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霞
?
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患兒坐位功能異常的臨床研究
趙玉霞
【摘要】目的 探討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患兒坐位功能異常的臨床療效。方法 128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單純運動療法,觀察組患兒采用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坐位功能區(qū)評定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坐位功能狀況。并調(diào)查臨床治療效果。結(jié)果 治療前、后,兩組坐位功能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得分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顯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總體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患兒,臨床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患兒的坐位功能得分。
【關(guān)鍵詞】電針;運動療法;腦癱;坐位功能
作者單位:453000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
小兒腦癱全稱為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由于出生時某些不利因素,例如難產(chǎn)、窒息等導致的缺氧損害、異常分娩方式及早產(chǎn)等原因所引起的腦-脊髓源性疾病,以臨床“痙攣性強直”體征為主,嚴重危害嬰兒健康[1-2]。2004年我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shù)會議對小兒腦癱進行了規(guī)范定義。腦癱的主要病因是早產(chǎn)、圍產(chǎn)期窒息、產(chǎn)傷及核黃疽所導致的新生兒腦組織缺血、缺氧。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小腦或大腦受損傷所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等。目前,腦癱尚無根治的辦法,各種康復治療方法,只能降低CP患兒的殘疾程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精神痛苦與心理負擔。CP是導致小兒殘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腦癱患兒的坐位功能異常[3-4]主要包括坐位能力落后、無法獨坐、錯誤坐姿且不穩(wěn)、無法持久等。腦癱患兒良好的坐位功能對其爬行站立行走、學習能力等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坐位功能恢復是CP患兒康復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CP的治療迄今尚無較好的方法,其坐位功能恢復亦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近年來,筆者對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腦癱患兒坐位功能異常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6月于本院神經(jīng)康復科住院治療的3歲以內(nèi)CP患兒。按照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2004年制訂的通用診斷及分型標準確定CP診斷及分型。其中坐位功能異常包括包括坐位能力落后、無法獨坐、錯誤坐姿且不穩(wěn)、無法持久等。納入標準:(1) 符合上述診斷及分類標準;(2) 坐位功能異常;(3) 年齡3個月~3歲,符合CP診斷標準,已接受至少4個月以上治療;(4) 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tǒng)評定為Ⅳ級或Ⅴ級;(5)治療期間能遵從醫(yī)囑,并堅持連續(xù)接受相應治療措施者;(6) 凝血功能正常;(7) 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 有精神疾病史及嚴重癲癇病史者;(2) 有其他嚴重的心、腎、肝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者;(3) 能夠通過現(xiàn)代醫(yī)療手段促使CP患兒功能恢復明顯者;(4) 無法配合研究方案完成本研究者;(5)臨床資料缺失者;(6) 施針區(qū)域有潰爛以及有皮膚病者;(7)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導致的坐位功能異常者;(8) 凝血功能異常者。最終納入12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觀察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平均月齡(12.2±1.4)個月;對照組男35例,女29例,平均月齡(13.1±2.2)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運動療法。觀察組:給予電針結(jié)合運動療法。電針治療主穴取百會、“穎三針”、四神聰、肝俞、大椎、腎俞。采用頭針進針。頭皮與針體成30°夾角。迅速刺入頭皮下。持針與頭皮平行。持續(xù)推行1.5 cm。若有必要,可捻轉(zhuǎn)進針。體針在不同穴位部位進針。根據(jù)個體差異,進針角度及深度各有不同。但是進針速度需迅速。使穴位“得氣”。連接電針治療儀。近端接正極,遠端接負極。通電。依照神經(jīng)走向持續(xù)40 min。注意通電強度要能使患兒耐受。每天1次,7 d為1療程。間隔7 d進入下一療程。共治療14個療程。運動療法需要配合Bobath療法進行誘導訓練。對于脊柱側(cè)彎患兒,采用上田法。翻身爬俯訓練則使用Vojta法。每天1次,7 d計為單個療程。間隔7 d進入另一療程。共計治療14個療程。
1.3效果評定
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中坐位功能區(qū)評價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坐位功能改善情況。包括仰臥位轉(zhuǎn)換坐位3項、左右橫坐保持2項、墊子上各種姿勢保持11項、落座凳子及保持4項。每項根據(jù)患兒表現(xiàn)進行打分。0分:完全喪失運動能力。1分:可以完成小部分(10%)的運動。2分:可以完成大部分的運動(20%~90%)。3分:完全具備運動能力。坐位功能區(qū)得分=坐位功能區(qū)得分之和/最大評分數(shù)×100%。療效率(%)=(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顯效:療效率>50%。有效:療效率20% ~50%。無效:療效率<20%??傮w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觀察組與對照組CP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率為40.63%,對照組顯效率為39.06%,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體有效率為92.19%,對照組總體有效率為81.2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CP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n(%)]
2.2觀察組與對照組CP患兒治療前后坐位功能得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CP患兒坐位功能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坐位功能得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坐位功能得分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CP患兒治療前后坐位功能得分比較( 分,±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CP患兒治療前后坐位功能得分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15.21±2.26 14.87±3.52 22.07±2.34a29.32±4.21a,b
