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摘 要 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為例,從實踐出發(fā),聯系實際,將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關鍵詞 地理;自救與互救;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5-0105-02
“地震的自救與互救”節(jié)選自人教版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的第三章第三節(jié)。本次說課為課前說課,將本次說課分為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六部分進行。
1 教材分析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頻繁。從整個教材內容編排看,第一章是從宏觀層面介紹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第二章是從國情層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災害;第三章是從應對層面介紹如何防災和減災?!皩W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賦予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綜觀教材,對學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知識無疑就是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互救能力了。因此,這將成為本節(jié)內容的講授重點所在?;诮鼛啄陙戆l(fā)生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還有日本大地震帶來的巨大影響,可以說,地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將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為例,從實踐出發(fā),聯系實際,將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文科班學生,通過一年多的高中地理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能力。另外,之前所學“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對本課內容也有所涉及,為本節(jié)課的講解奠定一定基礎。世界上自然災害每天都在發(fā)生,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災害的可能,頻發(fā)的各類災難,極大地刺傷了人類脆弱的心靈,面對可能發(fā)生的自然災害究竟該如何應對,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中心內容。在各種各樣自然災害中,地震又是最不可預知、最具破壞性、最突然和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新疆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接部位,是地震多發(fā)地區(qū),震中也許就在身邊。只有在了解地震的特點和發(fā)生規(guī)律的基礎上,掌握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才能做到居安思危,臨“震”不亂。基于教材及學情分析,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識作為本次說課的教學題材進行設計。
本課的知識主線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災前準備——識別地震前兆和防震準備(以家庭或者個人為單位),準備是各類災害自救與互救的物質基礎;第二部分,災中應急——避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第三部分,災后救助——震后自救與互救(具體方法和實施非常重要)。因此,通過“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現場演練——總結升華”的內容安排,采用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體驗感悟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激發(fā)學生興趣,避免課堂教學枯燥,以電影、視頻動畫生動地進行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示,讓學生從視、聽、練中掌握地震自救與互救的技能,然后進行現場模擬演練,實現教學過程的升華。安排學生課下探究其他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3 課標要求
1)以地震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與應急措施。
2)結合實際,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突發(fā)性災害。
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內容、應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與互救的方法。
2)能力目標: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與互救技能。
3)情感目標:①提高防災意識,重視生命價值;②居安思危,在特定時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5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地震知識,懂得如何自救與互救。重點突破:采用情境教學法了解地震基本知識;通過學生自主判斷視頻材料中不同主人公地震逃生方式的對與錯,對避險知識進行合作探究,通過體驗感悟法切實提高學生面對地震時的避難逃生能力。
難點: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缺乏臨“震”經驗的學生深刻體會應對地震災害的有效措施,進而掌握地震的自救與互救技能。難點突破:先通過視頻動畫演示過程,然后進行現場模擬演練,讓學生從中學會應急逃生能力,增強關注安全、珍愛生命的意識。
6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地震是土地爺一生氣、一跺腳,地就震了”的小故事引入新課。(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地震。)
溫故知新,自主學習 回顧地震的概念,地震帶在世界和我國的分布范圍,指出新疆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接部位,是地震多發(fā)地區(qū)。近幾年我國境內發(fā)生多起7級以上地震,事實表明,中小學生是地震災害中容易受傷的群體。(設計意圖:學校是人口密集區(qū),防災工作尤為重要,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有助于知識的遷移應用。)
視頻演示,合作探究 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視頻片段,啟發(fā)演示,學生自己總結震前前兆,如何做好震前準備。明白了震前前兆,該怎么辦?(設計意圖:啟發(fā)式引導,探討研究,突出重點,點明地震自救互救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體驗感悟,現場演練 由地震波的知識引出避震的“黃金12秒”,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做好避震的瞬間抉擇——是“跑”還是“躲”?閱讀《室內避震要點》,進一步掌握“躲”的技巧。演示各種場景中的避震活動,檢驗學生的避震能力。(過渡:震中很短暫,震后方顯真本事,震后的自救與互救更為重要。)教師講解如何處理外傷,演示震后自救Flash,讓學生判斷對錯,通過體驗感悟法切實提高學生面對地震時的避難逃生能力。點明在震后被困情況下應“保存體力、堅定自信心”,進一步增強關注安全、珍愛生命的意識。
課堂互動:進行現場模擬演練,SOS求救信號演示。(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掌握避震、震后自救互救要點。)
總結升華 用杞人憂天的故事進行課堂總結,點明人人都要樹立憂患意識,板書歸納,明確地震自救與互救技能。(設計意圖:首尾呼應,明確主題,強化防災意識。)
隨堂練習 Flash判斷震中避震、震后自救的對錯,“爭分奪秒”知識搶答題。
布置作業(yè) 探究其他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
7 板書設計(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