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27歲,他在大連海軍政治學校做導師;59歲,他給失去父母的孩子做導師;68歲,他給外來務工子女做導師。80歲,馬仁典依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更多青少年做好導師。
在大連市中山區(qū)海軍廣場街道,提起馬仁典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都夸他是個熱心腸的老爺子。1936年出生的馬仁典,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教幾十年中,榮獲全國、全軍、海軍和省市科技成果獎40多項,立3等功3次,為我國海軍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借助放大鏡編寫輔導教材
1996年,馬仁典告別繁忙的教學一線退休了。他對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早有打算。或許是一直從事經(jīng)濟研究的緣故,他早就想好了:“我退休后,決不能閑下來,一定要繼續(xù)為國家和社會做些事,努力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
當時青少年中流行著一股“追星熱”,很多孩子一味追求歌星和影視明星,其中甘肅女孩楊麗娟喪失理智不顧一切追尋劉德華一事就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目睹這一情況,馬仁典決定對青少年盲目“追星”現(xiàn)象加以引導。一天他在書柜前邊踱步邊思考,無意間看到藏書中一本社會科學家的專著,突然眼前一亮:“對呀!我國的科學家們,為祖國,乃至人類的發(fā)展、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我何不編寫一本書籍,向青少年們介紹他們的生平,讓這些科學泰斗成為孩子們心中追尋的偶像、‘明星,幫助他們樹立起高尚的人生目標和遠大的發(fā)展志向呢?”
馬仁典是那種做事認真,認準了的事說干就干的人。他很快行動起來,翻動家中的藏書,到圖書館查閱書籍,一點點搜集資料,一個個選擇成就輝煌的科學家。這些事情對于一位僅有一只好眼,一個腎臟的花甲老人來說并非易事,但馬仁典借助放大鏡看書,全身心投入到編撰工作中,最終利用一年時間寫成了《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的人生路》一書,詳盡介紹了71位著名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精彩人生。此書經(jīng)出版后,很受青少年喜愛。
此后,馬仁典又根據(jù)自己在海軍高校工作多年積累的知識,和退休前做中學語文老師的老伴肖玉芬及他的一位學生一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編寫了一本專門介紹海洋、海洋國土與資源、海戰(zhàn)、海軍建設等基本知識的科普讀物——《藍色的歌》,并編著了《新世紀青少年素質(zhì)教育》等一批與關(guān)心教育下一代有關(guān)的書籍和大量文章,這些書籍和文章,飽含深情,洋洋灑灑,累計近700萬字之巨,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和教育效果。
孤兒、打工子弟一視同仁
馬仁典主動走進中小學校園,給孩子們講理想、講道德,講我黨的光榮歷史和傳統(tǒng),講英雄模范人物先進事跡,先后擔任了十幾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德育教育顧問。每一次作報告前,馬仁典都要認真?zhèn)湔n,撰寫報告提綱。一些親朋好友看到他如此認真,經(jīng)常勸他不要過于勞累,馬仁典回答:“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比大學生,給他們作報告必須形象生動,語言風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坐得住、聽得進,最終引起思想上的共鳴!”由于準備充分,所講內(nèi)容寓大道理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之中,馬仁典每次作報告,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受益匪淺。
2004年,中山區(qū)海軍廣場街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成立了,馬仁典老兩口一起加入到了為外來娃做導師的隊伍中。
劉純是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受益的一名學生。十多年前,劉純的父母在馬仁典居住的小區(qū)里做保潔,并且結(jié)識了馬仁典。一次,馬仁典與劉純爸爸交談中問,他們的孩子在哪兒上學,劉純爸爸說還在農(nóng)村老家。馬仁典建議他們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一方面能夠和父母培養(yǎng)更好的感情,另一方面對學習也是很有好處的。聽了馬仁典的建議,2004年,他們把劉純接到了大連,當時上小學5年級。不過,城市與農(nóng)村的生活環(huán)境畢竟有差距,孩子的心里難免產(chǎn)生一些想法,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劉純不讓媽媽穿工作服去,怕被同學們笑話。馬仁典知道了這件事兒后,就把劉純叫到家里和他下棋,一邊下棋一邊聊天,很自然地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告訴他,媽媽做保潔靠勞動賺錢不是丟人的事兒。能夠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劉純媽媽感到很欣慰,也很感激馬仁典的幫助。
馬仁典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還有兩個女兒,一個是親生女兒,一個是收養(yǎng)資助了十多年的劉培菁。當被問到為了培養(yǎng)劉培菁投入了多少資助時,馬仁典笑著說:“我從來沒有算過這筆賬,也不會去算這筆賬,我是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培養(yǎng)的,不想讓她長大了有負擔。其實,經(jīng)濟上的付出是寥寥的,精神上的操心更多。”
馬仁典與劉培菁的父女之情可以追溯到1995年。當時,馬仁典還有一年就要退休了。那一年,劉培菁在春暉小學上學。她3歲失去了媽媽,7歲失去了爸爸,一直由姥姥照顧??墒请S著姥姥的年齡越來越大,照顧劉培菁越發(fā)感到吃力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街道工作人員與馬仁典提起了劉培菁的事情,沒想到,馬仁典很快就答應了。上小學6年級的劉培菁再也不用擔心輟學了。如今劉培菁在中山區(qū)人民路街道修竹社區(qū)工作,她說:“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我要把我得到的關(guān)愛傳遞給更多的人?!?/p>
母親病危時仍在給學生做輔導
1963年,馬仁典即將在南開大學經(jīng)濟系畢業(yè)的前夕,被總政選拔到大連海軍政治學校任教,從此,他擔任起了軍人教師的人生角色。馬仁典曾先后3次榮立三等功,并受到嘉獎多次,曾被評為海軍優(yōu)秀教師。
王悅偉在1997年到2000年間就讀于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馬仁典是他的研究生導師?;貞浧?年的學習生涯,有一件事最讓他記憶猶新。馬仁典母親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在王悅偉上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醫(yī)院給馬仁典的母親下了病危通知書。王悅偉至今清楚地記得:“馬老師把我叫到他的家里給我做輔導,在一個房間里,他的母親靠呼吸機維持著生命,我們在另外一個房間里上課。”馬仁典就是這樣一位治學嚴謹?shù)睦蠋?。馬仁典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悅偉的工作和生活,他也十分感謝這位導師給予自己的幫助。
馬仁典晚年的付出也得到了政府各級組織和社會的贊揚與認可,他先后被評為所在區(qū)和大連市關(guān)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2012年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又登上“中國好人榜”,當選為“助人為樂好人”,可謂實至名歸。
已經(jīng)80歲的馬仁典,依然為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奔忙著,如紅燭般繼續(xù)燃燒自己,譜寫著人生價值的新篇章。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