人的大腦在0~3歲發(fā)育最快。尤其是嬰兒出生6個月以內(nèi)大腦的發(fā)育速度十分可觀。在此期間出現(xiàn)腦損傷屬于初期階段。嬰兒運動和異常姿勢還沒有完全固定[5]。在發(fā)育期的腦組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也正在進行,這個時間點的兩者可塑性好。機體自身代謝能力處于較好水平。若患兒及時接受康復干預,將會得到滿意的康復治療效果[6]。對于痙攣型CP患兒,其坐位功能差,與他們的腰椎不穩(wěn)定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腦癱患兒能夠獨走的一項重要預測指標即為18~24個月有坐位功能[7]。無論哪種類型的患兒,坐-走間隔時間越短越好。因此,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需要關(guān)注其坐位功能恢復。
基于現(xiàn)代神經(jīng)生物學理論,腦具有可塑性。電針治療正是在促進腦的可塑性這個意義上發(fā)展起來,它對運動技能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8]。腦癱患兒的坐位功能與其雙上肢的控制力及頭部軀干有關(guān)[9]。腦癱患兒的預后,尤其是將來能否獲得步行能力。是廣大患兒家長最為關(guān)注的問題。同時也是患兒能夠獲得生活自理康復目標的基礎(chǔ)[10-11]。本研究以3~36個月的CP患兒為研究對象,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的啟發(fā)下。對電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對CP患兒坐位功能異常的康復療效進行探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19%、81.2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坐位功能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坐位功能得分均增加(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坐位功能得分進步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jié)果表明電針結(jié)合運動療法在改善腦癱患兒坐位功能異常方面的效果好于CP患兒康復治療中的單純運動療法。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得出結(jié)論:單純運動療法聯(lián)合電針康復治療,腦癱患兒的背部拉伸能力得到提升?;诖?,CP患兒的坐位功能得到改善。單純運動療法聯(lián)合電針康復治療效果良好,在實踐中容易掌握,操作簡便,費用合理。在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方法上是一種新的突破。但是,其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文萍,余波,陳文華,等.肌內(nèi)效貼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10):938-940.
[2]湯加利,史惟,郭金穎,等.學齡期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6):552-556.
[3]張紅運,杜菲.針刺結(jié)合坐位訓練治療腦癱患兒坐位功能異常的臨床研究[J].針刺研究,2013,38(5):403-406.
[4]曾璐.軀干控制訓練對腦癱患兒綜合能力及活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5, 25(16):100-103.
[5]丁穎,李燕芳,鄒雨晨.發(fā)展性障礙兒童的腦發(fā)育特點及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8):1398-1408.
[6]許平,潘發(fā)明.早期干預對腦損傷早產(chǎn)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14,35(1):38-41.
[7]余虹,許光旭.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4):261-262.
[8]張紅運,孫群英,楊昆鵬,等.針刺治療早期腦癱兒坐姿異常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5,35(2):152-156.
[9]樵成,宋虎杰,閆江濤,等.電針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腎兩虧型腦癱雙下肢無力43例[J].陜西中醫(yī),2015,36(8):1065-1066.
[10]蔡榮蘭.點穴結(jié)合運動療法對早期腦癱患兒神經(jīng)發(fā)育及預后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8):677-679.
[11]馮鵬飛,尚清.手法頭皮針結(jié)合神經(jīng)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0):135-136.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Electr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itting Function Abnormal
ZHAO Yuxia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45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itting function abnormal.Methods 128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4 cases in each group.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simple exercise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us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GMFM)sitting function area to evalu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sitting function and counted he tot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sitting functio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b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linical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exercise therapy combined with electro acu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cores of children sitting function.
【Key words】Electro acupuncture,Exercise therapy,Cerebral palsy,Sitting function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4.110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16(2016)04-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