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反觀我們當下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教育技術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但卻靈性缺失,沒有靈魂。此種現(xiàn)狀急需承擔語文師資培養(yǎng)責任的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反思。高校文學課如何培養(yǎng)有靈魂的語文師資,是文學課教學應該思考和探索的。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必須轉變培養(yǎng)理念,樹立喚醒靈魂的教育理念;必須從突出人文性喚醒靈魂、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文學領悟力、開拓視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有靈魂的文學課堂,從而培養(yǎng)有靈魂的語文師資,為今天和未來的語文課堂帶來有靈魂的教育,帶來有希望的教育。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育 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 文學課教學 靈魂
在中國的大中小學教學日益技術化,功利化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即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們要進行什么樣的教育?柏拉圖有一句關于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非它,乃是‘心靈轉向?!盵1]也就是說教育是一種能促使人靈魂轉向的藝術,具備喚醒心靈的能力。著名教育理論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盵2]在柏拉圖和雅斯貝爾斯看來,教育首先是一種精神交流,是一種靈魂的喚醒,如果教育沒有深入到精神的交流,那這種教育就不能算真正的教育。我們可以理解為教育不僅僅是使人獲得某種知識技術,而是通過精神交流,喚醒靈魂,使人全面發(fā)展。
中小學教育是我們的基礎教育,語文教育更是基礎中的基礎,反觀我們當下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教育技術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但卻靈性缺失,沒有靈魂。原因在于教師根據(jù)現(xiàn)行教學用書和考試進行備課準備,缺乏關于文學美的自我思考,課堂教學把文學篇目進行肢解,從字、詞、句、修辭等各種細節(jié)處進行解剖,損害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美,導致語文課堂成了解剖式的課堂。中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有技術更要有靈魂。中小學語文教學正在改變教育理念,即從工具性、思想性轉向有靈魂的教育,突出人文性、文學性和人格教化功能。中小學語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進行,這顯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理念的轉變、教材的編寫、教育體制的改革、高考人才選拔方式的調整、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多環(huán)節(jié)進行。除去別的因素,作為培養(yǎng)中小學語文師資的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應更好地適應改革的需要,擔負起培養(yǎng)師資的重任。能否培養(yǎng)出合格的師資,是高師教育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高師語文教育專業(yè)文學課教學必須關注中小學教改,并走在教改前面,起到引領作用。如何培養(yǎng)有靈魂的語文師資,是文學課教學應該思考和探索的。
一.樹立喚醒靈魂的教學理念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不缺技術,但缺情懷與靈魂。除卻教育體制,教師個人等因素外,高師院校應承擔責任,反思我們在培養(yǎng)中的問題,尤其是文學類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存在著重視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傳授,卻忽視了審美的熏陶與靈魂轉向。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必須轉變培養(yǎng)理念,樹立喚醒靈魂的教育理念!
傳統(tǒng)的文學教學,重視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文學發(fā)展史,把握思潮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影響,更多地把對文學的解讀技術化,忽視了對文學內涵的挖掘,忽視了文學的審美熏陶,心靈感染,精神交流等人文作用。對于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來說,我們要進行怎樣的文學教育?很顯然,文學教育應該合乎靈魂,應該通過文學的閱讀,文學的交流,喚醒靈魂,使人更具有愛,更具有善,更具有智慧。因此,要樹立文學是藝術,文學合乎靈魂的理念,確立靈魂教育的課程理念。
在靈魂教育的課程理念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中小學語文師資,我們的文學類課程不僅要兼顧“職業(yè)性”“學術性”,更要關注“人文性”,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正如學者吳曉東指出:“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學教育是那種回歸文學本體的教育,是充分張揚文學性的教育?!盵3]文學課既要豐富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掌握賞析文學的技巧,又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促使學生的靈魂轉向。只有我們的師范生有了情懷與靈魂,他們才能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理念,帶著這種理念與靈魂進入他們未來的語文教學。
在科學的教學目標指向之下,教學內容也應相應改革。改變過去重史輕作品的傾向,文學類課程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學史,二是文學作品選,三是文學專題研究。具體來說文學史與文學作品選為基礎課程,在課堂上注重兩者的結合,以文學作家作品為重點。串講略講文學史,讓學生有縱的線索,對文學史有宏觀了解,在此基礎上,重講作家作品,尤其要重點解讀經典作家作品,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領悟力。在另一學期開設文學專題研究,如唐詩宋詞研究,明清小說戲劇研究,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魯迅研究等選修課,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批判思維,提升審美品味,使文學最終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使靈魂轉向,發(fā)揮文學的無用之大用!
