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行賄犯罪不該“網開一面”
王威
據《民主與法制》雜志2016年第2期《受賄官員被判刑,行賄人為何逍遙法外?》一文介紹,法院認定上海市松江區(qū)副區(qū)長王軍收受包某賄賂100萬元并為其謀利,受賄的王軍受到了法律制裁,但為不法目的行賄的包某至今沒被立案追究刑事責任。其實在司法實踐中,這種對行賄犯罪網開一面、“罰酒三杯”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
正如有學者指出,重打擊受賄輕打擊行賄就如“一方面我們槍斃感冒患者,毫不留情;另一方面卻放任各種病菌的蔓延,去感染健康人群”,其結果就是,行賄越來越盛行,賄賂犯罪也隨之愈演愈烈。受賄者應予嚴懲,但這不能成為放縱行賄行為的借口。行賄和受賄存在著一大不同,有資格受賄的人只是擁有權力資源的一小部分人,而可以行賄的人則幾乎是全部社會成員。如果行賄成為被默許、不被嚴懲的行為,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可能卷入,腐敗就很可能在社會中廣泛蔓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腐敗滲入了每個毛孔,道德底線全面潰敗。
近年來,葛蘭素史克行賄案等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讓人們看到了行賄犯罪的“主動性”以及腐蝕公權力的嚴重社會危害性。不久前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就加重了對行賄犯罪的處罰,包括對行賄犯罪增加“并處罰金”規(guī)定,對行賄犯罪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條件予以嚴格規(guī)范等。
依法嚴格懲治行賄犯罪,加強刑罰威懾效應,是有效遏制腐敗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行賄罪的刑事立法還應繼續(xù)加以完善,如取消行賄犯罪中的“謀取不正當利益”要件,增設“追繳行賄犯罪所得”條款等;另一方面,還要堅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確保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定實施了,并不代表它就能自動發(fā)揮作用,司法者要帶頭認知、遵守法律,準確把握法律的界限,使違法犯罪活動一定受到制裁和懲罰,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嚴格公正司法、嚴肅追究行賄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更是關乎國家法制的權威、關乎社會公眾對法治的信心。
官員喜歡“打招呼”實乃貪欲所致
池墨
《民主與法制》2015年第36期刊登的《環(huán)保局長為何總給排污企業(yè)打招呼?》一文,對九江市環(huán)保局原局長、黨組副書記黃先才的腐敗問題進行了報道和剖析。黃先才擔任九江市環(huán)保局局長后,多次為下屬企業(yè)“打招呼”,讓一些污染企業(yè)免遭罰款和減輕處罰。投桃報李,這些受到黃先才關照的污染企業(yè),為他送上了一份份厚禮,結果,也將他送進了監(jiān)獄。
環(huán)保局長為何總給排污企業(yè)“打招呼”?筆者認為,這其實是貪欲所致。因為在“打招呼”中,自己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錢財物甚至色,僅憑自己一張嘴,就全部可以納入囊中,可以說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官員喜歡“打招呼”,這其實正是官員的斂財之道。
“打招呼”的實質就是權錢交易,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他人辦事,而受到官員關照的人則拿錢財來孝敬官員,二者是各有所需、各取所需,這是典型的狼狽為奸。
為別人“打招呼”,這其實也是很多官員都喜歡和擅長的。官員們明白,只要自己一句話,一來可以為別人辦事,二來也可以讓自己撈到好處。所以,很多握有實權的官員,就利用“打招呼”來換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環(huán)保局長為何總給排污企業(yè)“打招呼”了。環(huán)保局長為何總給排污企業(yè)“打招呼”?這是斂財的一種手段!環(huán)保局長為何總給排污企業(yè)“打招呼”?這是貪欲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