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文化的多樣性使翻譯存在一定限度,這種文化及語言的差異也使翻譯成為豐富語言的途徑,能夠促進文化發(fā)展。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強調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注重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文化與翻譯
作者簡介:張慶紅(1983-),女,甘肅白銀人,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1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人類有了語言,積累、積淀成文化。文化差異性使翻譯難度增加;文化相似性,增進了語言相近性,降低了翻譯難度。因此,了解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對翻譯活動十分有利。
(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反映著文化?!罢Z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他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fā)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1]一種語言的演化史就是一種文化的發(fā)展史。語言停滯了演化,文化也將變得僵化。需要不斷豐富語言,促進文化發(fā)展。而豐富語言的途徑之一就是接受外來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翻譯無疑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翻譯是民族文化在空間上的一種拓展,在內涵上的一種豐富。[2]
(二)語言被看作種種文化價值和意義的主要載體。[3]思維的實現(xiàn),需要語言。同種文化內的群體,有了語言交流,才能確認彼此間文化相通,得到同種文化認同感,不同文化的人也是在語言交流中,語言符號的轉換中發(fā)現(xiàn)彼此不同,若沒有語言,同文化的人不知彼此為同一文化群體,不同文化的人也無法交流,更不能確認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因此,離開了語言這個載體,文化就無法存在。
(三)語言的自我創(chuàng)造作用保證文化創(chuàng)新。語言的自我創(chuàng)造作用,確保新鮮血液融入文化,確保文化生生不息地存在下去。著名學者季羨林曾寫道,“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4]季羨林將中華文化比喻成一條河,語言保證了文化創(chuàng)新,而這其中,翻譯帶來了新的詞匯,為這條河注入了水。語言具有一定規(guī)律,人們都要遵循這些規(guī)律,但是語言可以被創(chuàng)新,比如詞義的擴大或縮小,借用外來語等。不同時期的流行語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對翻譯的影響
在具體翻譯實踐中,往往會遇到某地特有的事物,由于存在文化差異,這些事物對他地區(qū)、他國人而言肯定是難以理解。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注重文化的差異性。相比較于理性思維,中國人的感性思維似乎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也顯示了文化差異,這些在語言中也有一定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詞匯需要靠解釋讓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這過程中也能夠讓對方了解到中國文化,中國的思維方式。比如,生長在甘肅省碌曲縣的西倉、雙岔、阿拉、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蕨麻豬。蕨麻豬主要養(yǎng)在海拔略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帶的農區(qū)或半農半牧區(qū)。中國西北甘南海拔高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期短,飼料缺乏,豬只終年靠放牧采食為主,經漫長的繁育發(fā)展,逐步形成了這種特殊豬種。這種豬因為長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的生長的蕨麻,也食貝母、冬蟲夏草、秦艽等等當?shù)厥a的野生名貴中草藥而得名,當?shù)夭孛穹Q呼“人參豬”“蕨麻豬”。
當我們對相關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時,才能對它進行翻譯。首先需要讓說英語的人知道的是,它是豬,其次,它是吃野生名貴中藥長大的(地域差異,其他地方的豬是飼料養(yǎng)大的,不存在這種東西),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種豬肉是對人類身體有益的,因為人類可以間接吸收肉中的重要營養(yǎng)成分(文化差異,思維方式的不同,外國人不一定這么看,在他們眼中可能都是肉,都只是提供熱量等)。之所以包含了這么多的信息,主要是因為文化傳統(tǒng)、地域差異、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只能采取解釋的辦法了。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翻譯活動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翻譯活動不再是單純地從一種語言符號到另一種語言符號?!胺g活動是文化Z通過語言z表達信息,這個信息又從文化A按照其目的的需要通過語言a再表達出來。”[5]因此翻譯活動成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換,而不是單純的語言活動?;诖耍g活動也要求譯者要掌握兩種文化,這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體,更好地從出發(fā)語到目的語之間做好轉換。從這一點上講,并非會外語就會做好翻譯。語言是進入文化的工具,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人們會從語言中被動接受文化,接受文化熏陶。翻譯活動受到文化的影響,也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林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7.
[2]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0.
[3]斯圖爾特·霍爾編.徐克,陸興華譯.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
[4]林煌天主編,中國翻譯詞典[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