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璐
小北溝村是座落于承德壩上草原的一個村落。在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河北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讓這個村子在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基礎上,由傳統(tǒng)農耕經濟向旅游業(yè)的轉型。該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村民收入的日益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在經濟水平和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該村的教育水平如何?農村家庭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是否有所提高?帶著這樣的問題,2015年7月,我利用暑假時間與廊坊師范學院教育關愛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的大學生,一同走進了小北溝村,在開展對當地小學適齡兒童進行課業(yè)輔導及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同時,走訪村干部,走入農戶,對我們所關注的農村孩子教育現狀展開調研活動。
一、全面、綜合走訪,掌握該村具體情況
地理位置:
小北溝村位于內蒙古高原的南端,在豐寧縣大灘鎮(zhèn)東北部,距張家口沽源縣城30公里,距內蒙古多倫縣地界15公里、距多倫縣城80公里。
村基本情況:
全村總占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共有278戶居民,832口人。民族共有5個:分別是滿族、漢族、哈尼族、朝鮮族;有勞動力420人。全村現有貧困戶260戶,貧困人口693人,占總人口的83%。80%的農戶居住土石結構搭建的房屋,部分農戶的房屋墻體開裂嚴重。
經濟收入來源:
全村的主要經濟收入是旅游收入,大概占到人均純收入的60%。農產品主要以種植莜麥、馬鈴薯、胡麻等農作物為主。
小學適齡兒童人數:
抬頭溝村45人、上窩鋪村12人、影壁山村7人和小北溝村5人。
公共設施:
村內有120平米的村兩委辦公用房,有農家書屋,有達標的村內診所,小賣鋪5個,健身廣場一處,而且設施良好。該村沒有學校。
二、該村在適齡兒童教育方面優(yōu)勢與不足
經過走訪我們了解到,該村孩子上學必須去十幾公里以外的大灘鎮(zhèn)小學上學,因為路途遙遠,孩子們只能住校上學。對于小學生來說,自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這些都可能成為影響農村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因素。
通過走訪調研,我們分析該村小學教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村干部及學生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與培養(yǎng)
與我們走訪之前設想的不同,小北溝村的村民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很支持的。村長在接受我們走訪的時候,就明確地表示對孩子們的培養(yǎng)和教育從村兩委來說,一直是不遺余力的,但是有很多客觀因素和現實問題的制約,就延緩了村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資金短缺和教育人才匱乏兩個方面。
孩子們參加教育培訓,家長也是大力度的支持,每天孩子們在家長的護送下來到村委會,向實踐小分隊的成員表達了最大誠意的歡迎,以及對此次活動的認可,希望類似活動能夠長搞,并且能夠延長實踐時間,有的家長甚至提出愿意交學費來留住實踐小分隊繼續(xù)開展教育培訓工作。
這些都能夠有力證明該村對待孩子教育的群眾基礎是好的,村民渴望知識,希望得到教育服務的熱情是迫切的。
2.教學經費投入薄弱 教學設施建設匱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實現小北溝村的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沒有教學場地和設施,這會大大制約當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而對于該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進步產生十分大的影響。
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學生家長,村干部,都表示出了迫切需要有一所學校的愿望。但是該村正處于轉型期,需要經濟支出的頭緒較多,雖然村里部分村民依靠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實現了致富,但是由于缺乏統(tǒng)籌管理和整合經營,村集體并沒有過多的資金收入可用于教育投入。
3.學生年齡階段分散 很難達到每個年級、班級的人數規(guī)模
小北溝由四個自然村構成,雖然適齡兒童人數較多,但是對于開辦一所學校所要求的人數,還有一定的差距。將這些孩子細分成6個年級,每個年級人數分布不均衡,很難達到應有的教學規(guī)模。
4.教學相關人才缺乏 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成為發(fā)展屏障
小北溝村地處山區(qū),生活條件,工作環(huán)境,信息化程度,收入待遇都比不上城市。大批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城市找不到教師類工作,寧可轉行,也不愿到偏遠山村教學。農村家長忙于生計 對孩子的重視與關愛不夠。
從村里的經濟收入及貧困戶人數我們不難看出,該村的經濟收入不均衡,少數從事旅游業(yè)的家庭優(yōu)先富裕起來,大部分家庭還是以傳統(tǒng)農耕收入或者外出打工收入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年暑期正是這個村子最忙的季節(jié),家長們都忙于賺錢,忽視了對孩子的培養(yǎng)和教育。
三、解決小北溝村小學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第一,加大對當地教育資源的投資力度。1.加大教學場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包括集學前班、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低年級教學場所。同時將小學建設拆分成低年級和高年級建設兩個步驟,緩解村里經費不足的壓力;購買校車一輛,負責村里四年級到九年級學生每天往返大灘鎮(zhèn)學校和小北溝村之間的接送;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改善教師工資待遇,改革教育系統(tǒng)的人事制度。為引進人才提供一系列職稱考核、再教育、家庭安置等福利政策,杜絕人才的流失。
第二,結合自身優(yōu)勢,對外搞聯合,以資源換教育,打造多元化教育教學形式。作為有自然環(huán)境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的小北溝村,可以以暑期學生夏令營為平臺,邀請城市的孩子走進壩上草原,來到小北溝村。讓村里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通過夏令營的平臺一起交流,提高村里孩子的眼光和見識。同時邀請教育專家利用夏令營時間對城市和村里的孩子同時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達到讓本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目的,而且對本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第三,放大教育范疇,提高全民集體素質。作為發(fā)展中的小北溝村,在完善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全民教育,推動職業(yè)化、技能化教育。立足景區(qū)發(fā)展建設,培養(yǎng)一批酒店管理、烹飪、旅游管理、民俗禮儀、財務管理等與景區(qū)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多元化人才,打造景區(qū)發(fā)展人才庫的堅實基礎。
小北溝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經濟得到了發(fā)展,村民的物質生活和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經濟發(fā)展不忘抓教育,通過教育為經濟發(fā)展提供長久的人才動力和智力支持。發(fā)展基礎教育,打造特色教育,是小北溝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亮點。相信通過村兩委的正確決策,在各級政府的幫扶下,小北溝村必將以有景色、有歷史、有文化、有傳承、有素養(yǎng)的完美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