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杰 張愛玲
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誦讀,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探究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教學就是要讀,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還要用口讀,好文章還要多讀,讀到能夠背誦,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誦讀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在內(nèi)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讀的太少,多數(shù)只是看看而已。語文教師應重視和加強誦讀的指導,對研究所得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確切地體會其旨趣。學習語文學科的,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一、重視方法,體會旨趣
誦讀要注意語調(diào)、節(jié)奏,領會作家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語調(diào)的高低輕重關系密切著人的情感表達,節(jié)奏的快慢更與文字所含的感情有關。就一句話來說,如,命令、呼叫、疑問或驚訝的文句,語調(diào)都應該前低后高;表示滿意、悲壯、快活、叱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前宜加強;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等情味的文句,須得節(jié)奏緩慢;等等。
對于敘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之處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他個委婉”?!懊雷x”得其法,不但使人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還會與作者的心靈相通。
有的教師認為文言文可以誦讀,白話文就沒有誦讀的必要。葉圣陶認為白話文與文言文一樣,都必須花一番功夫去誦讀?!白x文言文時聲調(diào)鏗鏘,足以傳出原文的情趣。讀語體文時就同話劇演員在舞臺燈光念誦劇辭一般,貼合于語言之自然,表情說理,都能使聽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平日注意訓練誦讀,能潛移默化,培養(yǎng)敏銳的語感,理解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內(nèi)在意境,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二、自主領悟,提高能力
文章的情味可以從幾個方面辨認,有的可以從聲音上吟味,有的可以從字面上推敲。課堂上教師應少講精講,讓學生多讀多悟,努力做到“讀讀講講”,以誦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誦讀,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教與學相得益彰。文章中適合學生自己誦讀的內(nèi)容,盡量讓學生自主誦讀,把課本上的知識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讓他們用眼睛去讀書,大腦接受的信息就比較單一,甚至會出現(xiàn)遺漏和差錯。所以在學習中,應該要求學生不僅用眼睛去看課文,還要開口大聲地誦讀出來,讓讀出來的聲音作用于耳朵,在耳朵接受聲音信號的同時,調(diào)動視覺、聽覺等感官同時參與,理解感悟的效率也可大大提高。所以,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應該充滿瑯瑯的讀書聲。
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旨趣”,中國的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在聲情并茂的吟誦中,利用抑揚頓挫、輕重緩疾的技巧,營造獨特的語言美感氛圍,讓學生領悟文字中蘊涵的“旨趣”。如,楊朔的散文《茶花斌》中,“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這句話,只要用心誦讀,就能體會其中的“醉”字,使祖國之美和作者深摯的懷念之情兩相契合,萬千意趣,融于一詞,成為神來之筆。
三、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在朗讀課文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朗讀的形式,不能只是單一的自由讀或齊讀,還要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朗讀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從而誘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蘊涵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可根據(jù)文章以及學生的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朗讀:(1)教師范讀,或學生自由讀,感受廣西的語調(diào)。(2)播放相關音樂,要求學生再次朗讀,梳理文本的基本結構與脈絡。(3)教師讓學生自由串讀,并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4)學生自由選讀,細細品讀課文中的美詞佳句與精美片斷。通過充分的朗讀,學生能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預留自主誦讀的時間與空間,為學生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
不管怎樣精彩的講解,也無法代替學生誦讀所得到的獨特體驗和感悟,所以,只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直接與文本對話,才能讓他們觸摸到作者的心靈,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