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主題導語】
傳統(tǒng)習俗,是一個民族在其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喜好、習尚和禁忌,它表現(xiàn)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jié)慶、娛樂、禮節(jié)和生產等諸方面。自然環(huán)境、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響民族風俗習慣形成的因素。傳統(tǒng)習俗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穩(wěn)定性。傳統(tǒng)習俗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下的產物,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傳統(tǒng)習俗就會長期存在。傳統(tǒng)習俗一旦形成,就蘊藏著該民族群眾的共同心理感情。傳統(tǒng)習俗的變遷,往往落后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
二是民族性。傳統(tǒng)習俗反映著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心理素質和感情境界,是民族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三是敏感性。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往往會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態(tài)度看作是對本民族的態(tài)度。因而風俗習慣具有非常敏感的特點。
四是群眾性。民族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滲透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民族的每個成員,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五是地域性。中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居住地區(qū)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有很大差異。這種情況使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不同地區(qū)之間在風俗習慣上也不盡相同。
因此,將傳統(tǒng)習俗引入作文,再加上自我的獨特感受,自我的語言特色和邏輯思維,就能夠寫出一篇比較好的,有鮮明特色的作文。
【選文一】
越 冬
于心亮
西風一起,莊稼就東一塊西一塊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頭拎張鐮,漫不經心地就把秋天收割進場院中去了。地耕過,耙過,種上冬小麥。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一群群愛占便宜的麻雀鬧哄哄地飛來,爭搶著撿東西吃。麻雀飛走的時候,冬天也就到了。
男人把農具擦亮,掛好,放穩(wěn)妥。屋里卷個簡單的被筒出來,肩一扛,說:看好家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糧食,撇下大垛大垛的莊稼秸子,還撇下個孤孤單單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柄了門,大踏步地走向遠方。
女人漠不關心地翻曬糧食,等男人走遠了,才慌慌亂亂地跳起來。倚著門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個小點,咬呀咬呀,咬沒了……
陽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換身衣服,屋里對貓說:看好家??!屋外對狗說:把家看好?。∪缓笈俗叱鰜?,有條不紊地做許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豬飼料,賣掉……玉米秸、高粱桿鍘成騾馬飼料,賣掉……稻草、小麥秸子編成草簾子,賣掉……
老天,全都是些變錢的好東西。夜晚里,關嚴房門,堵好窗戶,亮個暗淡的燈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來,往外掏,掏出錢,釀著唾沫點一點,然后手捂著胸口小心喘氣說:媽呀,這么多!
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壺水,揣個饃,推上木車,遠遠去山上荒坡割草。密密實實的草,割成個個草捆,懶漢樣橫七豎八地躺滿坡。女人累了,喝口涼水,啃個冷饃,看天上孤雁鳴向遠方,看過冬刺猬馱滿紅果跑回洞中,女人悵然嘆口氣,默下頭,繼續(xù)割草……
莊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實實垛滿了。風起下雪的夜里,它們就變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燒。女人酸著身子橫在炕上,好盼能有個人來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說個疼心話兒??墒菦]有。女人就憤憤地罵:這個冤家!睡不著了,怎么躺也睡不著,那就干脆起來,把東屋糧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糧食搬到東屋,來回倒騰。不知覺間,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戶舔亮了。
