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漸
綿延于歐洲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跨越意大利、法國、瑞士、奧地利、德國等多個國家,是全歐最大的山脈,也是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奇觀。千百年來,有許多場戰(zhàn)事在阿爾卑斯山區(qū)展開,而其中最知名的戰(zhàn)事,恐怕莫過于拿破侖·波拿巴在1800年4月底率領(lǐng)大軍跨越圣伯納德山口進入意大利的往事了。
時值第二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期間,法蘭西年輕的軍事天才拿破侖克服了阿爾卑斯天險,用最短的時間攻入意大利,接著又在馬倫哥戰(zhàn)役中給駐扎在那里的奧地利軍隊以重?fù)?。這次跨越阿爾卑斯的舉動被認(rèn)為是拿破侖打開登上權(quán)力頂峰的通道。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雅克·路易·大衛(wèi)的油畫名作《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德山口的拿破侖》,讓拿破侖(盡管畫上的形象與真人有較大差距)在阿爾卑斯山躍馬指揮的光輝形象流傳至今。
不過,單就軍事角度而言,法軍的這次跨越,無論是行進的距離,還是行進的艱難程度,都無法和同一時期的另一場跨越相提并論,那就是僅僅幾個月之前,由俄軍所實施的一次阿爾卑斯山行軍,指揮了那次跨越的統(tǒng)帥同樣是一位歐洲杰出的軍事家—俄國元帥亞歷山大·蘇沃洛夫。
沃洛夫作為軍事家的一個驚人記錄是在其40年的戎馬生涯中從未吃過敗仗。和比他小得多的拿破侖一樣,蘇沃洛夫帶兵打仗的決竅就是用快速行軍擊垮敵軍有生力量,而不是迷戀于占領(lǐng)敵人的土地。沙皇選擇蘇沃洛夫率軍遠(yuǎn)征可謂得其人矣。在對抗普魯士人、土耳其人和波蘭人等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中,這位老將雖然在許多將官同僚眼里是一個行為古板、刻薄且難于親近的人,卻深受部下士兵的愛戴。
作為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中堅力量,俄國在1799年春天派出數(shù)萬大軍遠(yuǎn)赴西歐,幫助奧地利一同對抗法軍。之前的1796~1797年,法國軍隊在年輕而極具才華的拿破侖的指揮下席卷意大利,不過在拿破侖離開意大利和蘇沃洛夫到場之后,意大利的戰(zhàn)事就開始發(fā)生逆轉(zhuǎn)。進入意大利后,俄軍和8萬奧地利軍隊協(xié)同行動,在4個月內(nèi)就肅清了除里維埃拉之外的意大利全境,這樣的成績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預(yù)料,也再一次證明了身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的蘇沃洛夫的高明將道。那時蘇沃洛夫已經(jīng)年屆七旬。
考慮到拿破侖正被英國海軍封鎖在埃及無法返回歐陸,蘇沃洛夫在1799年夏天開始謀劃經(jīng)由法國南部進軍巴黎的計劃。不過到了8月27日,蘇沃洛夫卻接到新的指令,要求他率軍從意大利北部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瑞士,以解那里的燃眉之急。原來,在蘇黎士地區(qū)的科薩科夫部俄軍和霍策部奧軍正受到當(dāng)?shù)貜姶蠓ㄜ姷膲浩?,面臨著被各個擊破的危險,需要蘇沃洛夫和他的軍隊去扭轉(zhuǎn)危局。
