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標,劉擎擎
我國民辦教師群體的歷史興衰
吉 標,劉擎擎
民辦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群體,曾經是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主體,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民辦教師群體從興起、發(fā)展到退出歷史舞臺,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仡?、反思民辦教師興衰的歷史進程,有助于全面地透析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可為當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歷史的鏡鑒。
民辦教師;農村教育;基礎教育
民辦教師是相對于公辦教師而言的一個歷史概念。所謂民辦教師,主要是指在農村中小學從事教學工作的一批特殊教師。他們主要由當地基層政府和組織部門來考察、審核,并經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查、批準或登記注冊。民辦教師是具有農村戶口的教育從業(yè)者,他們沒有正式的國家編制,工資主要由基層單位和村集體組織自籌資金予以補償。他們除了承擔日常教學工作之外,常常還要從事農業(yè)生產。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和解放區(qū)根據群眾的需要,依靠“民辦公助”政策,極力興校辦學,招收了一批民辦教師,解決了當時師資匱乏的問題,促進了邊區(qū)和解放區(qū)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之初,各級政府在財政資金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借鑒邊區(qū)和解放區(qū)的辦學經驗,在農村辦學中大力鼓勵“民辦公助”,也開始招收了一批民辦教師。此后,民辦教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從建國之初至21世紀初,我國民辦教師群體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興衰。民辦教師曾經是我國農村教師隊伍的主體力量,在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為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迄今,民辦教師這一特殊社會群體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歷史的背影”,但他們是一個不應被遺忘和忽略的社會群體。
本文擬對我國民辦教師群體興衰的歷史進程進行全面梳理,探尋這一群體變遷的歷史軌跡。根據建國后我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民辦教師群體的興衰大體可分為五個大的歷史時期:“興起與穩(wěn)步增長期”(1949-1957)、“快速增長期”(1957 -1965)、“急劇膨脹期”(1966-1977)、“整頓與萎縮期”(1978-1993)、“迅速衰亡期”(1994-2003)。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民辦教師群體快速興起,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至“文革”前,我國民辦教師的數量已經初具規(guī)模,在農村基礎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民辦教師群體的興起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連年戰(zhàn)爭的破壞,國民經濟幾近凋敝,百廢待興,教育事業(yè)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極為落后,學校數量嚴重不足,受教育人口比例極低。新政權穩(wěn)定后,黨和政府將教育事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在農村地區(qū)迅速接管舊式學校,對一些舊式私塾進行了改造,并大力倡導和鼓勵興辦新式小學,聘用了一批民辦教師。在短時間內,我國民辦教師群體迅速興起,到1951年底我國農村小學民辦教師的數量從建國初的10.5萬人迅增至42.5萬人(見圖1)。[1](P681)
經過3年的恢復發(fā)展,各級政府財政狀況也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有了很大改觀,農村基層組織紛紛建立并進一步完善,中央政權不斷鞏固,對農村基層的控制力空前增強。與此同時,農村基礎教育在辦學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有:第一,學校分布不均,公辦小學過少。由于歷史原因,農村學校分布區(qū)域不均衡,有些區(qū)域方圓幾十里沒有學校,而且學校以舊私塾為基礎改造的民辦小學居多,公辦小學數量太少。第二,村民投入較大,經濟負擔過重。由于政府財政的緊張,在很多民辦公助學校中,辦學經費分擔比例不合理,政府分擔的過少,村民承擔的比例過大,負擔過重,影響了村民參與辦學的積極性。第三,民辦教師工資待遇過低,工作積極性不高。由于農村基層組織所籌資金不足,民辦教師的工資待遇較低,難以持續(xù)保障,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從而也影響了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這些問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1952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整頓和發(fā)展民辦小學的指示》,要求各地重新規(guī)劃農村小學布局,整頓和規(guī)范民辦小學辦學,增加民辦小學的辦學經費,提高民辦教師待遇。由于政府及時、合理地進行調整,農村小學民辦教師總體規(guī)模有所下降。截止1952年底,農村民辦教師的數量降為7萬人,僅占當時小學教師總數的4.9%(見圖1)。
圖1 1949-1965年我國小學民辦教師數量變化曲線圖
(二)民辦教師群體的穩(wěn)定增長
1953-1956年,是我國3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借鑒蘇聯經驗,我國教育領域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運動,對舊教育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期間,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到1956年,接辦私立中小學的工作基本完成,除一些私立補習學校外,所有全日制正式學校完全實現了國辦(或民辦公助)。同時,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國家決定擴大小學教育的辦學規(guī)模。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群眾辦學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村小學數量有了較大增長,一些原本沒有學校的村莊也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辦了簡易小學。1953-1957年,全國中學民辦教師約1.5萬人,小學民辦教師在7萬-15萬人之間浮動,最高也沒有超過中小學教師總數的7%。[2](P5)
