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藝術美學和藝術美的分析對比,試將“美”這一感性的概念現(xiàn)實理性化分析,從而引發(fā)對當下的藝術發(fā)展趨勢及存在問題的思考,以期為更好地充實和發(fā)展這一學科提出建議。
關鍵詞:美;藝術美學;藝術美;園林藝術;創(chuàng)新
美,存在于自然萬物之中,對于動物等較為低等的生物來說,或許美只停留于表面甚至于無從評判,但對于人類來說,美則是一種不懈的追求,甚至是其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盧梭曾說:“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笨梢娒缹τ谌祟惖闹匾饬x。筆者認為,人類之所以被稱為最具智慧的生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對美有更深層次的感受和評判標準,這里的“美”,已不僅僅是停留在感官上的賞心悅目,而是喚起人們在精神層面的共鳴,并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而作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我們常說的“真善美”便不難看出,美早已不是一個獨立的概念,而是與其他美好的精神品質相互融合,成為檢驗人性的最高標準。
對于美的承載和傳播來說,藝術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從時間的跨越度還是從其龐雜的分支上來看,藝術在人類的生活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朱光潛曾說:“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奔疵来嬖谟谖覀兩畹拿恳粋€角落,但是要上升為藝術美就需要人為地發(fā)現(xiàn)并加以演繹。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藝術美可以給予人以寄托與希望,并在不斷發(fā)展中上升為理論——藝術美學,從而為更多的人進入這一精神殿堂提供指導方法。從藝術美學和藝術美的字面上來看,它們所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但我們可以基本分辨出一個是側重于從理論角度對藝術美進行歸納與總結,而另一個則側重于實踐本身。個人認為藝術美學與藝術美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美的理解和標準的定義都會隨之變化,但唯有真正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形式才能夠在歷史的洪流中沉淀下來,所以其相應的理論必然也會因此變得更為豐富和充實;反之更為完備的美學理論又進一步檢驗著藝術美的價值,從而達到共同進步。
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交融和借鑒使藝術美的靈感來源和表現(xiàn)方式得以豐富,并賦予其永不衰竭的活力。文學中的文字藝術可以為繪畫、音樂等提供廣闊的想象創(chuàng)作空間,而自然科學中的黃金分割理論又成為了眾藝術領域所共同遵循的法則,正因如此,藝術美在每個發(fā)展階段才能體現(xiàn)出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礎上,美學通過藝術美提煉出關于美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及其普遍規(guī)律,從而從哲學的觀角度對美的本質加以定義,并對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加以引導。如果說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的傳統(tǒng)門類是美的初始所在,那么服裝藝術、環(huán)境藝術、平面藝術等分支則是藝術的衍生,是對美的傳播和重塑。它們將藝術美學中的理論變得更為生活化和平民化,也使得藝術美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精神圣地,而是人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一種生活理念。因而設計師成為這兩者之間的紐帶,將真正為人所感所用的藝術美傳遞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當中。
地域文化與歷史淵源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藝術審美,東方和西方對美的認知便是截然相反的。西方藝術的寫實精神是由古希臘羅馬時代所奠定的,而東方尤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tǒng)美學則受到儒道禪文化的熏陶。在西方藝術中以陽剛為美,具有外拓性、再現(xiàn)性和典型性的特點,而相對的東方藝術美則以陰柔見長,中國藝術以其恰到好處的內斂性、極具感染力的表現(xiàn)性和幽遠深邃的意境表達成為東方藝術美的標志。中國作為崛起的東方大國,其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為世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財富,書法、繪畫、工藝品等藝術的各領域都可謂登峰造極,即使是一個古老的紋樣符號都可能成為今日風靡全世界的藝術潮流。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審美趨勢的變化,東方美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和推崇。
從個人所研究的環(huán)境藝術方向來說,中國的園林藝術可以說是“東方美”的代名詞,是藝術美的集大成者。中國的園林體系大體由古代封建帝王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構成,以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為代表的皇家園林色彩艷麗、氣勢恢弘,整體形制講究對稱,充分體現(xiàn)了皇家的尊貴和威嚴;相比之下,私家園林的表現(xiàn)形式則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生活氣息,這些園林集中分布于蘇州及其周邊地區(qū),它們猶如珍珠般散落于城市之間。擁有園林的城市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園林藝術所體現(xiàn)的技藝和傳達的精神內涵具有不可衡量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后世無價的財富。這些私家園林是眾多修養(yǎng)深厚的文人畫家和工匠藝人共同的心血,他們將生機盎然的自然美景加以藝術化的加工,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居者忘老、寓者忘歸、游者忘倦”的寫意園林山水。走在這些生動的藝術博物館中,我們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美的真諦——自然之美。