老將蘇沃洛的畫像
要越過阿爾卑斯山,蘇沃洛夫有兩個選擇,一是從東面較為安全的山口進入瑞士,但距離較遠(yuǎn),瑞士的友軍有可能在他到達之前就被法軍消滅了;二是從西面的山口行進,這里可以實現(xiàn)在較短距離上的直線穿插,但是有法軍嚴(yán)密布防。
經(jīng)過權(quán)衡,蘇沃洛夫選擇了后者,他下令大部分火炮和輜重隊從海拔2112米的斯普魯根山口通過,他本人則率領(lǐng)主力部隊穿越海拔2108米的圣哥達山口。圣哥達山口確實是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捷徑,但這里由樂庫貝將軍指揮的9000名法軍駐守著,不過在蘇沃洛夫看來,時間是壓倒一切的。
正在準(zhǔn)備出發(fā)之際,一支法軍試圖進攻意大利的托托納,蘇沃洛夫立即趕去幫助那里的奧軍,俄軍擊敗了敵人,卻不得不將登山時間推后3天。在此期間,原本承諾提供登山所需的奧軍后勤部門沒能備足1400頭騾子和供12天行軍所需的軍糧,蘇沃洛夫只得讓哥薩克騎兵們下馬,用軍馬來馱貨。
9月20日,俄軍拔營進發(fā),從炎熱的意大利平原向圣哥達的高山隘口邁進?!澳德鼓茏叩牡胤剑业氖勘材茏??!背霭l(fā)時,蘇沃洛夫發(fā)出了這樣的豪言。在具體安排上,蘇沃洛夫讓羅森伯格帶領(lǐng)6000人從地勢較低的一條側(cè)路繞行,以便從側(cè)后夾擊圣哥達的法軍,他自己則帶領(lǐng)2萬人直取山口。鑒于俄軍完全沒有山地戰(zhàn)的經(jīng)驗,蘇沃洛夫做了有針對性的安排,要求3個師都各以一批哥薩克偵察兵和工兵打頭,各師之間保持200步距離的間隔,做到在狹長的山路上既不擁堵也不脫節(jié)。
23日凌晨3時,山間大雨如注,俄軍對圣哥達山口的攻擊開始了。俄國士兵的軍靴不象法國軍靴那樣釘有長釘,在山路上極易打滑,不過俄軍的士氣顯然比法軍要高。在巴格拉季昂親王的帶領(lǐng)下,俄軍前鋒奮力進攻,不過法軍居高臨下施以彈雨,一度令俄軍在狹窄的道路上陷入了混亂。
這時,蘇沃洛夫挺身上前大聲喊道:“把我埋在這兒!把你們的將軍扔在這兒!”他和部隊之間的強烈情感維系發(fā)生了作用,士兵們重整精神奮力沖鋒。接著,羅森伯格的側(cè)翼部隊包抄上前,終于迫使法軍在付出1200人傷亡的代價后放棄了陣地,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的俄軍士兵們涌過了圣哥達山口。
越過圣哥達山口的俄軍士氣高昂,盡管前路還很漫長,但基本上都是下坡路了。蘇沃洛夫也在攻克山口的次日給科薩科夫去信,要他樹立會師的信心?!皼]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難,我們必須直取目標(biāo)。”
接下來,擋在俄軍面前的一道天險是長180米、寬不足2米的天然隧道,出了隧道就是魯斯河的激流,兩邊夾峙著300米高的山峰,而在其不遠(yuǎn)處則是魔鬼嶺。法軍已經(jīng)在當(dāng)?shù)匕矤I扎寨,決心固守天險。
25日清晨,俄軍前部進入了山嶺夾峙下的隧道,不遠(yuǎn)處的法軍大炮突然開火,俄軍士兵在煙塵中紛紛倒地。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俄軍鼓起勇氣不斷向前,最終有300人成功地沖過了隧道,奪取了法軍的炮兵陣地,并把守軍逐向魔鬼嶺。
俄軍翻越阿爾卑斯,騎馬馬者為蘇沃洛夫
