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同時也是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中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因此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翻譯工作承擔著傳播中華文明的重擔。本文對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文中出現(xiàn)的各種翻譯失誤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一些相應的改進方法,旨在提高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翻譯質量,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
【關鍵詞】博物館 文物展品 翻譯失誤
一、引言
博物館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翻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流。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中極其珍貴的財富。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旅游業(yè)發(fā)達的今天,作為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翻譯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博物館文物展品的英譯特點是用詞準確,語言簡練,樸實無華,條理清楚,內容完整。筆者在參觀了當?shù)氐膸准也┪镳^之后,發(fā)現(xiàn)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的水平質量參差不齊,這對于國外參觀者正確了解中國文物是一個巨大的阻礙, 使其無法更好的了解中華文明,因此通過此文為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翻譯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認識見解,希望能引起翻譯工作者和相關部門的注意,從而提高整個行業(yè)翻譯的水平,更好的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以及傳播。
二、博物文物展品英譯存在的翻譯失誤
諾德提出,“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目的論對翻譯失誤的定義是“如果翻譯的目的是實現(xiàn)某種服務于譯文預期讀者的功能,那么任何妨害實現(xiàn)該翻譯目的的現(xiàn)象就是一種翻譯失誤”?!癗ord 將翻譯失誤自上而下地分為四個不同層次,即功能翻譯失誤,文化翻譯失誤,語言翻譯失誤和文本特有的翻譯失誤”。功能性翻譯失誤(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是最高層次的翻譯失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涵蓋了譯文中的所有翻譯失誤,因為只要是失誤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害譯文的預期功能。產生功能性失誤的原因主要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忽略了譯文的功能或譯文的受眾。文化翻譯失誤(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 一種具體層次上的功能性翻譯失誤。弗米爾(Vermeer)將文化定義為:“某一社會的個體成員為了與其他所有成員相同或相異所必須熟知的一整套規(guī)范和慣例”。文化上的翻譯失誤是由譯者在再現(xiàn)原文或改寫原文特定文化規(guī)約時決策不當所造成的。語言翻譯失誤雖然看上去處于較低層次,不起眼,但對譯文實現(xiàn)預期功能的影響確實不容忽視。它主要是由語言結構的翻譯不適當而引起的。語言翻譯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詞、短語和句子層面上。
近幾年博物館對文物展品的英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大量的文字簡述,錯誤的出現(xiàn)在所難免。根據(jù)翻譯失誤的定義,目前博物館文物展品的譯文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1.語法翻譯失誤。例如在某博物館中“盜洞”的譯文是Hole Digged for Stealing Relics。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dig”的過去分詞是“dug”,而不是“digged”,譯文出現(xiàn)了明顯的拼寫錯誤。又如在某博物館中出現(xiàn)了很多年代的拼寫錯誤,其中“咸通”譯為“Zian Tong”,“貞觀”成了“Zheng Guan”,“咸平”被譯為 “ Xiao Ping”, “光緒”被譯為“Gong Xu”。還有朝代被拼寫為“dynaoty”,“撰文”為 “text”, “書寫” 為 “calligrapher” 等等,這些明顯的語法錯誤嚴重影響了譯文的質量。
2.語用翻譯失誤。語用翻譯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譯文不一致和逐字翻譯。
譯文不一致主要體現(xiàn)在下面的例句中,下面的譯文都摘自同一博物館,“席紋陶缽”被譯為An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ting,然而“席紋紅陶缽”卻被譯為Red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在朗文現(xiàn)代詞典中 “mat”一詞的釋義為a small flat piece of thick rough material which covers part of floor etc.,然而“matting” 則指 strong rough material used for making mats,因此明顯可以看出譯文中存在明顯的翻譯失誤。還有下面的例子也很明顯:“比丘尼法琬禪師碑” 譯為THE TABLET TO CHAN MASTER BHIKSUNI FAWAN,“皇甫誕碑”STONE TABLET OF HUANGFU DAN“隆闡法師碑”THE TABLET OF MASTER MONK LONGCHAN,同為紀念石碑,但前后譯文中明顯的不一致。
