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華
很多學生都不喜歡寫作文,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作文教學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存在問題。
首先是教的方面:教師沒有擺正教與學的關(guān)系,教學目的不明確,沒有系統(tǒng)的教學設(shè)想,跟著感覺走。其次是學的方面:學生對生活缺乏觀察,積累的素材少,害怕寫作文。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呢?
一、營造學習氛圍
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要一改過去高高在上的教風,放下架子,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多與學生交談,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走進學生的心靈。
教師要尊重差異,崇尚個性,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有獨立個性的人。課堂上,不要用各種規(guī)則去約束學生,允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消除緊張心理,從而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二、加強模仿訓練
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生在學習語言和各種技能的最初階段,都要以模仿為階梯。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沒有今日的模仿,就沒有明天的創(chuàng)新。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剛開始寫作文,大部分學生寫的內(nèi)容零散,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其年齡限制,缺乏豐富真切的生活體驗,閱讀量的不足和知識不夠豐富,制約了學生的寫作。
對于剛剛起步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善于利用他們的模仿能力為其提供適當?shù)姆段倪M行模仿。如采用將此事物移為彼事物的移物模仿方法,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易于學習,是學生片段練習入門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培養(yǎng)閱讀興趣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積累更多的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
多讀是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教師在平時應(yīng)該引導學生在積累語言、積累材料上下功夫。在早讀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反復(fù)讀、分角色朗讀,并背誦課文中的精辟詞句、精彩段落。
課堂上朗讀的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閱讀擴展到課外,每周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的文章,讓他們將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等摘抄在本子上,熟讀成誦,充實素材庫。
多讀還不夠,還要多寫。教師平時應(yīng)要求學生勤練筆,如寫日記,從身邊的生活中找素材,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自己的見聞,從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找靈感,把它記錄下來。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體驗、思考生活,賦予作文以生活的氣息、生命的靈性,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改變評改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過去那種精心批、細致改的評改方式實在是耗費精力和時間,也引不起學生的重視,無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評改學生作文時,我也改變了方式,采取學生自主評改、相互評改的方式,讓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
當然,老師在讓學生自改前應(yīng)進行具體指導,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首先,對照題目,看自己寫的內(nèi)容是否切題;其次,檢查文章的中心材料是否充實,檢查是否有病句或錯別字,看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詞語、片段;最后,學生互相評改。實踐證明,在互改交流中,同學們無拘無束,敢于闡述各自的見解。這樣的學習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中嘗到了“自改成果”,教師也能從精批細改的主體地位中脫離出來,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
總之,老師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閱讀、模仿,是幫助學生掌握習作技巧、提高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