應該指出,在建國之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民辦教師逐漸成為農村教師隊伍中的一個重要群體,開始分擔了農村基礎教育的重任,對緩解中小學師資緊張的狀況和普及農村基礎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提高鄉(xiāng)村民眾的文化水平發(fā)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1957-1961年期間,在左傾思想的影響下,國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教育領域也出現了一股不切實際的冒進之風。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宏偉目標:“全國應在3年到5年時間內,基本上完成掃除文盲、普及中學教育……爭取在15年左右的時間普及高等教育。”[3](P498)此后,各地競相制定教育發(fā)展的高指標,“放衛(wèi)星”、浮夸風盛行,罔顧實際情況地提出了一些大而空的口號。例如,河南、山東等省提出了“一年變成文化省”;安徽、江蘇、河北等省提出“一年內普及小學”、“村村有小學,鄉(xiāng)鄉(xiāng)有中學”;還有十幾個省市都提出“一年內掃除文盲”等口號。[4](P220)在“大躍進”的狂躁氣氛鼓噪下,各地不顧當時的客觀條件,超常規(guī)地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在很多村莊興建了一大批簡易小學,兒童入學人數空前增長。有關數據顯示,1958年我國小學數量急劇增加到77.68萬所,小學在校人數達到2190.3萬人。[1](P324)
在全國農村基礎教育規(guī)??涨芭蛎浀耐瑫r,也急需一大批教師隊伍來支撐。而當時公辦教師的數量有限,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因而在短時間內各地招聘了一大批民辦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截止到1960年,我國中小學民辦教師已達到69.6萬人,比1957年增加了53.9萬人[1](P56~120),增長了5倍之多。但農村教育發(fā)展中的急躁和冒進,嚴重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情況,違背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一大批新建農村學校條件簡陋,教學設施嚴重不足,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較差,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從1961年開始,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教育領域的調整工作也隨即展開。在“八字方針”的指導下,一些不符合辦學條件的學校很快又被撤銷或合并。當年,我國小學數量為64.52萬所,比1960年少8.13萬所。[1](P324)相應地,政府對民辦教師也進行了一系列整頓,當時全國小學民辦教師的數量也減少到41萬人,出現自建國以來第二次下降的趨勢(見圖1)。
196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批準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調整教育事業(yè)和精簡學校教職工的報告》。該報告指出,為了減輕國家經濟負擔,發(fā)揮群眾辦學的優(yōu)勢,需要對縣鎮(zhèn)及農村的中小學進行調整,將部分農村公辦學校改為民辦公助學校。經過3年的整頓和調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加之此時學齡兒童入學高峰期已到,到1965年學齡兒童入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學校數量又迅速增加。據統(tǒng)計,當年我國小學數量迅速增加到168.19萬所,小學在校生達到了11 620.9萬人[1](P325)。辦學規(guī)模再次擴大后,師資緊缺的矛盾也凸顯出來。加之在60年代初期的教育調整中,我國中、高等師范院校均減少了招生數額,師范生培養(yǎng)數量不足,這又加劇了當時農村師資緊缺的形勢。面對農村中小學師資嚴重短缺的局面,全國各地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繼續(xù)招收民辦教師,以保證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由此,民辦教師的隊伍再度壯大,到1965年我國民辦中小學教師的數量激增至177.4萬人,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高峰。[1](P56~120)
文革初期,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鼓噪下,全國各地中小學停課鬧革命,中小學生狂熱地參與到社會政治和階級斗爭中,很多中小學教師被批斗、“靠邊站”,學校辦學一度停滯,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陷入癱瘓的局面。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山東省嘉祥縣兩名普通教師的公開信,建議“為減輕國家負擔,所有(農村)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教師工資不再由國家發(fā)放,改為大隊記工分。”此建議引起了中央的肯定和高度贊許。此后,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全國各地陸續(xù)將農村公社中的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大批公辦教師強行下放回原籍。山東省首當其沖。據統(tǒng)計,被趕回原籍的中小學教師計4萬之眾,占當時山東農村中小學公辦教師總數的33%。而嘉祥縣全部1 000多名農村公辦教師三天之內被統(tǒng)統(tǒng)趕走。[5](P237)民辦教師大批下放后,全國很多地方農村學校辦學根本無法維系,師資緊缺的矛盾異常突出。面對突如其來的劇烈動蕩,各地教師聘任和管理處于無序狀態(tài),在沒有經過規(guī)范考察和嚴格考核的情況下,又有一批民辦教師如潮水般涌進了農村學校。[6](P55)
“文革”中后期,在造成民辦教師數量急劇膨脹的因素中,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兒童入學人數迅速膨脹。1962年至1971年,是建國以來我國人口第二次生育高峰,年均出生率在30%以上。生育的高峰勢必造成稍后的學齡兒童入學的高峰。例如, 1972年全國小學入學人數猛增至3 600多萬,是1968年的兩倍多。[2](P14)二是師范學校招生的停頓。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中、高等師范院校發(fā)展緩慢,招生人數增長緩慢,文革時期師范院校一度停止招生。據統(tǒng)計,1966年至1971年,全國中等師范院校僅招生41.1萬人。[1](P800)由于師范生培養(yǎng)的斷層,“文革”時期全國農村所補充的公辦教師總量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大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要保障學校教學的開展也就只能依靠大規(guī)模地招聘民辦教師來替代。
需要指出的是,“四人幫”被粉碎后,黨和政府沒能及時清除和糾正“文革”中的左傾路線,教育領域中的錯誤政策和做法仍然在延續(xù)。由于人口增長的滯后效應,農村學校數量和入學人數還在進一步增加,民辦教師數量的膨脹勢頭也在延續(xù)。到1977年,我國中小學民辦教師的數量已高達491 萬,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7](P334)
改革開放后,伴隨農村教育調整和改革的進程,各級師范教育體系重新恢復建立,后備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快速增加,并迅速充實到中小學教師隊伍中。與此同時,政府采取各種政策,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整頓、優(yōu)化和精簡,民辦教師群體逐漸萎縮。