其一草一木皆有靈氣,一水一石都好似天然而成,絲毫不露人工的痕跡,而亭臺樓閣則巧妙地藏于山水中,謙遜地成為了大自然的點綴。無論是繪畫、書法作品,還是地板的材質紋樣、花窗洞門的樣式等細節(jié),都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整體的氛圍中。這就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思想,也是我們今日最為缺乏的自然意識,我們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中仿佛迷失了方向,只知一味地將自身對藝術美狹隘的理解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不惜破壞其原有的風貌,不知順應自然之美,更不懂用錦上添花之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需要我們環(huán)境藝術領域加以重視和轉變,對于其他藝術領域來說也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關注必將與日俱增,因而這將是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要想充分地利用藝術美學傳達藝術美,作為設計師應該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藝術內涵。當下的藝術美呈現(xiàn)出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物質的極大豐富和開放性的世界帶給人們的是時時刻刻的新奇體驗,紛繁的藝術風格相互交織令人目不暇接,但這樣的狀況也導致了很多藝術流于低俗、粗糙,而遠離了美的本意,誤導了大眾的審美取向。因此藝術家和設計師有責任對這樣的局面加以引導,明確藝術的生活化和平民化不等同于藝術的沉淪,從而凈化藝術的空間,將真正的美傳遞給大眾。個人覺得藝術美首先應該符合基本的美學標準,其理念也應與真善美的本質相呼應,如果背離了這些底線,那么這樣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時的藝術,不能長久,更不存在真正的美學價值;其次藝術美與其所處環(huán)境和大的文明背景息息相關,這樣所創(chuàng)造出的美更具有感同身受的說服力和獨有的藝術魅力,我國的書法藝術、山水繪畫、戲曲藝術等都達到了藝術美的頂峰,它們正是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將民族智慧巧妙地運用到藝術中去,才有了這如此多的珍品得以留存,不僅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東方美學,更成為后世藝術創(chuàng)作的典范,并將這股“中國風”吹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除此之外,內涵與意境的表達對于藝術美的表現(xiàn)也是尤為重要的,這也與東方所推崇的含蓄美不謀而合。風格強烈張揚的藝術可能會帶給觀眾直接的沖擊力和震撼力,但相比意境悠遠的作品少了一份余音繞梁的回味,少了一份讓人反復欣賞和體會的魅力,因而所表現(xiàn)出的美感自然稍顯遜色,且往往會禁不住時間的考驗而遺失在藝術潮流的更迭中。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即真正的藝術美不應該是靜止的,而是應該勇于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保留原有的精髓而用新的藝術語言去加以詮釋,無疑是將其傳承下去的最好方式。
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已經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感的作品,個人認為最能代表現(xiàn)代文明與藝術美完美結合的就是蘇州博物館。這一作品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筆之作,不僅凝聚了貝老畢生的設計理念與智慧,更包含了他對蘇州的獨特情懷。整座博物館以多面幾何形體來表現(xiàn)蘇州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材料運用玻璃、鋼鐵及花崗石,通過現(xiàn)代材料來重新詮釋江南水鄉(xiāng)的風韻,給人以全新的身心感受,尤其是在下雨天置身其中,仿佛可以聽到那一件件歷史文物在訴說著昔日的故事,令人心馳神往。其外觀整體線條簡潔流暢,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如同一座精致的雕塑,再加之水面的映襯,更為其增添了典雅靜謐的氣質,使其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又不流于平庸。蘇州博物館的成功驗證了真正的藝術美在于創(chuàng)新,在于與時俱進,在于充分吸收前人精髓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的生命力。如果眾人都能投入于這樣高水準、重創(chuàng)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中,致力于共同營造一個真正能使藝術良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我們的美學理論才能得以充實和發(fā)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風格,最終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
總之,藝術美學不止是紙面的空談,而藝術美也不僅僅與藝術家、設計師相關,藝術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能給人以無限的精神養(yǎng)分,使人在世俗的紛擾中仍能保持一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美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追求與向往,是其區(qū)別于其他生物最珍貴的品質所在,因此我們把握住藝術之美才能更好地去探尋美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宋雄華.中國藝術的美學追求——盡善盡美[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3).
[2]王中原,王麗芳.自然美對美學的意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3]孫旭.細說江南園林[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4]陳敬,王芳,惠善康等.傳統(tǒng)園林設計手法在蘇州博物館的傳承與轉譯[J].華中建筑,2015,(09).
作者簡介:
程萌,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環(huán)境藝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