亮天了,雞鵝全叫。端個食盆子堵上它們的嘴,又給貓狗拉拉架,日頭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胡亂抓把東西給自己填填肚子,撿點手工活兒拿著,鎖上門,去村里說話能說到一塊兒的人家去串門子。巧了,雙雙在路上碰頭了。去你家?去我家?得,還是來我家吧!歡天喜地地回來,捧把花生攤鍋里慢慢地烘著,人就坐上炕頭,大聲喜氣地先說一會兒高聲話,然后聲音就漸漸矮下去,矮成只見嘴皮子動彈的聲音。過一會兒,說累了,就從鍋里捧出花生,奢著嘴眼,美美地吃。又一邊干著活計一邊繼續(xù)說著悄悄話,說啊說啊,就慢慢地牽到自家男人了,口氣里就開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開口罵起來。罵半天,不知誰又嘆口氣說,一個大老爺們家窩在家里,沒出息!他們愿闖,闖去唄!于是,屋子里又呼隆騰起一片激賞來,在屋的溫暖里樸素地飛翔,飛呀飛呀,飛累了,便都不說話,偷偷喜著面孔,愣著眼神,沉沉實實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會兒……
日頭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過。趕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具笤帚之類小物件挑到人叢中間去賣,高聲細氣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著敞亮幾分。賣掉東西,換來幾張票子,緊攥在手心里掂量著買點啥,左瞅右瞧,卻瞧見一個籠子里鎖只黃鼠狼,看看眉眼可憐,遂掏出錢,沒猶豫買下了,暖暖捂在懷里,心里怦怦地跑回家,割點臘肉去喂,卻不吃,恨恨嘆口氣,抱到門口手一送:去吧。黃鼠狼擺擺尾,倏悠一聲,鉆進草垛里去了。
隔年春,男人回來,屋外抱草,瞧見一群黃鼠狼銜尾從面前悠悠跑過,驚慌跳起來,要去打。女人說:雞鵝不少,打它做啥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黃鼠狼跑出來溜著墻根曬暖。貓狗看見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選自《微型小說新世界》)
[解 讀]文章以時間為線索,以幾個傳統(tǒng)習俗為切入點,抒寫了農民的生活狀況。
首先,本文明白如話,內容不同凡響。作者運用熟悉的文字表達出一種豐富的情感,言之有物,文字功力已然出神入化,頗有沈從文、汪曾祺、阿城等作家的風格與神韻,讀后讓人嘆為觀止。馥郁散文之真美,擺脫了無病呻吟、徒具形式的風花雪月。
其次,文章在遣詞造句方面獨具特色。文章處處寫景,處處融情,在尺寸之間體現(xiàn)主人公的情感與風貌。一些動詞的選用,極具亮點,就像一卷靚麗的風俗畫,極具美感。
再次,文章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與社會環(huán)境描寫熔為一爐,在矛盾中又有和諧的統(tǒng)一。文章多用短句,極似口語,卻恰到好處,每一處描寫就像一幅流動的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選文二】
豆 腐
阿 城
孫福九十多歲去世,去世時略有不滿,不過這不滿在孫福的曾孫輩看來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將黃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漿。你如果說,老孫,這黃豆和大豆不是一種豆子嗎?孫福就先生一下氣,然后不生氣,嘟嚷著說:懂個什么。
豆子磨成漿后,盛在鍋里摻水煮,之后用布過濾,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著點鹵,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發(fā)黃,而且發(fā)酸變臭,剛濾好時,則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兒。豆渣沒有人吃,偶有人嘗,說,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過頭了,細豆渣漏過布縫兒,混在豆?jié){里,這樣子做出的豆腐里纖維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該成漿的沒成漿,留在豆渣里,點漿成豆腐,豆腐當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開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溝兒磨淺了,或有殘。磨溝兒磨淺了,就要剔溝兒。殘了不好辦,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層,再剔出溝兒來。做豆腐最難的是點鹵。
人常說,畫龍難點睛。孫福說,那有什么難?畫壞了,重畫就是了,豆腐點壞了,重來不了,糟蹋一鍋。
點鹵前,豆?jié){可以喝,做豆腐的師傅常常喝豆?jié){,卻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jié){養(yǎng)人。漿點好鹵,凝起來,顫顫的,就是豆腐腦兒。凝起來的豆腐腦兒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壓,水慢慢被擠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壓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兒。
