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鳳湘
摘 要:初中生物是我國中考的必考科目,是國家規(guī)定的初中學科,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及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奧秘和本質(zhì)。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我們的生活中,生物知識無處不在。在初中生學習生物的時候,教師要以生活作為切入點,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初中生物教學實現(xiàn)生活化既是實施新課程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初中生生物教學效率的需要。通過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將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
一、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化
初中生物課堂要實現(xiàn)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學的目標和內(nèi)容上實現(xiàn)生活化。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教師都是通過教學設計和計劃的教學內(nèi)容,按部就班地展示自己的教學行為,把學生當作觀眾,既沒有溝通也沒有交往,更忽視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教與學完全分離,這就導致本應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講解生物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問題,然后將其呈現(xiàn)在課堂上,將生物知識巧妙地融入在生活化問題的講解上。學生在生物學習上更加了解大自然,從而也會更懂得保護大自然。比如,在生活中,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常常喜歡在蔭處乘涼。但是,在大樹的樹蔭下乘涼卻比在房屋中涼爽得多。這其中的原因可以用生物知識來解釋。這是因為植物會進行蒸騰作用,植物本身蒸騰出的水分變成水蒸氣時,會吸收熱量,也就是帶走了大樹周圍的熱量,所以會涼爽得多。這種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就是對植物蒸騰作用最好的證明。將這種鮮活常見的例子講給學生聽,切合實際,學生易理解,易吸收,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生物知識的效率。
生物教學生活化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目標。人的全面發(fā)展必須是一個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同時推進的過程。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生物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在生活中尋找生物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教師通過將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由淺入深,將復雜難懂的生物學知識與我們?nèi)粘I畹慕?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也更加有效率。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僅僅通過書本上的內(nèi)容給學生講解,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只能被動的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對課堂內(nèi)容缺乏興趣,對生物知識感到乏味。所以,老師在教學生物的時候,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展開活動,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將學生拉入生活中,從生活中平時的活動和行為入手,讓學生感知生物,理解生物知識在我們生活各個方面的應用。
例如,在生物教學中,講到植物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里,尋找植物,現(xiàn)場給學生講解植物的各個組成部分。選出多種多樣的植物,引導學生觀察他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共同點。相比于以往,教師只在書本上講解植物的內(nèi)容,學生沒有辦法直觀地觀察植物,只能依靠自己憑空的想象,這樣生物教學的質(zhì)量就會下降,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就無法提高。
現(xiàn)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于初中生來說,生物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是在以往的學習中很少接觸的。為了使學生能很快進入生物學習中,教師需要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狀態(tài)引入,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在生活中教學生物,在生活中理解生物,在生物學習中學會生活。
三、課后作業(yè)和練習的生活化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和練習等任務時,也應該選擇生活化的內(nèi)容。生物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不僅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和理解知識,還要求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生物教學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應避免使用題海戰(zhàn)術,否則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培養(yǎng)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生物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生物知識的魅力,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的效率。
比如,在以往教師想要考查學生關于“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時,會布置學生做一些課后的題目,以此鞏固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F(xiàn)在可以將這種課后練習生活化。教師可以以“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個題目作為課題,讓學生研究這個課題。學生在完成這個題目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家的周圍或者是學校周圍的主要污染物、分析污染因素。然后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確定各個小組具體的研究項目。分工合作,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通過自己了解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歸納,從而將各個小組的研究成果匯總,進行交流、評議與質(zhì)詢,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理論知識,源于生活實踐,是對生活實踐的總結和升華,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就是要用理論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學生通過這種貼近生活、結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融合,改變了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教師靈活生動地從生活中給學生講解生物知識,營造了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將生物教學方式生活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學生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會變得豐富、深刻。教師在生物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從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入手,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教學情境融入生活之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生物教學生活化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將生物知識融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和興趣,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書童.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生物課堂合作學習路徑[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
[2]邢劍.新課標下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教學初探[J].才智,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