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悅
摘 要:改變常規(guī)的作文課模式,將班級作為作文教學的起點,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自由的“伙伴日記”寫作模式,孩子們在“伙伴日記”中找到屬于自己寫作的原創(chuàng)點,以個性化的日記的形式互相交流,讓學生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寫作氛圍中實現(xiàn)新課標中所強調的“讓小學生易于動筆,樂于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寫作教學目的。
關鍵詞:伙伴日記;個性化;真情表達;交流
許多學生一提作文就“頭皮發(fā)麻”,即便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也沒有興趣流瀉于字里行間。多姿多彩的生活一旦下筆成文,都變成了模式化作文,怎樣讓孩子的作文多一點生活的原味,返璞歸真呢?創(chuàng)設一種可以讓組內孩子互相學習交流,一種不以為了應付寫作而寫日記,一種可以讓全班學生共同分享的寫作模式,讓寫作成為孩子最享受的一項生活記錄方式之一,這種寫作模式稱為“伙伴日記”。
一、伙伴日記——孩子寫作的催化劑
1.伙伴效應激發(fā)表達欲望
根據(jù)皮亞杰提出的同伴學習效應,兒童在與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會成員的交往活動中,更容易解決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伙伴日記的寫作中,四人一組輪流寫日記的模式讓寫作變成了不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是以文交流的過程,往往會因為伙伴之間知識與能力的對稱更容易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意會效果。
2.寫作內容包羅萬象
視野一旦打開,孩子的思維就變得敏銳,變得獨特,記錄每日班級中發(fā)生的不為老師知曉的事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記錄自己課余的快樂生活,可以增進伙伴間的了解;記錄最近自己關心的熱點話題,可以展示自身獨特的想法;記錄生活學習的煩惱,可以得到更多伙伴的精神幫助。
比如,某天班主任一上午都沒有露面,教師將這件小事作為生發(fā)點延伸出去,根據(jù)學生最真實的體驗,引出——
還記得這個星期三的上午嗎?一早上都沒有看到沈老師的影子,班級里是不是炸開了鍋呢?老師不在家的時候,你在忙碌些什么呢?是不是特別的自由輕松呢?那天上午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的?請以“今天老師不在家”為話題,寫下自己當時最真實的感受吧!
孩子們的表達欲望一下子被激發(fā)了!有個孩子這樣寫道:
“這個上午真輕松呀!”我伸了個懶腰說道:“上午,沈將軍不在,我們這些小兵簡直別提有多輕松了!因為我們不用擔心上午有什么作業(yè)會布置,一會兒看看書,一會兒聊聊天,一會打打鬧鬧,反正沒有人管理,真是爽極了!天哪……沈將軍什么時候回來的?……”
3.寫作形式不拘一格
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的時代,如果過多地受網絡資源影響,過于熱衷網絡的復制粘貼,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會被淹沒,久而久之,就變得懶得思考,懶得動筆表達個性。伙伴日記用紙質記載方式,但形式上追求網絡中不拘一格的表達方式。
雖然是以“日記”的名義,但內容和形式都超越了“日記體”,從內容上看,童話類、想象類的可以是孩子們筆下的體裁,記敘文不再唱主角,一些孩子已經不滿足于常規(guī)的記敘寫作,書信體作文、詩歌、寓言、話題作文、漫畫作文等形式的作文也開始在伙伴日記中占有一席之地,倡導學生作文的個性化。如有學生創(chuàng)意地模仿劇本寫作:
電視機爭奪戰(zhàn)
第一回合:弱小的我PK“狡猾”的爸媽
時間:傍晚大約6點30分的時候。
我:興高采烈地去問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的媽媽:“老媽,我可以看一會兒電視嗎?”
老媽(不以為然地)回答:“不行!”
我(疑惑地大聲問)道:“為什么啊!”
老媽(神氣地)說:“因為你的家庭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呢!”
我:“家庭作業(yè)?我什么時候有家庭作業(yè)了?”
