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立明
摘 要: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是高一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主要結合多年在教學實踐中的感受和體會,從初高中階段的要求,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經(jīng)典作品的誦讀等方面來探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與能力。
關鍵詞:初高中;文言文;銜接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陶冶人的心靈,熔鑄人的精神。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仍是廣大一線教師頭疼教而眾多學子不愿學的“硬骨頭”,尤其在高一這個起始年段,老師們常常怨聲載道。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我認為在于初高中的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不同所導致。初中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薄肮糯娢牡拈喿x,……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還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則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既然文言文教學在高中階段如此重要,那如何解決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脫節(jié)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方法和建議:
一、做好銜接,多聯(lián)系初中的知識點
充分利用學生初中原有的知識基礎,以熟帶新,消除其恐懼感。如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在詞語方面,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之”,與初中《愛蓮說》中“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的用法是一樣的,都是“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再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字,與初中《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微”字用法一致,都是“沒有”的意思。句式方面,如“何厭之有”,與初中《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句式一致。若教師在教學中能主動與已學的初中知識相勾連,讓學生有熟悉感,就能較好地喚醒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積累,鞏固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積累和歸類
初中階段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更多只是停留記誦,而不必掌握詞法、句法等知識,所以初中老師更強調文言課文的背誦,包括背課文的翻譯,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教師應改變他們這一不良習慣,有意識地增加他們對字詞、句法等文言知識的傳授,并要求學生及時把相關詞語的意思標注在課本,課后也要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及時歸納整理。文言現(xiàn)象可分為實詞、虛詞、句式等類別。實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四類;虛詞參照高考要求重點掌握十八個;句式有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在翻譯語句上要求做到“信”“達”,即忠于原文,語言通順,尤其是翻譯時不隨意地添加或省略字詞,做到字字落實,字字對應。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較為突出的文言現(xiàn)象是古今異義的詞,可結合課后練習題三,要求學生對文中的此類現(xiàn)象作歸納整理;畫出文中重點句子讓同學當堂翻譯,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句中的定語后置、名詞活用作動詞,“以”字的用法等都是要準確翻譯出來的。
三、貫穿誦讀法,提高語言的感悟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師說》為例,第一步粗讀,要求每個學生在上課時要能讀通課文,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讀錯讀音,不讀錯停頓為標準。這樣下來,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讀,我拿出一、二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為兩個團體各選一段分別朗讀,明顯地讀出了一定的節(jié)奏和情感。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換段落朗讀,居然效果更好了。第三步爛讀,就是課后多下工夫反復吟詠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寫,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課堂就不再枯燥無味了。
四、材料拓展法,提高學習興趣
有些文言文內容較為簡單,只有添加事例,使它豐滿,才可以讓原文靈動。材料包括多種類別,有歷史材料、現(xiàn)實材料、字詞材料、故事材料、文化材料等。如教《莊子》選讀時,除簡介《莊子》外,可以介紹莊周化蝶、庖丁解牛、與惠施論魚等故事來激發(fā)學生興趣。所以適當?shù)夭迦胪卣?,豐富課堂,讓學生愛學。
五、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
在學習文言文的課程中,可以采取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分組,每組5~6個學生,如教授《過秦論》,分成九個小組,每組一部分內容,確定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一般是10~15分鐘,各個小組同學聚集起來,一起學習本組內容,評出優(yōu)秀小組。這樣每個小組成員積極踴躍,爭強好勝,認真去學習,整個課堂民主輕松,且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效果明顯。
當然,初高中文言文的銜接方法還有很多,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去摸索。老師也應注意學生在這個過渡期的適應性,盡快讓其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總之,得其法者,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柯麗斌.淺談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J].學周刊,2013(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