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司法責任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兩高接連出臺了關于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的相關規(guī)定。然而,終身責任制的規(guī)定就效力來說,要比全國人大通過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低,依據法理,當終身責任制規(guī)定與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相沖突時,應遵從法律的規(guī)定。如果一名司法工作人員涉嫌徇私枉法罪,且已經過了追訴時效,依照刑法規(guī)定就不應當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按照終身責任制規(guī)定則需要加以追究。本文從這一問題出發(fā),就如何協調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與刑事案件追訴時效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 追訴時效 司法責任
作者簡介:陳佳鈺,天津市靜海區(qū)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科書記員。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137-02
一、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的確立意義
近幾年,刑事案件中冤假錯案的頻發(fā)嚴重損害著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河南趙作海冤案、浙江張氏叔侄冤案、湖北佘祥林冤案等等,每一件冤案帶給我們的都是無比沉重的反思。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冤假錯案不斷消耗著人們對法治的信任,使法治無法實現其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從理論角度講,錯案的出現無法做到完全避免,但是通過制度的合理規(guī)劃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產生的,其確立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最大程度強化司法工作人員責任意識
推行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就是在為司法工作人員樹立一條看得見的警戒線,極大地增強司法人員的責任意識,提升司法工作者的責任心,減少不必要的失誤,以此達到保障案件質量的目的。從實踐中講,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能從心理層面來約束司法工作者,同時從客觀上減少濫用職權的空間,通過責任追究的威懾起到預防作用,也是權責一致的體現。建立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能使司法工作者自覺樹立責任意識,形成自律氛圍,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從辦案人角度出發(fā),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二)尊重司法程序,改善司法環(huán)境
具體來說,近些年所發(fā)現的冤假錯案,很多是因為程序不正當造成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形成假證據進入案件程序中,導致了整個案件的實體公正得不到保障。程序正當是現代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實現實體裁判正確與權威的前提。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是從手段上對司法工作者在辦案中對程序的重視與遵守進行要求,辦案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否則就會受到追究,以此保障程序正當。進一步講,通過程序正當的不斷強化,辦案者能在辦案時深刻體會到即有權又有責,把被動糾錯轉化成為主動預防,改善司法環(huán)境,真正實現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的價值導向。
(三)增強司法公信力,用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之于人民群眾來說,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當近幾年的冤假錯案不斷侵蝕著司法公信力的時候,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的出現也是在向群眾傳達,司法工作者辦理的每個案件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另一方面,司法工作者的工作中的警戒線已經拉起,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是對每個案件進行的制度保障,司法工作者必然會本著公正的態(tài)度,運用專業(yè)的知識處理每一起案件,減少失誤,真正實現司法裁判的權威。
二、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與我國立法規(guī)定
追訴時效制度,又被稱為公訴時效、起訴時效、求刑權時效,是指犯罪發(fā)生后,經過法定期限不提起公訴或自訴、控告,求刑權即歸于消滅的制度。①也就是說,行為人在公訴案件中,并未依照法定程序通過訴訟被追究刑事責任,以及在自訴案件中,被害人沒有告訴或者告訴后又撤回告訴的,行為人自追訴時效期滿之時起,將不再承擔刑事責任,即不再承擔其犯罪行為所引發(fā)的刑事后果。思考其含義,追訴時效制度是“法不溯及既往”的一種補充,法不溯及既往是當今社會絕大多數法治國家的一項基本立法準則。該原則的目的在于保護人們的合理預期,使人們在國家權力面前不至于無所適從。②從合理預期的角度,保護不應受懲罰的人不受懲罰,而法不溯及既往的時間限制就是追訴時效制度。另一方面,追訴時效也有其實踐意義,證據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變得模糊不清,經過太久時間才進行的裁判其發(fā)生錯誤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同時,追訴時效制度也表明法律尊重因在時間經過后社會所形成的穩(wěn)定關系,犯罪的人在犯罪后經過很長時間沒有再次犯罪,可證明其危險性已經有所降低,犯罪的人也會由此考慮不再進行犯罪。盡管追訴時效制度可能會使罪犯免受懲罰,但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是在合理范疇內進行制度規(guī)范。
我國《刑法》第87條對刑事案件的追訴時效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內容為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刑事訴訟法》第15條也明確規(guī)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期限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三、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與追訴時效的沖突問題與解決對策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可以明確看出在犯罪發(fā)生經過一段時間后,就不能再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則規(guī)定對于司法工作人員在辦案中的違法行為其追就是沒有期限的,而司法工作人員在辦案中的違法行為,同樣應依據《刑法》進行追究,也就應遵循追訴時效的相關規(guī)定,這就與法律規(guī)定的追訴時效存在沖突。舉例說明,《刑法》第399條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該條款規(guī)定了徇私枉法罪最高法定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按照追訴時效的有關規(guī)定,其追訴期限應為十五年,如果一個司法工作人員在辦案時徇私枉法構成此罪,已經過十五年的追訴時效,依據法律規(guī)定應當不予追訴,而依照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則應當予以追究,此時應如何加以協調,就需要加以研究。
上文中已經闡明,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設立的目的是通過強化司法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從而改善司法環(huán)境,最終變事后糾錯為事先預防,切實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增強司法權威與公信力。其設立的意圖與價值導向都是正確的,但是,與現行法律進行協調與完善,使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相關規(guī)定更加具有可行性,保證法律的統(tǒng)一實施,也是該規(guī)定在運行中的必由之路。
在現行法治環(huán)境中,針對該問題最為可行的方法就是細化相關犯罪案件責任人追訴時效的起算日。我國《刑法》第89條規(guī)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xù)或者繼續(xù)狀態(tài)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即一般情況下,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算。而針對終身負責制存在的相關問題,司法工作者如果徇私枉法,其行為必然存在極大的隱蔽性以及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從已經發(fā)現的冤假錯案中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因此,針對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對違法行為人的追訴時效從錯案被認定之日起算則更為合理。對此作進一步細化規(guī)定,即能化解案件終身質量負責制與追訴時效之間的矛盾,還能更加有效地推行相關規(guī)定,真正做到與實踐相結合,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注釋:
①于志剛.刑罰消滅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111.
②張書豪.論“法不溯及既往”作為立法原則的法哲學基礎.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