打開布豆腐還是熱的,用刀劃成一塊一塊。當天賣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在最后關頭賭博一樣地參戰(zhàn)。孫福當民工,到歐洲打仗去,挖戰(zhàn)壕。不久,被德國兵俘虜了,還是挖戰(zhàn)壕。
一天,中國戰(zhàn)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會做豆腐的站出來。孫福頭皮一陣發(fā)麻,以為豆腐是罪過,是死罪,但還是站出去了。又命令會木匠的站出來,結果是除了會這兩樣的都趕回去接著挖戰(zhàn)壕。
孫福指揮著幾個德國人做豆腐,給一個在青島住過的軍官吃。沒有幾天,德奧戰(zhàn)敗,孫福又被法國人俘虜了,也沒怎么樣,接著給在廣州住過的一個軍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國人不滿意。孫福想起南方用石膏點豆腐,就換石膏做鹵,法國人說這才是中國豆腐呀。
孫福的曾孫后來怨祖爺爺,為甚么不在外國留下來,要不然現(xiàn)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國人了?孫福說,幸虧我回來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還不是個雜種?孫福想說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
孫福當年回來的時候,正是五四運動,孫福不懂,還是做豆腐。后來中學里的共青團聽說孫福是經過五四的老人,于是來請孫爺爺講五四革命傳統(tǒng),孫福講來講去,講的是在法國做豆腐。
孫福長壽,活到改革開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搖頭點頭,說機器做的豆腐不行,孫媳婦說機器還是由日本引進的哪!孫福用沒牙的嘴說,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沒有人聽懂老頭子在說什么,家里人是很久聽不懂老頭子有時候在說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聽懂孫福說的話是,給我弄口豆腐渣。
(選自《阿城精選集》,有刪節(jié))
[解 讀]阿城的短篇小說很見功力,文字干凈樸素,能用簡單的言辭把一個故事交代清楚,善于將注意力集中于現(xiàn)實的一個細節(jié),一個片斷中。他的短篇初讀以為是編故事,細想其實是在反映時代,境界高。王蒙曾評價阿城:“美不勝收——口語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過‘土”。
小說《豆腐》開篇語言簡潔,卻讓人深思。首先,交代故事人物,設置懸念;首尾照應,結構完整;運用倒敘的方法,點出兩代人觀念的沖突,為下文故事的展開作鋪墊。全文語言簡明,惜字如金,卻有頰上三毫之感。但作者也不吝惜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結尾“給我弄口豆腐渣”,小中見大,“豆腐渣”是傳統(tǒng)手工業(yè)的產物,折射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傳統(tǒng)生活的巨大沖擊;孫福想吃“豆腐渣”,表現(xiàn)出老一輩人對傳統(tǒng)生活的執(zhí)著堅守;“曾孫輩”對待“豆腐渣”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被后人漠視、淡忘的現(xiàn)實,也諷刺了后代們崇洋媚外的生活態(tài)度。
【選文三】
今年桂花不飄香
劉若英
從有記憶以來,家里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桂花樹,每年秋天一到,整個院子就會飄起陣陣淡香味。
最記得小時候的一個畫面就是公公老愛站在樹下拎著一杯水在那兒漱口,然后口里念念有詞地不知道說些什么,我老以為那棵樹會跟他聊天。
我是跟著祖父母長大的。毋庸置疑,我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由于公公是一位將軍,他的副官便封我為“將軍的將軍”。由此可知我那一生在戰(zhàn)場出生入死的公公,是如何地拿我無可奈何。有一年,一位李先生來拜會,我看到桌上一個牛皮紙袋,我二話不說就拆開來,還沒來得及看清楚內容為何,就聽到一聲雷聲響起,公公大發(fā)雷霆地斥責我的行為。
我倍感委屈地哭了起來,不過就是一個破紙袋嘛,他說得我好像犯下滔天大罪!我不只哭,還從樓下哭到樓上給我婆婆聽,再從樓上哭到樓下的房間,把房門反鎖起來。公公罵得越大聲,我就哭得越歇斯底里。
當時大概整條巷子都被我們祖孫的二重奏給淹沒了。之后慢慢地聲音小了,我把耳朵挨著門板朝外聽,屏息間聽到公公走近我的房門,故作輕松地說:“袋子里頭不就一張照片嘛,有什么好看的?那么丑!要就給嘛!何必把我的袋子給拆壞了呢?”說畢,我就瞧見一張八開大的臉從門縫底下給塞了進來。
公公16歲就進了軍校,而后在戰(zhàn)場上與日本軍兵刃相見,幾度死里逃生,可以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老來過著半退休的生活,也仍是一概與俗世無爭的氣魄。
如果你問他最喜歡的歌是什么?他可能會回答你他惟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曲《綠島小夜曲》。如果問他會唱什么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黃埔軍校校歌》。而這種耿介幾近可愛的個性,也會表現(xiàn)在一些不那么恰當?shù)膱龊稀V灰侨魏位閱氏矐c找他致詞,他一定可以跟民族大義扯上關系。我常常覺得,那一對對的新人一定搞不懂他們兩個人結婚跟國家的前途有什么關系?
