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春科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生性多疑且又嗜殺的人,他的次子朱高煦也心狠手辣,深得寵愛。忠厚老實的太子朱高熾,為這父子倆所不喜,前者擔心朱高熾提前搶班奪權,后者想通過掃除哥哥,成為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岌岌可危。
1412年9月,朱棣北巡回京,對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襲擊,審查其監(jiān)國期間的各項工作,嚴厲訓斥太子,更改多項政令。
大理寺丞耿通,直言太子無過,卻被朱棣以挑撥父子關系的罪名殺害。
楊士奇是朱棣即位后,首設內(nèi)閣的七位成員之一,深得朱棣信任,可以說位高權重。但是,他為人低調(diào),一直默默支持仁慈但軟弱的太子,不斷鼓勵太子,不要灰心喪氣,屢次在朱棣面前為其說話。 楊土奇不僅避免耿通的厄運,而且通過勸諫朱棣,讓朱高熾化險為夷,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是低調(diào)公允,不為私利所動。
楊士奇出身貧寒,為人正直,是非分明,心思縝密,為人從不張揚,對朱高煦所作所為心存厭惡,但并未公開表示不滿,在公開的場合,也沒有表現(xiàn)出親近太子而授人以柄。太子多次想對楊士奇的支持表示感激,曾贈送一套豪宅,被他拒絕了。就連老謀深算的朱棣也認為,楊是一個中間派。
于是,同樣說太子的好話,耿通會被疑為偏袒太子而被殺,楊士奇卻被朱棣看做是公正、客觀的真心話。
因此,要想讓自己的話為人信,為人喜,前提是要有公信力。要有公信力,就要做到不為名利所動,以理相幫。
其次,針對說話對象的心理,準確把握分寸。
耿通為什么會被殺?因為他沒有掌握朱棣的心理。朱棣申斥太子監(jiān)國時的過錯,是因為擔心太子贏得人心,提前搶班奪權,所以要雞蛋里挑骨頭。同樣的難題,楊士奇的處理就巧妙高明許多。
朱棣問,太子監(jiān)國表現(xiàn)如何?楊士奇答道,太子監(jiān)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對于不對的意見,也不會隨便同意;對于近臣不恰當?shù)囊?,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這個回答,既沒有褒,也沒有貶,把朱棣的心理把握得恰到好處。
這個回答,分寸拿捏十分到位,太子既能夠黨而不群,又能禮賢下士,沒有野心提前搶班奪權,而且十分勤懇,兢兢業(yè)業(yè),把老爹的江山打理好。
朱棣聽了楊士奇的話,對太子的印象有所改觀,對楊士奇也越發(fā)信任。
其三是適時反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切流言蜚語,都有一個發(fā)源地,釜底抽薪,才能真正免除流言的威脅。太子朱高熾遭受攻擊和暗算,根本原因是朱高煦不擇手段,想當皇帝,“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只有讓朱棣了解朱高煦的陰謀,失去對他的信任,朱高熾才能高枕無憂。
按照慣例,朱高煦被封為藩王,并在封地就職,然而朱高煦賴在京城。后來,日益跋扈的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暴露自己篡權的野心,引起朱棣的懷疑。
于是,機會來了。借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的時機,楊士奇向朱棣勸諫說,漢王朱高煦兩次不到地方就藩,這次,你要遷都,他主動要留在南京,不肯和你一起去,這是什么意思,希望你明察。 朱棣當然不傻,雖然北京將是新首都,但南京作為故都,到明亡之時,始終有著和北京一樣的一套班子,是國家政權的備胎,隨時可以喧賓奪主。謀反出身的朱棣,怎么可能想不到?
于是,朱高煦很快被趕到山東就藩,朱棣遷都的后患消除了,朱高熾繼承皇位的禍患,自然也被消除了。
后來,朱高熾繼位,楊士奇沒有看走眼,雖然仁宗皇帝繼位僅一年就駕崩,但這一年,他興利除弊,開啟了明朝仁宣盛世的序幕。
選自《特別關注》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