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摘要:任何組織都離不開溝通,而有效的溝通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心理效應是影響溝通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效應有其積極方面的作用,但也有其消極方面的作用,如何正確地運用它,才會產(chǎn)生積極的溝通效果。文章在概述心理效應的定義的基礎上,分析了心理效應的種類,在遵循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運用這些心理效應以提高人們的溝通能力。
關鍵詞:溝通;心理效應;影響因素
一、心理效應的概念和種類
心理效應是指人們在相互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中,借助溝通或刺激等方法,使人們的社會活動發(fā)生某些積極的變化,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實踐效果。溝通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活動。正確認識心理效應,對于如何在工作中利用其改變溝通的方式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有著重要的意義。
溝通中的心理效應主要有:第一印象及其相關效應、暈輪效應與自我暗示作用、定勢效應和“自己人”效應等。
(一)第一印象及其相關效應
在與陌生人第一次交往的過程中,最先呈現(xiàn)的信息對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這種現(xiàn)象即為印象形成的第一印象效應,又稱為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在溝通活動中具有既深又淺的主觀性特點。說淺是因為既然是第一印象就不會有太深入的了解,僅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現(xiàn)象而已;說深,有的時候人就是這么奇怪,最初接觸靠直覺得來的那點印象常常比什么都準,一輩子處下來,竟然發(fā)現(xiàn)第一印象就是沒有錯。于是第一印象就成了人們對人對事的普遍現(xiàn)象而存在并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與第一印象效應相關的另一個心理效應是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最近獲得的新信息給人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以至影響和改變了原先所具有的定勢看法。有道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崩嫌∠蟆⒗峡捶〞卸覒撚懈淖兊臅r候。沒有改變不了的影響,有效的溝通者常常借助于近因效應來改變自己原來不好的印象。
(二)暈輪效應與自我暗示作用
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huán)效應”,即人們常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fā),擴散性地得出或者全部好或者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象小小的月暈會籠罩整個月輪,從一個小小的點出發(fā),逐步向外擴散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光環(huán)效應”。這種理論是人們用來比喻人的認知常常具有以點帶面、由此再逐步擴大化和泛化特點的作用和結(jié)果。是由個別推知一般、由部分推知整體、由片面推知全體的認知現(xiàn)象。
(三)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溝通雙方在溝通活動中,人們在頭腦中把形成的對某類知覺對象的形象固定下來,并對以后有關該類對象的知覺產(chǎn)生強烈傾向的效應。古代著名的“疑鄰盜斧”的故事,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什么是心理定勢:一人失斧,疑鄰所盜,越看越像,越像越疑;等斧尋到,再看其鄰,越看越不像,方知是自己疑心生暗鬼?!俄n非子》中“智子疑鄰”的寓言故事,也很能說明心理定勢的存在及其影響:富人家中的圍墻被大雨淋壞,自家兒子和鄰居老人都好心提醒要趕快修好圍墻,以免為小偷提供可乘之機。碰巧當晚果然失竊。富人在覺得自己的兒子有先見之明的同時,卻覺得鄰居乘虛而入——這種特定心像會影響特定行為,形象一經(jīng)形成就輕易不會改變的心理現(xiàn)象,就是定勢效應。
(四)“自己人”效應
在溝通活動中,見到自己人會感到親切,與“自己人”交談會覺得有無形的信任感,信息流通在“自己人”之間會更快速,這就是“自己人”效應在起作用。這里的“自己人”的概念,是指彼此存在著某些共同之處的人群,由于文化、利益、血緣、地緣、以及其它如興趣、愛好、教育、社交圈子或參與的組織相同等等原因而產(chǎn)生的相對人群圈子。
二、如何有效發(fā)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
(一)重視第一印象效應,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溝通
溝通中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往往按第一印象來解釋后來出現(xiàn)的信息,為了形成統(tǒng)一的印象,如果后來的信息與前邊的信息不一致,就會使之屈從與前邊的印象,即使注意到了后來的信息,也會認為那是偶然的。所以,對陌生溝通者的印象,是由提供信息的先后順序決定的,最初的占優(yōu)勢。
