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祺
在全國第二屆“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上,我們觀摩名師課堂,聆聽專家論道,參與多方對話。我們的狂熱與癡迷遠勝追星一族。因為實踐的困惑,因為夢中的伊人,我們從未停止過對作文教學的思考。荊州歸來話作文,刊物搭臺我來說。獲此良機,幸甚至哉,不能自已,以文抒懷,求教大方。
研討會上,作文教學的序列化已然成為共識。不必說研討會四項主題活動便是序列化思維的一種體現(xiàn),也不必說開幕式上顧之川先生、劉醒龍先生和黃厚江老師發(fā)言順序安排上巧妙的序列化,單單余映潮老師報告中所談及的“作文教學設計的三個研究重點”就是序列化思維完美的呈現(xiàn)。
由會及課,“序列化”便逐漸“碎片化”了,也便引發(fā)了我關注起這一對看似相互矛盾的話題。以至于在會議閉幕時,便對加涅的一句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加涅曾說:“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边@句話也是會議期間荊州市教科院副院長王佑軍在報告“敲開作文教學的果殼”里所引用過的。
“敲開果殼”后是什么樣子呢?不就是一地果殼的碎片嗎?當然,王佑軍院長敲碎的是對作文教學條條框框的理論桎梏,期許的是作文教學的自然本真。但這一地碎片卻是精彩的。倘若序列化地將這一地碎片組合起來,便可以修復還原了。其實還原后的“果殼”也無可厚非,它依然有縝密的思維,有豐厚的知識,有研究的價值。但不容置疑的是,這個“果殼”因其序列化而堅硬,因其堅硬而在課堂教學中顯得遙不可及,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故而需要我們來“敲碎”??梢?,序列化的理論未必適合于作文課堂 教學。
誠如加涅所言,“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是的,教學預設需要序列化。正因為序列化形成的整體意識,才讓我們擁有了春夏秋冬,懂得了春華秋實。回顧一節(jié)好課、一篇美文亦是如此,首尾呼應的精妙絕倫,起承轉(zhuǎn)合的完美演繹,總讓人難以忘懷。正如兩次“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一樣,序列化的主題活動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
“序列化”固然重要,但“碎片化”更加精彩。正如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目錄會讓人一目了然,但畢竟只是一個綱目,毫無實際內(nèi)容。閱讀的精彩卻往往散落在零碎的字里行間?;蚺c主題無關,或是作者隨意為之,都會引得讀者如癡如醉。或因一句至理雅言便深深地沉醉,或因一處情節(jié)的跌宕而拍手稱快。這或許就是“碎片化”的魅力。
作文教學中的“碎片化”現(xiàn)象更值得我們關注。在講授“寫出人物的個性”一課時,余映潮老師選擇了四則材料(《父親的三句箴言》《健忘的教授》《時光帶不走的美好回憶》《父親的愛》)作為范例,讓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散落在材料中的“精彩”。因探尋這些散落的精彩碎片,我們便看到了課堂上的精彩生成,聽到了生動的師生課堂對話,感受到了學生個體作文經(jīng)驗的提升。無獨有偶,荊州市東方紅中學譚蜀娥老師執(zhí)教的“做一個文藝的吃貨”更是呈現(xiàn)出“碎片化”現(xiàn)象。一個話題的引入便生成了學生無窮的“碎片”生活體驗??少F的是這些“碎片”都是生活的真實呈現(xiàn)。作文的沖動也因這些“碎片”的積聚一發(fā)不可收拾。且不說課堂上學生描述荊州魚糕的色香味是何等讓人垂涎欲滴,單是對“盛魚糕的器皿”的精彩描述這一“碎片化”的生成便讓食客感到了十足的“文藝范兒”。縱觀課堂,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天街小雨般的大會,潤物無聲,但滋長的蔓草卻已悄然從土里探出頭來。整理會議筆記時,對教學預設的“序列化”和課堂生成的“碎片化”的思考便越發(fā)清晰,確乎“草色遙看近卻無”了吧。信手寫下這篇短字,不枉問道初衷。
(湖北省荊州市實驗中學;4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