何舞臺效果的加入。但這并不妨礙藝術內(nèi)容的傳遞,相反,何玨告訴我,她個人感覺這是另一種全新的體驗,有著柔和燈光的舞臺更顯雅致。而對于觀眾來說,也許去掉了炫麗的舞美,才能更聚焦于音樂和舞蹈本身。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極具“現(xiàn)代性”,除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幻想曲》(Op.5)之外,其它作品都創(chuàng)作或改編于1900年之后。作品的體裁也很豐富,既有芭蕾組曲,也有當代青年作曲家改寫的經(jīng)典歌舞劇,又有獨具南美風味的皮亞佐拉創(chuàng)作的探戈。何玨與梁小敏表示,她們特意將上下半場的曲目加以分別,力求上半場的音樂更“意義深遠并且靠近內(nèi)心”,包括以典雅、時代久遠的巴洛克宮廷舞曲為基調(diào)的塞謬爾·巴伯《紀念品》(Op.28)以及帶著悠長延綿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拉赫瑪尼諾夫《幻想曲》;而下半場的曲目則相對“外向”。無論是“近代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三首探戈舞曲,還是二十世紀波蘭作曲家盧托斯拉夫斯基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都具有極強的炫技性,音響的戲劇程度和作品篇幅相較上半場也明顯增強。而如此“上半場內(nèi)斂,下半場奔放”的音樂設計唯有在演奏家與舞蹈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夠充分地展露,相互交融,缺一不可。
音樂會的編舞主要由羅多爾弗·迪亞茲·烏特拉完成,他根據(jù)音樂以及演奏家的要求,將舞蹈略為小心地加入了巴伯《紀念品》中的兩個小篇章,沒有過多地參與兩架鋼琴在舞臺上的專注呈現(xiàn)。上半場的兩套曲目不緊不慢,有序、精巧地被有著相仿年齡、相似經(jīng)歷、相同著裝的兩位鋼琴家共同演繹著,比默契更勝一籌的是徹底的自由,每一個音,每一個節(jié)拍,每一處呼吸,都讓人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個人在演奏,只是雙鋼琴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聲音層次更加多彩,力度幅度也更為充沛。
如果說上半場的音樂猶如精美的西式餐前濃湯以及前菜的話,那么大餐的主菜絕對就是下半場。阿根廷作曲家、“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三首探戈一開場便掀起了全場的高潮,兩位舞者將現(xiàn)代芭蕾的元素和探戈舞蹈結(jié)合在一起,從第一首《自由探戈》(Libertango)跳到了《小探戈》(Tangata),直至終曲《米開朗基羅70》(Michelangelo 70)。舞蹈的故事情節(jié)也隨之展開,兩位舞者用肢體語言講述了一對戀人由相識、相戀、互相追尋、到最終在一起的故事,展現(xiàn)了“愛”的主題。其中許多情節(jié),如男主人公雨中急切地尋找,女主人公手執(zhí)玫瑰花問卜等等,都讓原本較為純粹的音樂畫面豐滿了許多。音樂的靈感常常來源于無數(shù)其它的藝術形式及生活經(jīng)歷,而此刻,舞蹈恰恰成為了聲音藝術無形而又有力的表達。
之后的《天鵝》和《卡門幻想曲》均由美國新生代作曲家、鋼琴家、視頻制作人安德森(Greg Anderson)根據(jù)圣-桑及比才的原作改編而成。編舞并演繹這個雙鋼琴版本《天鵝》的施戴麗·羅德里格斯·維嘉將天鵝之美、天鵝之孤傲以及天鵝之死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她身著傳統(tǒng)芭蕾獨舞“天鵝之死”中的裝束,與雙鋼琴樸素真摯的音樂相呼相應,感人至深。這可以說是是整場音樂會中最“古典”的一個曲目。短短的兩分鐘,聽眾得到了從熱辣、充滿時代感的現(xiàn)代音樂抽身片刻的機會,仿佛穿越時空般回到了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當中。經(jīng)過前面的鋪墊,緊接著的《卡門幻想曲》更顯得爆發(fā)力十足,雖然沒有舞蹈的加入,但是音樂本身的耳熟能詳、戲劇起伏和技術難度已經(jīng)十分奪人耳目。這兩首作品原本就是膾炙人口的名曲,當它們經(jīng)過改編出現(xiàn)在這場以雙鋼琴和現(xiàn)代舞作為轉(zhuǎn)播媒體的音樂會上時,其新穎的形式、嶄新的音響帶來的全新的視聽效果,不禁讓筆者感嘆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一片用心。
整場音樂會讓在場的觀眾為之回味。如今,雙鋼琴的演奏正在蓬勃發(fā)展,音樂表現(xiàn)的形式也不再拘泥于過往的某幾種,而新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如雨后春筍,在世界各處生根發(fā)芽,這場音樂會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許微不足道,但意義卻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