這時,潛伏在一旁的老爸突然出場。
老爸:“以前是我們不好,沒給你布置家庭作業(yè),所以,我們要亡羊補牢啊……”
第二回合:“秘密武器”PK無奈爸媽
做完作業(yè),我再次踏上了搶電視機的征途……
我:“老媽,我現(xiàn)在把家庭作業(yè)做完了,可以看一會兒電視了嗎?”
老媽:“不行!”
正在我和老媽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的“秘密武器”出場了!
二、伙伴日記——豐富生活的啟迪劑
從馬斯洛的需求分層理論來看“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被別人信任,被重視,被看得起。”當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時,一種成功的評改方法就如觸動他們稚嫩的一根情弦。
1.伙伴評改和教師評改并進
新課標就學生習作的評改要求這樣寫道:“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焙汀靶薷淖约旱牧曌?,并能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等”。當孩子成功地表達之后,他們更期盼得到讀者的反饋,他們最期待的讀者就是伙伴和老師了!在伙伴日記的交流平臺里,每個孩子既是小作家,又是小評論員,每個伙伴都有義務對自己好友的作文提出個性的意見,使作文教學變得事半功倍。
2.“更貼式”評改促交流
很多老師都會頭痛于沒有時間和精力對每篇文章進行交流反饋。對孩子在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尤其是思想上的問題,如果僅僅用寥寥幾行批語難以說清楚,就要加上一段談心式的指導性短文,而每組的伙伴日記在班中都有一席之地以供廣大讀者進行評改,這評改的時間持續(xù)性長,參與評改的人也較多,將流行在網絡論壇的“更貼形式”搬到伙伴日記的評價中來,這種更貼式的點評,既是互動談心,又是對寫作方法提升的探討。比如,一篇伙伴日記中,小讀者和小作者進行了如下交流:
伙伴1留言:我好像知道你的鳳仙花現(xiàn)在還是開得很茂盛嗎?
作者回復:今天我回去發(fā)現(xiàn)鳳仙花開始凋謝了,原來開花的地方出現(xiàn)了像果實的東西。
伙伴1留言:希望你能繼續(xù)觀察,趕緊把最新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吧!
三、伙伴日記——師生關系的調味劑
伙伴日記所發(fā)揮的功能已經遠遠超越了寫作本身,這對老師來說更是一種加強師生關系的調味劑!“下水文”潛入伙伴日記,每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必須寫“下水文”,是課標新理念的體現(xiàn)。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自身的下水文是孩子們寫作的榜樣,如果教師加入到伙伴日記的行列中,老師和學生一起習作、體驗,更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習作,更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比如,某單元習作中要孩子寫寫《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很多孩子又落入俗套地寫“生病時媽媽關心我”等情節(jié),這時教師的“下水文”悄悄地出現(xiàn)在伙伴日記中,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師“下水文”片段,如下:
爸爸的愛也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生活在父母身邊時并不覺得爸爸的愛是那么深,直到我離開爸爸后,才切身地感受到,某天上完課,正走在去食堂的路上,這時短信鈴聲響起,我正內心嘀咕著:肯定又是推銷短信,要么就是學校的通知之類。打開一看,原來是老爸的溫馨嘮叨:“悅,這幾天服中藥期間,一定不要忘了多喝水,上火的東西盡量要少吃……”
四、伙伴日記——體會到當作家的味道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蓖ㄟ^伙伴日記的寫作形式,鼓勵學生寫生活雜記和生活日記,可以養(yǎng)成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可以養(yǎng)成經常習作的好習慣,在雜記和日記中敞開心扉,把秘密和真實想法掏出來,這樣就形成了個性十分鮮明的習作,久而久之,個性寫作的品質就能養(yǎng)成。當然不能強求學生每天要寫雜記和日記,應該是有就“記”,否則學生把它當成一種負擔,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一學期結束時,將各小組中的優(yōu)秀伙伴日記摘錄成冊,模仿作家楊紅櫻的非常系列,刊印出自己班級的《非常伙伴》,由此更加催生了孩子們的寫作欲望,讓孩子們對作文教學充滿了生活陽光。
參考文獻:
[1]M·W·艾森克和M·T·基恩.認知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2.
[2]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