第一印象效應與近因效應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發(fā)揮作用的條件有所區(qū)別,第一印象效應多產(chǎn)生于與陌生生打交道的時候,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最初的印象會格外深刻;近因效應多發(fā)生在與熟人溝通的時候,即原來已經(jīng)有接觸、有印象,而之后的接觸中產(chǎn)生的印象更為深刻,結(jié)果是“新桃換舊符”由此改變他人的印象和看法。
在溝通活動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我們要重視第一印象,注意自己的儀表、衣著、行為舉止、禮貌禮節(jié)等具體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以免以小失大。近因效應提醒我們,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有變化就有機遇,正所謂“事在人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世界上沒有改變不了的東西,如果你過去沒做好,也應該想到后會有期,來日方長。只要你想努力改變,還是可以做到的。
(二)正確認識暈輪效應和自我暗示作用,有效發(fā)揮其積極方面的作用
在溝通活動中,針對一些難點問題進行溝通時,采用積極的光環(huán)效應功能和積極的暗示作用定會收到一些奇效。比如:要解決現(xiàn)代學生的心理問題、怎樣處人處事問題,如果請?zhí)焯焐险n的老師對他們進行講解溝通可能效果會一般,但如果請國內(nèi)外的知名專家來講解情況會更好些,如果在講課之前,介紹來演講的人對社會了解之深,對學生心理研究方面是名人,是當今的社會活動家,讓學生產(chǎn)生光環(huán)效應,進行積極的暗示作用,對于整體的溝通效果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作用。如果你跟你的朋友太熟悉,你講的話他不一定聽,因為他太了解你了,他會認為你講得他都明白,因此你跟她溝通可能效果就不太好,這時你請一個他平時很敬佩的人來跟她溝通效果會不一樣。這就是很好的利用光環(huán)效應的作用的結(jié)果。
(三)有效發(fā)揮定勢效應的積極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這就是心理定勢。人們常常自以為是,明知自己有偏差卻不肯認錯,明明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明明是心理定勢在作怪,反而覺得自己很全面、很公正、很客觀,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不承認自己看人看事會有什么心理定勢,則可能是更可悲的心理定勢。
當然生活中的經(jīng)驗是心理定勢形成的原因,經(jīng)驗可以說是心理定勢的正確運用。而固執(zhí)己見則是對定勢的消極堅持,定勢的優(yōu)點是:可以使溝通者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迅速地作出對溝通對象的類型判斷,看對象溝通;但不足是:有的人和事是特殊的,如果一成不變的依據(jù)定勢去判斷,有時就會適得其反,所以溝通中要突破思維的某些定勢,善于駕馭心理定勢,對特殊的人和事,特別的問題,要時時引起注意,針對性地作出準確的判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
(四)審勢度勢,學會運用“自己人效應”的各種有利因素
一個范圍的圈子里,會產(chǎn)生諸如我們是一個地方的人,我們是老鄉(xiāng),我們是同學,我們是朋友,我們是一個單位的,我們之間合得來等想法,相互將對方視為“自己人”,彼此之間愿意接近,因此有利于溝通。事物都是兩面的,所以也存在:正因為是“自己人”,反而更難溝通的情況。因為是自己人,平常十分熟悉,“你有幾斤幾兩,我還不知道,少跟我來這一套……”。
作為成功的溝通者,就要審勢度勢,學會運用“自己人效應”的各種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去尋求雙方的共同點,抓住心理,培養(yǎng)共同語言,使雙方的關系能夠真正的進入“自己人”的情境中。
總之,每一個人都希望與他人順暢的交往與溝通,并于溝通中做出一番事業(yè)來,可是現(xiàn)實卻與理想相距甚遠,這是普遍的、也是可以改變的。那么如何運用你的智慧和精神因素祛除你頭腦中的蜘蛛網(wǎng),從而達成運用自如的溝通境界。你必須注意影響溝通的各種心理效應,細心觀察,認真學習,時刻提醒自己,反思和檢查自己不能有效溝通的原因。只要每天檢討自己,使你的心底通明、思想敏銳、行動靈活,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有效溝通的勝境。如果把握以上影響溝通的心理效應,使自己的心聲出入有規(guī)律,那就是掌握了有效交流的溝通技巧,掌握了有效溝通的策略,這樣,再難的事情也可以溝通,再大的事情也可以說服,就能開閉得當,進退有據(jù),以有效的溝通之神,逍遙于言語的奇景世界。
參考文獻:
[1]黃希庭,楊志良,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趙升奎.溝通學思想引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3]楊甫德.人際交往必懂的100個心理學定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昭通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