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 要: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返璞歸真于生命本身的教育應該是智慧的,促使和引領生命的自主成長應當是教育的真諦所在,教育的責任應當是營造一個生命自由舒展的環(huán)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民主平等;思維活力;教學情境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師道尊嚴”這一古訓,讓師生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教師居高臨下、片面強調自己權威性”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聰明才智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fā)展和成長,所以要讓課堂成為煥發(fā)生命活力的主陣地。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生命課堂的前提
受幾千年“師道尊嚴”封建思想的影響,拷問式的課堂和獨白式的課堂依然存在,在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往往把教材內容當作權威,比較喜歡把教學內容演化為提問拷問學生,讓他們亦步亦趨地回答,課堂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有的只是應付與無奈。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這種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構建,它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的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師應從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講臺走近學生,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身份轉化成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真正放下架子,與學生零距離接觸。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都能由“動”而達“活”,緩解緊張、釋放潛能;教學語言要出自尊重與真誠;教學評價要營造尊重、鼓勵的氛圍,幫助學生學會合理評價他人與自己。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可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學生才會產(chǎn)生對話意識,才能實現(xiàn)智慧的撞擊、經(jīng)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展現(xiàn)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所以,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構建生命課堂的前提與條件。
二、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構建生命課堂的動力
很多時候教師上課就是在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學設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導,直至達到預定答案為止。實際上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活躍的是少數(shù)好學生。于是,我們見到這樣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見的手”,支配著“活的”教師與學生,讓他們圍著它轉;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這樣的課堂沒有活力和生機。那怎樣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活力,打開他們的思維呢?
思辨性是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的學科特征,也是思想政治課著力培養(yǎng)學生要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設置具有思辨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張揚學生個性,回歸教學本真。如教師在分析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時設置了“觀點爭鳴:不下水,怎么會游泳;不會游泳,怎能下水;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否矛盾”讓學生去辯論,教師在講解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活動且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時,設置了“文化環(huán)境最重要,文化選擇最重要”觀點大碰撞,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對知識的把握更透徹、更清晰,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對教材理論問題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更深層次的認識把握,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設具體可感的教學情境——構建生命課堂的載體
一般來說,有生命力的課堂是以喚醒學生的動機為前提的,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整個精神世界,使學生感受到探究的欲望,它帶給學生的是知識、能力,是心靈的自由飛翔,是喜出望外的收獲。然而合適的教學情境則是課堂教學中使學習主體產(chǎn)生積極情感反應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要充分展現(xiàn)課堂的生命力,教師要以社會熱點、焦點、亮點、學生生活為載體,設計恰當?shù)慕虒W情境,讓學生在一種高昂情緒的推動下思考、感受、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促使學生主動理解學習內容,深入體會從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如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課中,有一位老師以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為背景,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遞進式問題,通過當初我國為什么要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師生探究分析事事有矛盾、事事矛盾不同;通過今天我國為什么要廢除“獨生子女政策”,分析事事有矛盾、事事矛盾不同;通過“獨生子女政策”是功還是過,分析矛盾都有雙方但矛盾雙方不同,以比較的形式對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表現(xiàn),并在探究中讓學生自覺堅持和貫徹方法論要求。通過“有國家認為,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嚴重侵犯人權,你贊成嗎,為什么?”讓學生在開放式的辯論中,體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通過美食與溧陽特色菜的關系,總結概括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這種注重對時代氣息濃厚的社會熱點問題深入剖析,注重問題的創(chuàng)設和引領,有利于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其在探究思辨中感悟和運用哲理,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充分展現(xiàn)了課堂的生命活力。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師生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以促進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同時也使教師的勞動閃現(xiàn)出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人性的魅力。
參考文獻:
譚忠林.讓思想政治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J].當代教育科學,2013(5).
編輯 喬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