我從來沒有想過公公也會有老的一天,曾幾何時他不太大聲說話了,連路都開始懶得走,坐在那一張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慢慢地連飯也不肯自己吃了??粗绱藲馊粲谓z,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跑到他跟前逗他,要他猜我是劉若玉還是劉若英,然后逼他說他最愛的就是我……早些年我在外頭受了委屈,就靠在他胸前,撒嬌地跟他告狀說有人欺負我,然后要他拿槍替我斃了他們!他會含含糊糊地回答說:“好!好!好!”可是后來,他的眼睛只看著遠方,嘴里念的常只是一些大陸老家的人、事、物;再后來干脆完全不說話。
身體虛弱的公公進進出出醫(yī)院好幾回,直到那一天我正在參加舞臺劇記者會的當兒,接到消息說醫(yī)生送他進了加護病房。當我再見到他時,他的全身已經插滿了管子。第一次,我聽到醫(yī)生不是對我說:“過幾天就可以出院了?!钡谝淮?,我聽到醫(yī)生對我說:“如果可能的話,家屬請不要離開醫(yī)院,怕通知不及”。第一次,我聽到祖母用一種幾近哽咽的語氣求醫(yī)生,希望至少能撐到兒孫到齊;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我感覺到公公會永遠地離開我。
漫漫的長夜里或者跟祖母一起禱告,或是回憶公公的點點滴滴。我不懂祖母哪來這么大的力量可以承受這已與她生活了半個世紀的男人即將要離去的事實。祖母要我給他唱歌,我依偎在他耳朵旁唱《綠島小夜曲》,卻怎么也唱不準音。他倒也像是喜歡地點了點頭。我撲在他的身上哭了起來,第一次,他沒有話語安慰我……
就在那幾天中,家里人告訴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樹,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輩子天的桂花樹枯死了。
過了幾天,在替公公整理東西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用過的牛皮紙袋,上頭寫著:“劉若英小朋友收”。旁邊還用毛筆附加寫上“代若英孫女保存之郵票一九七一年”。我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收集過郵票,打開來看,全是一些完完整整一套一套的舊郵票,還有幾張我在讀幼稚園時老師發(fā)的只有手掌般大的、上頭印著“獎”的紙片。所以將軍公公畢竟不是時時刻刻只有民族大義,孫女也是很寶貝的。望著這幾個簡單的毛筆字,我仿佛不經意間窺見了他堅毅的軀殼里那柔情的心靈。而牛皮紙袋,每一個珍惜使用的紙袋,原來可用來包裝他無微不至的心意。
我?guī)е@份再珍貴不過的牛皮紙袋走出門,看見那棵確已枯掉的桂花樹,竟聞到撲鼻的桂花香。只是,今年滿溢的香氣不再出自院子的桂花樹,而是從更深更遠的地方飄過來,穿過千山萬水,從我公公所在的地方飄過來。
(選自劉若英詩文集《一個人的KTV》)
[解 讀]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憶性散文,篇名為《今年桂花不飄香》,主人公是祖父,有報刊雜志轉載時,干脆改為《憶祖父》。筆者以為《今年桂花不飄香》更好。
“八月桂花香”,以“桂花”開篇,將“桂花”與“祖父”緊密聯(lián)系,當“祖父”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桂花”也枯死了(“就在那幾天中,家里人告訴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樹,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輩子天的桂花樹枯死了”),使情感得到了升華。
“桂花”的芳香,與“祖父”公而忘私、與世無爭、對家人的慈愛等可貴品質,合二為一。“桂花”可看作是對“祖父”的思念。
文章“桂花”出現(xiàn)的筆墨雖然不多,但全文不同地方四次出現(xiàn)“桂花”,“桂花”可以看作是文章的行文線索?!拔摇睂ψ娓傅那楦幸灿凶兓翰焕斫?、委屈——關照——理解、感動。尤其在文章結尾,更是將“祖父”的品質與“桂花”緊密聯(lián)系起來,升華了文章的主旨。感人至深,令人不覺潸然淚下。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弘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