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吉洪
【摘 要】語文是其他各個學科溝通的紐帶,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特點,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條件。為此,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大體系中的小分支。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一致,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根據(jù)語文教學的特點教授知識,使其能肩負發(fā)展或者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作用,通過語文不但能幫助學生累計雄厚的語言和文字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故此,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等因素,更應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發(fā)揮,并利用文化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語文滲透健康教育,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小學語文心理健康優(yōu)勢活動開展的意義
由于語文教學活動自身就具有著極為鮮明的情感色彩,語文是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綜合內容,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信息的傳遞,并交流思想,且各類不同的藝術形象其主要構思都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故此可以判定文字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而存在,由于文學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所以文學中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情感。
第一,從語文的教育特點可以獲悉,語文課程能夠豐富人文的內涵,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廣泛,而學生能夠獲取到的文學材料具有多元化特點,因而需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且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等相關要求,這將有助于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滲透教育活動的推行。第二,從語文教學實踐能了解,語文是一個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程,因而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能力,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以語文實踐為基礎。語文是母語教學,所以學習過程中實踐機會較多,同時在契合心理教育的主體參與性原則就能認識到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需要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形成互動的教學模式,通過感知、體驗真正的了解文字或者文學的魅力。因而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并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學習規(guī)律,學生才能逐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全面掌握自己的情感以及意志;第三,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探尋問題,因為語文學科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心理資源。譬如,語文中的文學成分,就是以人的心理為基礎。教師在語文課程構建活動中,需將文學看成語文教學的工具和教材,教師需在課下不斷的夯實自己的文學基礎,增強自己的文學水平,并將其傳遞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學學習氛圍。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挖掘語文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主要蘊含五方面的主體:愛祖國、愛自然、愛科學、愛人民、愛自己。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教材中有關“愛”的主題,并利用“愛”的潛在因素提升學生對愛的感悟,這是陶冶學生愛祖國和在人民情感的關鍵性舉措。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課程時,教師進行《魚游到了紙上》這篇文章時,教師主要給學生傳遞課文中聾啞青年做事的專注程度,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視頻給學生做直觀的展示,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敏銳觀察能力,并能體會到文章中聾啞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他們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通過上述教學模式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激勵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看到聾啞學生身上的身殘志堅的精神,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學習專注的最好素材,借此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
2.完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美好的課堂氛圍主要是提升小學生學習效率,并進一步推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的舉措。美好的課堂氛圍營造者是教師,故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可能性的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并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平等的和學生交流與溝通,可以是語言溝通,也可以是眼神溝通,學生在課堂上感覺自己被受重視,并沒有受到約束。課堂上教師善解人意的微笑或者溫和的語氣能夠讓學生感覺學習是輕松的,很多時候學生需要在教師給學生營造的輕松環(huán)境下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學習心態(tài),在教師的鼓勵下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見解。教師的一個小的動作也許對學生能起到激勵作用,進而學生能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較大的幫助。根據(jù)實踐能了解,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能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在今后學習中形成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
3.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品質
語文學科知識講授過程中,部分課文學生通過自己揣摩就能有所了解,然后教師再根據(jù)自己的合理編導,讓學生根據(jù)內容作出評價,教師再做最后的總結。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課文《小英雄雨來》時,這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所以部分教師為追趕教學進度需要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一帶而過。那么如何在一節(jié)課內讓學生能了解到小英雄雨來是如何用智慧保護家園與侵略者做斗爭的呢?并需要運用何種方式抗擊戰(zhàn)爭時期我國需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做好角色表演的分配,并運用20分鐘的時間開展小組競賽,10分鐘讓小組之間相互點評,學生在新穎的教學模式下能真正的理解課文,教師也能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學策略的注意要點
由于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具有無限度的特點,可見書本知識要與現(xiàn)實生活的很多知識相互貫通。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還停留在好奇心階段,所以教師需要借助于學生的這一特點,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取書本以外的知識。同時,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不能照搬書本上的知識,需要對教材內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和學生進行心靈之間的相互溝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混為一談,要避免教育中的說教痕跡,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小學生向著更為積極和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四、結束語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的教學定義都集中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方面,但卻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而本文主要論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由于滲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無聲無息中推進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將來更好的立足社會。
參考文獻:
[1]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理論觀察,2015(02).17-18.
[2]肖麗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4(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