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者。他的”立人”和“改造國民性”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研究者,影響著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文章以魯迅的作品為藍本,分析其在不同心境下所流露的悲涼意味,來表現(xiàn)其面對民族的危難與挑戰(zhàn),所做的深沉的歷史思考,以及面對國民劣根、民眾麻木、革命艱難前進的擔(dān)憂和不停地向各種腐朽所做的有韌性的長期的戰(zhàn)斗。
關(guān)鍵詞:魯迅;悲涼意味;民族感傷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16-02
前言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xué)是在一種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情況下走向世界的,燦爛的古代傳統(tǒng)被證明要用全新的眼光加以重構(gòu),才能迎接新的挑戰(zhàn)。它如饑似渴地想要打開外部世界去尋找,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讓整個中國社會被愚昧、落后、怯懦、麻木侵蝕著,令作者感到憂心和悲哀。以往的魯迅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魯迅先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技巧和批判性思想,改造國民性的愿望,對于其創(chuàng)作的感情基調(diào)多認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與諷刺,而對其作品中“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的悲涼心境分析的很少。正如孫伏園在《關(guān)于魯迅先生》中,談到《藥》時曾透露出作者的悲涼心境:“魯迅先生對于世界,對于人類,尤其是對于中國,似乎都是悲觀的?!盵1]可見,魯迅先生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愛的多么深沉啊。
一、覺醒者孤獨前行的悲涼
《阿Q正傳》、《故鄉(xiāng)》等顯示了治療“國民劣根”,喚醒民眾的重要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覺醒者所做的吶喊、犧牲,但卻不能被愚昧、冷漠的民眾所支持、理解。五四之后,中國社會取得了空前的解放,但也遭受了空前的曲折。思想的先驅(qū)們承受有形、無形的阻礙力量為了喚醒和求助處于奴役狀態(tài)的民眾,不惜犧牲一切,甚至鮮血和生命,而民眾不但不理解先覺們的偉大事業(yè),反而麻木鑒賞先覺者走上犧牲的祭壇,無形之中加入殺人者的行列。歷史的每一次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需付出鐵和血的代價。然而,在革命者被殺的暗夜,卻涌動著潮水般的看熱鬧的人們,對先驅(qū)們不但沒有一絲憐憫還不無恭維地為惡勢力幫腔作勢,他們組成社會的另一種風(fēng)景圖,也足見改造國民劣根性的艱難。
這些覺醒者孤獨的前行,他們發(fā)出的呼聲無人響應(yīng),現(xiàn)實的悲哀讓他們糾結(jié)痛苦?!端帯分械南蔫楦锩慌铝餮獱奚?,但他的吶喊淹沒在一片麻木、冷漠之中,不僅沒有半點反響和回應(yīng),卻還遭受非議,成為街頭巷尾、茶前飯后的談資。為民眾奮斗卻被民眾殺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當我們隨著敘述者從頭到尾見證整個令人心寒的故事:覺醒者的悲慘被殺,反動者的殘暴示威,國民的孱弱麻木,漆黑的暗夜,滴血的饅頭,死寂的墳場,這一系列的場景和意象以及籠罩在其中的陰冷死寂的氛圍,讓我們感到一陣冷寂和作者心中的悲涼甚至絕望。最悲哀的是小說的結(jié)尾夏瑜的母親為兒子上墳,并沒有感到自豪而是怕見到人的羞愧。革命者沒有得到別人的理解,可憐自己最親近的母親都不能理解自己,那又能指望他人理解呢
二、對麻木、冷漠的國民靈魂絕望的悲涼
他們生活在吃人的社會卻不覺醒,而是以“吃”別人來撫慰自己。“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2]他們被壓制,無力反抗,卻只能從和自己一樣的人的身上尋找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他們“互相吃”。面對強大的勢力,他們不是去反抗而是將自己的“壓迫”訴諸到自己的同胞,或比自己更弱的弱者身上,仿佛這便是成功。所以魯迅說“少有敢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風(fēng)波》中的七斤,因為“辮子”導(dǎo)致村民對其態(tài)度的變化,那種在得意時格外的受尊崇;倒霉時,就墻倒眾人推的恃強凌弱,更讓人為其悲哀,為整個社會悲哀。這一類的國民靈魂,他們生活在封建氣息濃厚的社會里,有著自己悲苦的命運,他們迂腐、麻木、冷漠使他們自己掉入深淵,奴性意識深厚的他們“慶幸”鞭子是打在別人身上,自己沒受傷,尋求虛構(gòu)世界的心理滿足,一步一步墮落。
同樣精神上麻木、愚昧而被推上悲劇人生的還有阿Q們,他們在命運捉弄的悲苦中尋找“怡然自得”的精神勝利的悲哀更加劇了他們的悲劇性,為整個故事蒙上了一種凄涼的心酸,讓人為其可憐卻又恨其不自知的愚昧。在趙太爺?shù)膬鹤舆M了秀才時,阿Q便沾沾自喜于自己也姓趙,后來挨了打,又自己安慰自己:趙太爺是他兒子,兒子打老子,然后高興起來。這是多么令人哀嘆的邏輯啊。在未莊戲臺賭錢時,因莫名其妙被打而且還丟了洋錢,但痛苦卻隨著自己抽自己兩個耳光而心滿意足,這種畸形的心態(tài)來渲染令人心痛的效果。
三、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悲涼
新思潮喚醒了廣大青年,但多數(shù)人覺醒之后又一時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頭彷徨?,F(xiàn)代意識促使他們追求人生價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現(xiàn)實的壓迫難往使他們感到苦悶和失望。一方面歷史的必然要求已經(jīng)急劇地敲打著中國古老的大門,另一方面產(chǎn)生這一要求的歷史與現(xiàn)實與實現(xiàn)這一要求的條件卻嚴重脫節(jié)。[4]獨自覺醒而產(chǎn)生的希望很快被發(fā)現(xiàn)是虛無的?!柏撝摽盏闹負?dān),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么可怕的事?。《鴽r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zāi)??!盵3]
