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影《相約星期二》中分別有三處場景引用了較為完整的詩歌、歌曲和戲劇臺詞的片段,與生活主題尤其是死亡密切相關(guān)。奧登的詩歌說明“生死相依”的信仰來自相愛,它使人看淡死亡,歌曲《一想到你》詮釋了生活的美好與感動,墓地的戲劇臺詞展示了與生活講和,與死亡并行的哲理。
關(guān)鍵詞:死亡;相愛;哲理
作者簡介:李華(1971.2-),女,山東人,北京物資學(xué)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影視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3
根據(jù)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相約星期二》將莫里教授的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他對生活所保持的達觀超脫的態(tài)度和對死亡所進行的富有哲理的分析令人動容,再加上演員的表演和場景的設(shè)計以及背景音樂的襯托,不僅加深了電影的視聽效果,而且增強了視覺感染力,人物、情境、音樂合成一體,帶給觀眾更多的心靈震撼。電影中主要有三處場景引用了較為完整的詩歌和歌曲片段,與生活主題尤其是死亡密切相關(guān)。死亡使世人飽受生死離別之苦,死亡帶給人們的常常是悲傷、恐懼、甚至絕望。在無數(shù)影視作品中死亡已經(jīng)被闡釋為一個無所不在的精靈,它自始至終誘惑著人們,考驗著人們。在這部電影關(guān)于生活和死亡的主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莫里教授對生活的熱愛,對感情的留戀,同時也能感受到他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對死亡的關(guān)注就是對生命的關(guān)懷,與生活講和的前提是必須接受死亡這一自然結(jié)果,而不是恐懼和躲避。
在他的學(xué)生米奇第二次探望莫里教授時,看到有很多親戚朋友圍在莫里周圍,幾個青年人正唱著一首歡快的曲子,原來這是莫里的“活人葬禮”,他要親自體會人們會如何為他致悼詞的場景。最后是莫里教授為自己致辭,他背誦了英國詩人奧登的詩《1939年9月1日》中最精彩的一段:
All I have is a voice我所擁有的只是聲音
To undo the folded lie,用來拆開折疊的謊言,
The romantic lie in the brain耽于肉欲的普通人
Of the sensual man-in-the-street頭腦中浪漫的謊言
And the lie of Authority以及權(quán)力的謊言
Whose buildings grope the sky:權(quán)力的建筑高聳入云;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State 沒有任何事物如同這個國家
And no one exists alone;沒有任何人單獨存在;
Hunger allows no choice饑餓讓公民或警察
To the citizen or the police;別無選擇
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我們必須相愛或者死去。
作為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奧登, “愛”一直是他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主題,而且往往與詩人對生與死的思考、對自我的認識、對信仰的漫長復(fù)歸聯(lián)系在一起。在書寫“愛”時,詩人有時充滿了至深柔情,有時則帶著一絲冷峭的反諷,有時則透出更深的覺悟。在這點上,《1939年9月1日》是一個耐人尋思的例證。1939年初奧登從英國移居美國,同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就在這一天,詩人坐在紐約第五十二街一家小酒吧里寫下了這首名詩,加之他前期加入共和軍參加過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戰(zhàn)爭,這些經(jīng)歷使他發(fā)現(xiàn)了政治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思想發(fā)生了巨變,也許奧登認為在艱難時刻只有愛是可以信仰的,要么在相愛中勇敢地活下去,否則只能死去。
詩中的這句“我們必須相愛或者死去”(“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被莫里教授飽含深情連續(xù)背頌了兩遍,眼淚幾欲涌出。盡管他以樂觀幽默的方式提前感受葬禮,但他深知疾病已經(jīng)使他不能再像從前那樣跳舞和授課,好在他還有聲音可以表達對家人、朋友的愛,對于注重人際交流的莫里來說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他也隨時做好病情惡化到不能說話的準備。每個愛與被愛的人都會依戀這種美好情感,人活一日,便要勇敢去愛,讓歡愛充滿一生是人生最大的滿足和幸福。但同時還要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苦難,甚至恐懼和死亡,積極接受和應(yīng)對死亡便是與生活講和,接受死亡便是接受生活,因為死亡永遠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所有的勇氣來自彼此相愛,珍藏心間的情感,身體消亡了,但是愛的精神和記憶依然存在,存在于感受過你所愛的人心中。此詩此景恰恰說明了“生死相依”的信仰來自相愛,愛可以使人看淡死亡,平靜面對死亡。
電影中多次出現(xiàn)了歌曲,無論歡快的歌聲還是悲愴的古典美聲都彰顯了莫里教授面對死亡的樂觀心態(tài),雖然在某個早晨會為自己日漸失靈的肌肉禁不住留下悲傷的眼淚,也會對家人和朋友的愛依依不舍,但是和藹可親的莫里教授時刻關(guān)心著別人的生活,他知道米奇對愛情和婚姻有困惑,不知如何把握與詹寧延續(xù)七年的感情。莫里教授點撥米奇說“讓愛進駐心里,就會使自己變得溫柔”。詹寧主動和米奇去看望莫里,首次見面就很投緣,甚至要求米奇給他倆單獨相處的時間,莫里認真傾聽詹寧,并要求詹寧給他唱首歌,就是這首動聽的歌曲《一想到你》: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and I forget to do一想到你我便心緒全無
The little ordinary things that everyone ought to do 塵世的一切全拋在腦后
I'm living in a kind of daydream好似夢幻
I'm happy as a king快樂如王
And foolish though it may seem也許我很傻
To me that's everything但那是我的一切
The mere idea of you, the longing here for you ? ?輕輕想起你,你永遠不知
You'll never know how slow the moments go till I'm near to you ? 思念時刻如此難捱直到我靠近你