逐字翻譯從以下的實例中可反映出來,例如在某歷史博物館“杜虎符”這一文物的譯文是Du Tiger-Shaped Tally,文物“皇后之璽”的譯文是The EmpressJade Seal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Huang Hou Zhi Xi”。這兩個文物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完全沒有體現(xiàn)在譯文中,“杜虎符”是古代朝廷用于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通常作虎形,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符留在京師,左半符頒發(fā)給屯駐在外的軍隊。需調兵時,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后,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行動。此符鑄于秦惠文君稱王前,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而這里的譯文只體現(xiàn)出其形狀,完全忽略了其文化內涵,“皇后之璽”的譯文也是相同,中國歷史上眾多皇后,每人都有顯示其身份的玉璽,而這件是西漢太后呂雉的,這里的譯文完全忽略了這一重要信息。
三、如何提高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
1.翻譯人員應該努力提高其自身文化素養(yǎng)。一名合格的譯者應該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在翻譯的時候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不同的民族擁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文物的文化內涵。同時,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亦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翻譯過程中查找相對應的詞匯或者不時地補充文化信息,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翻譯工作效率更可以更高翻譯文的準備性。當然,譯者需要根據(jù)原語和目的語的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等對搜索到的結果作出正確而又理性的判斷,在經(jīng)過理解、翻譯、修改、校核四個階段后,才能有效地用另一種語言使原文再現(xiàn)。
2.通過靈活的翻譯方式進行翻譯。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的主要方法有音譯、直譯、意譯、加注、增減以及各種翻譯方法的結合等,譯者可依據(jù)特定條件選擇較優(yōu)譯法,以最大程度實現(xiàn)文化信息的傳遞。首先,在保持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礎上,可以選擇直譯法。語言表達方法眾多,要是文物譯者可以將原語文化里面詞語利用直譯的方法呈獻給讀者,將為其帶來一種較好的愉悅感,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豐富譯語的語言。在文物翻譯過程中,要是從功能、形式等方面均能夠為文物找到合適的譯文,則可以通過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
其次,因英漢雙方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原語里面的許多文體信息或者文化詞語在譯文里面不能進行有效表達,從而產生一定的語義空缺。為對該種空缺進行有效彌補,一般通過加注釋的方法實現(xiàn)。注釋形式非常多樣,長短不一;除去包括原文信息,還可以涉及到非原文本身信息內容。文物翻譯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為半音譯的處理法。利用該方法需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文物在目的語里面不能進行翻譯;第二,半音譯后應該輔以必要的注釋。使讀者能夠自注釋中充分了解文物信息,充分體現(xiàn)文物的文化傳播作用。
3.排版印刷的工作人員的工作也是極其重要。他們對待本職工作一定要做到認真、負責、嚴謹,辦事,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機械性錯誤的出現(xiàn)。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為博物館提供相應的支持與引導,具體可以通過選派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指導博物館中的不規(guī)范的譯文提出好的修改建議,也可以組織專門機構或者聘用專門人員對各個博物館文物文物展品的譯文進行校對,從而達到準確傳播我國文化精髓的目的。
四、結語
博物館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翻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流。博物館文物展品的翻譯工作,歸根結底是傳播民族文化的一個過程。博物館各種文物展品資料中飽含豐富的文化內容,給文博領域的外翻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能充分認識到博物館文物展品翻譯中的翻譯失誤,并根據(jù)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來跨越文化鴻溝,在兩國文化之間完成的重建,譯者只有對各種翻譯方法的優(yōu)勢和弊端及其特定的適用環(huán)境熟悉掌握靈活運用,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實現(xiàn)交際目的,才能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把中華燦爛文化推向世界,不斷得到提高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艷,王民.博物館解說牌示文本創(chuàng)作研究[J].熱帶地理,2010 (30).
[2]酈青,胡學英.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1(20).
[3]劉春英.英漢·漢英文化考古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4]李運興.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5]徐曉艷,田昌.博物館陳列介紹的翻譯失誤與修改[J].大眾文藝(理論),2009(21).
[6]宗瑞華.文物古跡譯名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5).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6JK1253);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16SKYB25)。
作者簡介:姚艷(1981-),女,陜西臨潼人,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