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 周思雨 尹潔 鄧雙喜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頻發(fā),給高校管理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本文通過深入探究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心理機制,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
關鍵字:大學生群體性事件;心理機制;對策
1 引言
大學生是國家社會的未來,在即將進入社會前,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有怎樣的心理機制導致他們去參與群體性事件,而參加了這些群體性事件將對他們自身和學校社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活……在面對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群體性事件,我們有必要去研究他們參與群體性事件時的心理機制,并針對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探索行之有效的預防對策,這對于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和保障大學生的良好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指的是學生個人或團體、組織在其利益不能的到保護時,或對學校管理和制度上有不滿情緒時,在一定條件下聚集起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的群體,采取集會、游行、集體上訪甚至暴力等激烈方式要求解決問題,造成甚至引發(fā)某種治安后果的非法集體活動。
群體性事件作為社會矛盾的綜合反映,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關于“群體性事件”、“群體行為”,漢譯西方社會學著作一般稱為“集群行為”、“集合行為”等①,臺灣學者則稱為“群眾事件”、“聚眾活動”、“群體事件”,等等?。美國社會學家帕克在其 1921 年出版的《社會學導論》一書中,最早從社會學角度定義“集合行為”,認為它是“在集體共同的推動和影響下發(fā)生的個人行為,是一種情緒沖動”。斯坦萊·米爾格拉姆認為,集群行為“是自發(fā)產生的,相對來說是沒有組織的,甚至是不可預測的,它依賴于參與者的相互刺激”。戴維·波普諾③也指出,集群行為“是那些在相對自發(fā)的、無組織的和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因為某種普遍的影響和鼓舞而發(fā)生的行為”。斯米爾塞認為,集群行為實質上是人們在受到威脅、緊張等壓力的情況下,為改變自身的處境而進行的努力。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衡陽三所高校(衡陽師范學院、湖南工學院、南華大學)在校大學生為例,采取分層抽樣做問卷調查,從大學生對群體性事件的認知、參與了群體性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來探究參與群體性事件學生的心理機制,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2.2 研究方法
2.2.1問卷調查法
通過集體施測、按年級分批進行的方式,以衡陽師范學院、湖南工學院和南華大學三所大學為例,通過科學取樣,經過專業(yè)測量學知識訓練的心理學專業(yè)學生在教室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說明指導語后規(guī)范進行施測,待被試作答完畢后收回。
2.2.2訪談法
通過與部分大學生進行圍繞大學生群體性事件話題交流,獲得他們內心的一些更加準確和真實的想法。
2.2.3數據分析法
通過回收的問卷,利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問卷所設置的以幾個維度為標準的問題做相關交叉分析。
2.3 研究工具
陳會昌氣質類型量表;根據大學生對群體性事件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幾個維度和實際情景再現結合的自編問卷。
3 研究結果
3.1 認知對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影響
根據我們的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根本不了解群體性事件的人數占28.85%,只有10%的學生知道什么是大學生群體性事件。
相當少的學生了解什么是大學生群體性事件,而在他們的認知中有哪些群體性事件呢?在問卷中,以幾個比較突出的群體性事件讓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判斷,并給出自由填寫所知道的其他群體性事件,得到的數據是:15.96%的學生認為四川大學發(fā)生交通事故,18.27%的學生認為江西九江學院因不滿學校亂收費,22.31的學生知道河北省某高校畢業(yè)生因畢業(yè)證問題,17.69%的學生認為中超聯賽貝克漢姆亮相引發(fā)同濟大學混亂發(fā)生踩踏事件和22.88%的學生認為廣東省經濟貿易職業(yè)技術學校不滿食堂飯菜價格而示威事件屬于群體性事件。
大學生群體性事件對于他們來說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73%的學生認為這是理性的,24.42%的學生認為這是非理性的,而68.85%的學生持中立的態(tài)度看待群體性事件的問題。
3.2 氣質類型對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影響
用自編問卷和陳會昌的氣質類型量表共發(fā)出5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20份。其中陳會昌的氣質類型量表為我們自編問卷中對氣質類型的鑒定起了有效確保作用。對于哪種類型會比較容易參與群體性事件,研究假設是:情緒興奮性高、易沖動的膽汁質和情緒情感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的多血質類型人應該會更容易參加群體性事件。而實際調查結果如下:(圖1為參與問卷調查對象的氣質類型比例,圖2為參與問卷調查對象參加群體性事件的比例):
測試的結果顯示,平時平靜、善于克制忍讓、情緒興奮性低、穩(wěn)定的粘液質和抑郁質氣質類型的人反而更容易參與群體性事件。這個結果是讓人意外的,平時易沖動意志力差的膽汁質和外向情緒情感容易外泄的多血質反而更少的有參與過群體性事件。這說明平時能控制和隱忍自己的脾氣的人,反而在匿名的條件下會抱著投機心理去宣泄自己的不滿和負面情緒。
3.3 情感態(tài)度對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影響
了解參與和未曾參與的學生對于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是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對本研究探索他們的心理機制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在問及該如何看待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時,參與問卷調查的5.58%的學生表示支持,11.54%的學生表示反對,26.92%的學生保持中立態(tài)度,還有55.95%的學生認為應該區(qū)別對待。那么到底他們認為是什么引起學生去參與群體性事件呢?得到的數據表明:學生認為主要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原因來自兩方面,分別是學校管理和學校對待學生反應問題的態(tài)度及處理方式;社會政治事件、學校后勤服務存在問題和他們心理壓力過大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4 分析與討論
4.1 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誘因