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 ? ?每一朵鮮花映著你的臉
Your eyes in stars每一顆星星閃爍著你的眼神
It's just the thought of you這是對你的思念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y love 一想到你,親愛的……
這是美國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爵士歌曲,由雷·諾布爾作詞,歌詞簡單卻很打動人心。尤其是那句“每一朵鮮花映著你的臉,每一顆星星閃爍著你的眼神,這是對你的思念”在詹寧甜美聲音的演唱下令莫里感動落淚。戀人之間的愛情浪漫美麗,世間的美好全部都融化在了這溫馨的歌曲時刻。詹寧甜美動聽的聲音是對這首歌曲乃至她與米奇的愛情做得最好的詮釋。要投入一份愛中并堅信愛一定是勝者。一個將死之人善解人意的溫暖話語讓詹寧喜歡上了這個和藹可親的老人。詹寧終于決定接受米奇的求婚,甜蜜的生活開始了。這一切都因為有了莫里的祝福和關(guān)心。這首歌曲也是獻給莫里的最好精神禮物,讓他能享受生活中的感動時刻,帶著這些美好的記憶勇敢迎接死亡的到來。
電影畫外音告訴觀眾莫里教授是在某個周六在家人的圍繞中去世了。畫面來到墓地,牧師念完了悼詞,畫外音誦讀了一首詩歌,它是莫里教授的最愛,還是一首關(guān)于死亡的詩歌,其實是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臺詞:
Give me my Romeo; and, when he shall die, 把我的羅密歐給我!等他死了以后
Take ?him and cut him out in little stars, ? 你再把他帶去,分散成無數(shù)的星星
And he will make the face of heaven so fine 把天空裝飾得如此美麗
That all the world will be in love with night ?使全世界都愛戀著黑夜
And pay no worship to the garish sun. ? ? ?不再崇拜炫目的太陽
這幕臺詞很好的表現(xiàn)了親人和朋友對莫里去世的悲悼之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莫里亡靈的美好祝愿,他是那樣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長者,一個可愛而又可敬的導(dǎo)師,愿他的生活智慧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永遠照耀著黑夜,給世間的人們更多的啟發(fā)和幫助。病魔奪去的是莫里的軀體,卻留下了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正游走在他給自己設(shè)想的“完美一天”里,和朋友、家人做喜歡的事情—談心,跳舞,游泳,還給自己選好一處幽靜地方,有樹有湖,適合思考。死亡并不可怕,因為莫里體驗了世間的一切情感,一切困頓和悔恨,他原諒了一切人和一切事,必須把這些放在一邊,必須用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和死亡,與生活講和,與死亡并行。他的精神永遠與親人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便得到了永生。
著名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談?wù)摰剿劳?。他認為死亡帶來的啟迪是把握時間、思索生命的本真意義:利用有限的人生做有意義的事,發(fā)揮出無限的人生價值。生命是有盡頭的,因為死亡是我們共同的歸宿,沒人能擺脫。只有記住自己隨時都會死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有限性,培養(yǎng)一種把今天當(dāng)作生命最后一天的態(tài)度來好好生活,定下目標,努力執(zhí)行,才能在回歸自然—走向死亡前不后悔。人類只有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與終結(jié)性,才能直面死亡向他展開的全部艱澀與困頓?!八劳龃偈谷顺了?,為他的一切思考提供一個原生點,這就有了哲學(xué)。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邊界,臻求趨向無限的價值,這就有了倫理學(xué)。死亡當(dāng)人揭開它的奧秘和洞燭了它的幽微,人類波瀾壯闊的歷史和對理想的追求使猶如添上了一種崇高的美,這就有了死亡的審美意義。”(陸揚,2006:2)死亡價值觀不失為一種彰顯自我、追求自由和生命真諦的在世之為。電影《相約星期二》中的場景就彰顯了這樣一種主題:與生活講和,與死亡并行的哲學(xué)。對生活熱愛到極致并體驗到極致就會獲得無盡的勇氣,坦然接受生活的終點是死亡的現(xiàn)實,用超然的態(tài)度在世間發(fā)光發(fā)熱,傳遞愛與美,經(jīng)常反思生活所得所失,就會使死亡超越個體而達到“小死而大生”甚至“大死而大生”的理想境界,從而讓自己的精神家園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陳海容.解讀西方文學(xué)中永恒的死亡主題之奧秘[J].黃山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104-105.
[2]陳錦端.生之本真 死亡啟智—從海德格爾“向死而在”的真諦看麥卡錫《路》的死亡主題[J].東京文學(xué),2011,(10):43-44.
[3]陸揚.死亡美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2006.
[4]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lián)書,1987.
[5]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M].吳波,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6]單治國.死亡哲學(xué)[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7]謝亞平,李強.死亡之思的永恒困頓—關(guān)于海德格爾哲學(xué)思想的思考[J]. 湛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5):96-101.
[8]王家新 “譯詩藝術(shù)的成年”:王佐良對奧登的翻譯. http://site.douban.com/106826/widget/articles/303644/article/10879918.
[9]王家新冬日讀詩. 2012-05-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9ed7a01014w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