現(xiàn)在,深深的河谷切斷了去路,在魯斯河的激流上只有一座石橋可供通行。在法軍火力籠罩下沖擊橋梁的戰(zhàn)斗開始了,雖經(jīng)反復(fù)沖殺,但俄軍最多推進到距橋邊50米遠(yuǎn)的地方。下午16時,在俄軍被壓制在隧道和石橋之間6小時之后,卡明斯基伯爵麾下的150名步兵實施了一次決定性的沖鋒,魔鬼嶺陣地的法軍終于力竭而走。奪橋戰(zhàn)斗令俄軍付出傷亡1000人的代價,其中至少有半數(shù)是陣亡者。
第二天,俄軍進至阿特多夫,這樣他們在6天時間里走完了近100千米的艱難山路??墒切碌臓顩r隨之出現(xiàn),標(biāo)注在行軍地圖上的山路先是變窄,繼而完全消失了。由于這一事前準(zhǔn)備階段的重大疏漏,前路不通,俄軍的惟一選擇只能是向東北繼續(xù)翻越陡峭的羅斯托克嶺,繞道進入瑞士。
9月27日天還沒亮,俄軍又行進在了山道上,天氣雨雪交織,士兵們又累又餓。由于補給已快用完,有的士兵已經(jīng)兩天沒有進食,然而禍不單行,有消息傳來科薩科夫和霍策都被法軍擊敗了,霍策也已陣亡
這意味著不僅和友軍會合的意圖已經(jīng)落空,而且正有大量法軍部隊隨時會前來進攻。蘇沃洛夫臨機應(yīng)變,立即做出了調(diào)整,他召集部屬會商,指著地圖上東面的格拉盧斯說:“我們將向這里進軍,我們將把他們打垮。”
新的威脅很快就出現(xiàn)了,在瑞士的法軍統(tǒng)帥馬塞納在月底親率精銳部隊趕來,蘇沃洛夫則有條不紊地指揮阻擊。俄軍一鼓作氣奮勇拼殺,法軍前鋒陣形大亂繼而全軍潰敗,倉皇敗退15千米。法軍在此戰(zhàn)中有3500人戰(zhàn)死,超過1200人被俘,還丟了5門大炮,這次勝利令俄軍士氣大振,歡呼聲直上云霄。
不過,俄軍的處境并未得到真正改善:強敵環(huán)伺,物資匱乏。10月4日,蘇沃洛夫決定全軍從格拉盧斯行進22千米到埃爾姆河,從那里越過海拔2438米的潘尼克斯山口,經(jīng)由楚爾沿萊茵河谷北上薩夫豪森,同那里的科薩科夫余部會合。
于是,俄軍繼續(xù)展開在阿爾卑斯山脈的艱苦行軍,他們面對的是比之前更加惡劣的自然條件。一位名叫格利亞采夫的軍官寫道:“仰頭望去,前路滿是積雪,更高處密布堅冰。我們在云朵間向上攀爬,不斷感到空氣越來越少,呼吸越來越困難,這是我們從未有過的體驗。”
全軍最后剩下的25門山炮全都被推下了山谷,運貨的騾子差不多都死光了,隊伍不復(fù)編隊,也不復(fù)秩序,每個人只是出于本能地走著,體弱者沿途掉隊,想在冰凍的斜坡上坐一會兒的人一睡下去便不再醒來。
歷經(jīng)千辛萬苦,潘尼克斯山口終于被俄軍甩在了身后。10月8日清晨,蘇沃洛夫的軍隊開進了楚爾,他們在城內(nèi)停留3天,享受這寶貴的整補機會。3周前從意大利出發(fā)的士兵中,大約已折損了1/4。蘇沃洛夫的參謀部在日志中寫道:“所有人都面容憔悴,但他們?nèi)际怯⑿?,贏得了和大自然及死亡斗爭的勝利?!?/p>
接下來,蘇沃洛夫的部隊和科薩科夫的余部會合,不過兩軍相加的裝備和兵力水平也不足以再投入大戰(zhàn),很快蘇沃洛夫就接到了率軍回國的命令。10月9日,突破了英國海上封鎖的拿破侖從埃及返回法國,不過他和蘇沃洛夫已經(jīng)沒有機會過招了。
回國后不久,一代名將蘇沃洛夫便于1800年5月17日在圣彼得堡離世,留下了帶領(lǐng)一支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天險、面對優(yōu)勢之?dāng)澈屠щy地形而免于毀滅的傳奇。多年之后,曾經(jīng)吃過蘇沃洛夫苦頭、已經(jīng)晉升為元帥的馬塞納評價道,“我愿意用自己所有的勝利來換取一個榮譽,那就是蘇沃洛夫翻越阿爾卑斯的偉績”。
責(zé)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