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大致有:一是當代大學生越來越關心的時事政治事件,這種原因引發(fā)學生自發(fā)組織各類集會、游行、示威、請愿等群體性活動,以表述意愿,宣泄情感。二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高校管理制度缺陷,學校對學生的管理缺乏人性化,或因缺少與學生群體的有效溝通而導致長期大面積持續(xù)性對學生切身利益的忽視,導致學生群體激烈和非理智的反應。第一種因素如能得到關注和重視,加以正確引導反而可以用做愛國主義教育,而第二種因素則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完善管理制度。
4.2 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心理機制分析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是出于從眾心理占參與調查人數的84.42%,其中也有48.27%的學生是抱著投機心理去參與。這個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群體性事件都是比較盲目的也是缺乏正確引導的后果。
4.2.1從眾心理
在大學這個小型社會里,自我原則界限已很模糊,學生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很少人保持了獨立性。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如果不是跟隨大眾思想潮流的個體將很難為人處世,在這種的無形壓力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的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行為。
4.2.2投機心理
在匿名條件下,一些學生對學校管理制度的不滿和自己切身利益曾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就會借此發(fā)泄出來。群體性事件中匿名情況下責任最小化,從而導致痛苦最小化。不用承擔事故的責任又能借機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讓不少人選擇熱情高漲的參與群體性事件。
4.2.3責任感
大學校園從來不缺“憤青”,我們所謂的“憤青”是指對社會學校的不公平現狀不滿,心存正義感的青年。在他們眼中,任何管理制度只要涉及他們自己或者相關人的利益時,他們便會站出來,認為身負其責,他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行事沖動而極易走極端。
4.2.4迫于同學壓力
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大學這個小社會也是復雜的。小則迫于交友壓力而追星,現在網絡輿論發(fā)展飛速,大學生的思想觀點也更新發(fā)展的更廣,甚者有些人在觀點立場問題上也因為人際交往關系的原因不得不“隨大流”。
5 預防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對策
5.1 把握好網絡的輿論導向,增強重要事項的報道透明性,避免共同情緒產生
在網絡時代,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愛關注身邊的時事新聞和重大政策,相關管理部門在引導輿論導向時要更加注意向正面積極的方向引導,讓社會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比如現今諸多報道在xx地火車站砍人事件,許多新聞只是報道這一事件過程,卻很少有新聞會繼續(xù)報道事件的后續(xù)處置,新聞輿論該給予觀眾傳遞的一種警示,如受害人的家屬遭受怎樣的打擊,以及犯罪人會受到怎樣的懲罰,然而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報道。當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爆發(fā)時,不禁讓人深思。同樣學校在報道重要決策或事項的同時,增強報道的透明性,讓學生擁有知情權,就能避免不能理解的猜疑在學生群體中傳染,當這類事件增多時,他們會產生一種共同情緒,在激昂的環(huán)境下易沖動行事。
5.2 加強教育和管理,樹立正確的典型,避免不良行動動員
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樹立積極向上正確的典型。大學生正處于一生中遇到最多志同道合同伴的時期,他們在象牙塔里過著群體生活,在一個大的群體下有一個正義積極向上的典型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在環(huán)境的渲染下學生會不由自主的養(yǎng)成熱愛祖國、團結友善、積極向上的好習慣,擁有崇高積極的品質。走過青春期,他們關注的焦點從明星、游戲轉移到了時事政策、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公平公正規(guī)范,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將是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利之才。但如果被思想歪曲的人利用動員,就有可能會造成不良行動。
5.3 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及時回應需求,化解不滿情緒
一所大學里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在生活中,比如食堂飯菜太貴了,宿舍條件差,為什么不能養(yǎng)寵物等等都會引起學生的不滿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合理的回應,這些情緒激漲則可能會造成群體性事件。面對諸多已經發(fā)生了的大學生因在學校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爆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學校管理階層應該著重考慮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在微博上有網友曬出中國農業(yè)大學的“萌萌噠”校長信箱,學生可以跟校長提各種問題,統(tǒng)統(tǒng)得到了校長的用心回復,校長柯炳生說,學生敢于實名來信,提出尖銳問題,他為這樣可愛優(yōu)秀學子感到自豪。農大的校長信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解決實際問題和消除疑慮的途徑,得到了廣大學子的好評,許多抱著不滿情緒去投訴的學生也解決了困惑,學校的管理制度也被更多學生接受。校方在管理方面做的好的地方繼續(xù)延續(xù),在有缺陷的地方給與完善健全,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化解不滿情緒。
參考文獻
[1] 拉采夫·特納.集群行為[A]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C]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2] 張兆端.國外境外關于集群行為和群體性事件之研究. 《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2.
[3] [美]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下冊)[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4] 才立琴.對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分析與解讀. 《中國青年研究》.2012(06).
[5] 張兵.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對策. 《中國冶金教育》.2009(04).
[6] 趙婧.心理學視角下高校群體性暴力事件的成因及預防教育.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06).
[7] 周兢.國外社會心理學視角下我國群體性事件心理原因及對策探析. 《新疆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2.
[8] 魏亞,李繼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及對策[A]. 《教育與職業(yè)》.2008.
作者簡介
黃芬(1994-),女,漢族,湖南株洲人,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2012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