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華
摘要: “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提高識字效率。
關鍵詞: 小學生語文;識字能力;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79-01
教學實踐證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設情景,激興趣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他們喜歡直觀形象有趣的學習內容。生字教學對學生而言就顯得很抽象,不易理解。陳舊的識字教學往往采用機械、重復的手段,以致學生學習漢字時,認為枯燥無味,沒什么意思。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識字效率,就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化抽象為形象。識字教學要千方百計的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興趣去學習,語文本來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它與生活同在。在講授新課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善于創(chuàng)設快樂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文情景中識字。使機械、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喚起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猜謎語、編兒歌也是學生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它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活躍氣氛和訓練學生的思維。在枯燥的識字教學中,不妨創(chuàng)設猜謎語、編故事、唱兒歌等富有趣味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作比較,找區(qū)別
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深有體會:平時總有一些學生把"哪"和"那"互相混淆。如在選詞填空時,寫成"村子里(那)來這么多新房子?"教師可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比較字音:"哪"讀nǎ,"那"讀nà。然后比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個"口"。最后是從字義上幫助學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問的用"哪",指較遠的地方或事物用"那"。如:"你從哪兒來?""我到那邊去"。這樣學生就會區(qū)別"哪"和"那"了。
3.巧點撥,悟方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持久集中。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內在魅力,不斷激發(fā)學生思考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要開拓學生的思維領域,就必須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情趣,喚起好奇心,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向未知領域進行愉快的探索。
漢字的偏旁有表意的功能,引導學生感知這一點能加速他們感悟到字的意思,提高識字效率。例如:在教學"蜘蛛"這個詞時,老師問:"為什么這兩個字都是蟲字旁呢?"學生很快明白過來,因為"蜘蛛"是昆蟲的緣故。這就讓學生感知了偏旁表意的特點了。老師又趁熱打鐵:"你們還見過哪些蟲字旁的字呢?"孩子們紛紛將他們在課外書或生活中見到的蟲字旁的字告訴同伴,包括:蝴蝶、螞蟻、螞蚱……從學生們高漲的識字熱情中,真切的懂得了"發(fā)現之中的快樂。"后來,在學習"楊"、"柳"、"桃"、"核"不要老師提醒,學生們就主動發(fā)現帶有"木字旁"的字一般都跟木有關的奧秘,這樣的教學方法以點帶面,效果較佳。
深層次的學習興趣應該能夠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弘揚學生的個性,教學中我經常這樣問學生:"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個字?"例如:教學"鈕"字,有學生按字的結構來記,右邊是"丑"字,左邊是金字旁。有些學生按照形聲字的特點來記,"妞"字去掉"女字旁",換成"金字旁"就是"鈕"。還有的學生把生字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記:"妞妞輕輕一按開關按鈕,就把電燈打開了。"這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這時,學生會因為自己的學法和別人不同而得到教師的肯定而堅定自己的學習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同樣,作為班集體的個體,會因為同一個生字有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豐富自己的思維,讓整個課堂顯得生機勃勃,感受到了在識字教學中巧妙點撥,引導學生領悟方法的魅力是無窮的,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發(fā)展主體。
4.聽故事,巧識字
學生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力求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讓學生們通過聽故事記住生字。如在學習"渴"和"喝"的時候,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還有幾個小朋友去小山上玩,正當他們玩的開心時,小明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說:"水,你在哪里?"原來小明把準備著的水壺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給小明,小明張開嘴就喝。姐姐見狀就順口說:"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時就張嘴。"聽了這個故事以后,學生就牢固地記住了"渴"和"喝"了。
在識字教學的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入手,不斷改進漢字識記教學方法,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掌握知識,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活動中。
5.巧練字,重實效
要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寫字是比較好的方法之一。書寫的過程既是人抒發(fā)情感,展示心靈的過程,也是鞏固生字的有效方法。但大多數小學生都覺得練字是個比較乏味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學生都在練字本上練習。寫得多了,就會覺得不耐煩,不再想練下去。要使乏味的寫字變得有趣,并且提高寫字能力,教師就必須在練字的形式上有所改變,創(chuàng)設有趣味的練字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練字興趣。
在指導學生寫字時,教師應有意識的滲透漢字文化,使學生體驗漢字的靈性,這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平時的識字教學中,要注意把有關漢字造字的知識逐步滲透給學生,在學寫偏旁部首時,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偏旁部首表意的作用了,這樣可以靈活而又有根據地分析字形結構,引導學生把字寫好。
在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我們還不能盲目的追求數量。其實,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一個字認真寫三遍就夠了。在練字前一定要求學生認真讀帖觀察各個偏旁在田字格的位置如何,特別是首筆,要落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因此在寫字時,首筆的落點錯了,那么整個字就會顯得不協調。
這樣,學生練寫的還是這個字,只是教師改變了練字的形式保持住了學生練字的勁頭引領學生進行趣味練字,既增強了習字興趣,也陶冶了情操。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多樣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并且要巧妙的進行點撥好引導,讓學生掌握識字和寫字的方法,切實地提高識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