二.打造有靈魂的課堂
高校文學課堂必須是有靈魂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熏陶下,我們才能培養(yǎng)有靈魂靈性的新時代人才,為未來的語文教育帶去靈魂與希望。那什么樣的文學課堂是有靈魂的課堂?如何打造有靈魂的文學課堂?筆者認為有靈魂的文學課堂要突出人文性,能喚醒靈魂;要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文學領悟力;要能開拓視野培養(yǎng)批判思維。
1.突出人文性,喚醒靈魂。
文學是人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里有社會文化,人情風俗,社會情感,思維方式等,文學的最大特點是人文性。因此,文學教學應該具有與別的學科不同的特點,不能用所謂科學的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解剖,而要突出其人文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授課教師站在人性的高度,挖掘語言下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索與領悟。如對沈從文《邊城》的解讀?!哆叧恰访枥L了一個充滿愛與美的“邊城”世界。翠翠純凈、美麗而堅強,爺爺老船夫質樸憨厚,儺送、天保真誠大度,作為船總的順順也真誠待人,小說中所描寫的茶峒地區(qū)雖是偏僻蠻荒之地,但這里的人都平常而又善良,集中體現(xiàn)著“邊城”世界的人性美,人情美。但在這樣一個美的世界里卻發(fā)生了愛情的悲劇。凡是閱讀了這篇小說的讀者都會讀出這里的美與悲劇,但僅僅到這個層面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關于悲劇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到這既是對美好人情美好社會的贊美,也蘊藏著對“邊城”黑暗混亂乃至血腥現(xiàn)狀的批判,更表達著作者的社會思考與人生理想。這樣的作品顯然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礎上,表達了沈從文對完美人性的追求與審美理想,以及這種追求與理想在現(xiàn)實之難以實現(xiàn)而帶來的隱憂。教師只有在解讀時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隱藏在文學之下的深層意蘊,才能打開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領悟力。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作家們的情感體驗、心靈感悟與人性思考,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所以,在解讀文學作品時,教師應根據(jù)作家作品的不同,引導學生思考文字下面的意蘊,重視對文學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與感悟,而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文學知識和解剖技能,從而突出文學的人文性特點。這樣的課堂才能啟發(fā)人的心靈,使人獲得感動與慰藉,引導人去追求智慧,發(fā)現(xiàn)靈魂。
2.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yǎng)文學領悟力
文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藝術,這是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qū)別。對文學的解讀極具個性,如何理解,如何解讀,有什么樣的啟發(fā)都存在著很大的彈性;其次,教是為了不教。高校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最終大都要走向中小學語文教師崗位,因而在文學課堂上,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只有這樣,學生在走上語文教師崗位后,才能對各種文學作品進行得心應手的解讀,從而引導中小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學之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心靈轉向。所以高師的文學課堂應是能激發(fā)人思想與靈性的課堂,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筆記,把結論性的認識灌輸給學生的講課模式,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筆者認為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理念。所謂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適時點撥監(jiān)控與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在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中,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動機,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應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中學習,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4]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在每次上課結束時安排下一次上課的任務,并就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布置給學生,給夠學生自我學習、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要求自行閱讀,查找資料,思考并形成自己關于某問題的看法,以便在課堂上合作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再適時給以點撥。如在講授郁達夫這個專題時,提前安排學生閱讀《沉淪》,并要求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如何理解《沉淪》結尾把主人公的死與祖國的強大聯(lián)系起來?你是如何看待《沉淪》中的性描寫的?這樣就給學生留夠了閱讀與思考探索的時間,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激發(fā)學生說出他們對作品的真實感受和自我理解。教師再就問題進行引導,步步深入,從而使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理解作品。
在這樣一次次的研讀和探討中,使學生既加深了對各種作品的感性認識,又在探討中對各種作品有了理性的把握;既培養(yǎng)學生形成文學解讀有多種可能的意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學的領悟力。只有這樣,未來走上中小學語文教育崗位,他們才能把思考與靈魂的啟發(fā)帶入課堂。
3.開拓視野,培養(yǎng)批判思維
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總有許多種,不同的時代,采用不同的理論方法解讀同一個作家作品,會有很大的不同。曾經受到肯定的名家名作可能會受到質疑,而一些曾受質疑的作家作品可能會被重新發(fā)現(xiàn)。課堂上教師應把一些前沿的新理論新方法新認識帶給學生,以開拓學生思維與視野,激發(fā)他們探索的熱情。比如對茅盾的解讀。茅盾以社會剖析小說獲得美譽,他的《子夜》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經典,《子夜》里的吳蓀莆最后的失敗反映出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家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處于必然失敗的命運。但據(jù)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資本家在1930年代事實上卻獲得了發(fā)展,民族資本家必然失敗只是茅盾依據(jù)某種階級理論而做出的理性思考,卻與社會現(xiàn)實相悖,茅盾的《子夜》以及后面的系列小說,大都體現(xiàn)著作者的理性思考卻缺乏作家自我的個性,茅盾作品的文學史意義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與認定。相比于茅盾,一些在解放后相當長時間被質疑忽略的作家如沈從文、徐志摩、張愛玲、周作人等作家在新時期卻被重新發(fā)現(xiàn),重新估值。
主觀的認識與客觀對象很難完全符合,對文學的解讀與認識,更是如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重讀文學時,注意不簡單地褒貶,不把一般結論性的認識強灌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多重視角進行深入解讀與思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與批判意識。
總的來說,高校文學課乃至其他課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術、信息的地方,更應該是獲得啟發(fā)與智慧的地方,受教育者應該能夠在寬松的氛圍下冷靜地思考他們關注的東西,以新視野,新角度去思考審視所看到的事物,不受傳統(tǒng)因襲的困擾。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思想之火花,有智慧之光芒。這樣,我們才會帶來有靈魂的教育,有希望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康:論希臘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64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4-5
[3]吳曉東: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2003(5):27
[4]祁云、嵩華偉: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119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等學校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第二期培養(yǎng)工程資助成果
(作者介紹:張曉霞,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