夢醒了無路可走是痛苦的,無奈于自己一直憎惡與反對的一切更是莫大的痛苦;正如魏連殳所說“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盵3]無力改變環(huán)境但又不肯放棄理想之時,卻要因為生活和自己的信念背道而馳,卻也得為了這種背棄而“活著”的勝利痛苦,這是一種怎樣的悲涼心境啊,但人卻還得活著,還得彷徨于明暗是非之間,孤獨地前行。
《在酒樓上》“我”與呂緯甫的相遇,本想在落寞的心境中從“過去”尋找?guī)自S安慰和希望,然而,呂緯甫和他的故事卻一步步從“我”的心頭抹去從“過去”覓得“希望”的念頭。從一開始就從外形到精神感受到呂緯甫的巨大變化,但仍從他顧盼廢園的眼光中尋找“過去”的神采。當從呂緯甫對“過去”的追憶與自責(zé)中終于得到了一絲希望,而他對啊順的美好感情似乎鼓勵敘述者的這種心意。然而,呂緯甫終究逃不過他所說的蠅子或蜂子式圓圈,在“模模糊糊”的境地中“仍舊教我的”子曰詩云。當我不甘心地問“那你以后怎么辦?”“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xiàn)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敝链?,敘述者對希望的追尋,徹底地陷入“絕望”之中。
四、希望之于絕望的悲涼
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藝術(shù)世界中幾乎是一個永恒不變的模式:或為希望而歡喜,或因絕望而消沉,或在無可奈何的情境添加光明的尾巴,固守“希望——絕望”的二分法。[5]而魯迅先生不愿“抹殺”身外的“希望”,卻同時不能把個人經(jīng)驗之外的“希望”移入體內(nèi),所以他將希望與絕望、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之間相互嘲弄地出現(xiàn)。
《祝?!窂念}目上看,是讓人覺得有溫情和希望的字樣,但祥林嫂最后在“祝?!敝兴廊?。當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zhèn)做工時,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已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靈活,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更是把她推向了深淵。但當在柳媽“幫忙”向土地廟捐門檻當作替身以為可以得到救贖后,抱著她所謂的希望,期望一個新的開始時,四嫂同樣慌忙大聲的“你放著吧,祥林嫂!”再次毀滅,再無任何希望。封建思想的禁錮,封建禮教的束縛,封建迷信的蠱惑,希望的最終無望,已使祥林嫂沒有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動力,所以他選擇了在“祝?!敝须x去,在歡慶的暗夜里,在一片祝福聲中,多么讓人感到悲涼與凄慘。
明天,一個充滿希望和未來期待的日子,在單四嫂子對“明天”的期待中透露著魯迅先生對“絕望”的體驗。在那個“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年代,寶兒是單四嫂子唯一的明天,但卻因自己的愚昧將自己的希望推上了絕望之路。如果寶兒病了,馬上帶他看醫(yī)生,那么或許寶兒還是有救的,可我們又怎么能抱怨她呢?她生活在那個年代的社會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個時代賦予他的。[6]我們只有無奈,就像作者只能無奈地看著寶兒生還的希望扼殺在明天,讓明天對她失去任何意義,不再有寄托,不再有希望。結(jié)尾處并沒有寫單四嫂子的的夢,卻寫”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仍在寂靜力奔波。“明天不再是一種期待,而是奔波的結(jié)果,它無所謂希望,也無所謂絕望。
而魯迅先生的這種悲涼之感,并不是基于個人的安危命運,正是這種始終關(guān)注著中華民族的生命狀態(tài)和文明的歷史走向,建構(gòu)在個體與社會、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與轉(zhuǎn)換上,對現(xiàn)實的危機感更讓作者擔(dān)憂,而讓作品無不透露著悲涼之意。在中國文學(xué)中,個人的命運的焦慮總是很快納入民族的危機感之中,中國作家始終把民族的危難和落后,看作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特例。魯迅先生因此發(fā)出:“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的“大恐懼”體現(xiàn)為一種恨鐵不成鋼,充滿了希望的焦灼。
參考文獻
[1]孫郁,孫伏園,許欽文,曾凡.魯迅先生二、三事[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6
[2]魯迅小說精選集[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1第147 、154 、52頁
[3]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11第10、156、
[4]李歐梵.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與現(xiàn)代性十講.漫談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頹廢”[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1、57
[5]錢理群 我這十年研究——<精神的煉獄>《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叢刊》[J]1993、53
[6]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20
作者簡介:徐寧,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