為了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優(yōu)化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各地加強了對民辦教師的管理、考核和聘用。第一,進行整頓,加強考核。1978年起,各地通過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調整整頓,淘汰部分經培訓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優(yōu)化民辦教師隊伍。第二,提升素質,轉為公辦。各級教育部門除每年固定安排一部分民辦教師轉為公辦外,還通過招考,選拔優(yōu)秀青年教師轉為公辦,并且到中師學校進行培訓和進修。根據國家教委有關部門統(tǒng)計,從1978年到1993年經過15年的努力,全國大約有94.1萬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大約有54.8萬名民辦教師被選招到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學習;大約安置退休民辦教師10.2萬名;調整辭退不合格的民辦教師75.1萬名;因其它各種原因減少14.7萬名,總計減少民辦教師248.9萬名。[2](P14)經過一番治理整頓,我國民辦中小學教師的數量由1978年的464.4萬人減少到1993年的215.4萬人。[8](P256)當然,在整個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中,民辦教師仍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30%以上。
這一時期在對民辦教師進行整頓、調整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多問題:第一,“民轉公”政策缺乏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由于經濟財政困難,很多地方“民轉公”并不能有效貫徹和實施,影響了廣大民辦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第二,民辦教師待遇過低,拖欠工資現象非常普遍。民辦教師的生活處于困頓之中,極大分散了精力,影響了對教學的投入。另外,在市場經濟沖擊下,一些民辦教師人心思動,相繼有一大批民辦教師“下?!?、“停薪留職”,從事第二職業(y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辦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和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提升整個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全國地方各級財政收入穩(wěn)定增加,對農村學校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大,全面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時機逐漸成熟。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目標,解決農村民辦教師問題也已經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1994年6月14 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關、轉、招、辭、退”的原則和措施。同年7月3日,國務院又頒發(fā)《關于<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提出,“爭取到世紀末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此后,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面貫徹落實“五字方針”,進一步加快了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進度,我國全面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已經開始進入“倒計時”階段。其中,浙江省最先行動,積極貫徹中央要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1996年就順利解決了民辦教師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省份。
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又發(fā)出《關于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通知》,強調各地政府要全面貫徹“五字方針”,優(yōu)化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堅決辭退不合格的民辦教師,逐年減少民辦教師數量,確保世紀末完成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歷史任務?!锻ㄖ愤€提出了明確的年度目標和計劃,即“1997年民辦教師占全國中小學教師的比例要從1996年的17%減少到12%,1998年比例減少到7%,1999年比例減少到3%,2000年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p>
此后,各地在加強民辦教師管理、提高素質和改善待遇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步解決,成效顯著。在“九五”期間,全國各級政府提供了近百萬個“民轉公”名額,通過各種形式考試,近百萬民辦教師得以“轉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公辦教師;各地通過業(yè)務考核,也清理了一批不規(guī)范聘任的代課教師以及業(yè)務素質不合格的民辦教師;期間,還有一批教師已經達到了退休年齡,逐漸退出了工作崗位??傊?由于各種措施的有效貫徹,農村中小學民辦教師數量急劇減少。至1999年底全國僅剩53.81萬人,總數比1994年減少了近四分之三,全國有近10個省市(如浙江、北京、天津、上海、江蘇、黑龍江等)也已經基本解決了民辦教師問題,實現了農村在任中小學教師全部為公辦教師的目標。當然,由于經濟發(fā)展存在差距,財政狀況不同,各地所出臺的解決民辦教師的政策也有較大差別,全國所有省份最終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時間實際上推遲到了2003年底。
我國民辦教師群體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興衰,迄今已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民辦教師扎根鄉(xiāng)土,“亦教亦農”,他們是一批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在艱苦的教學條件和微薄的物質報酬支撐下,他們安貧樂教,任勞任怨,承擔起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重任。在整個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治理結構中,民辦教師也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他們是國家在鄉(xiāng)村中的“代言人”,是正統(tǒng)社會文化的捍衛(wèi)者。他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將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傳遞下去,對維系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中,教師還是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知識人”、“文化人”,構成了鄉(xiāng)村社會中數量龐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民辦教師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中還是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者,肩負重要的文化教化使命。建國后,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傳統(tǒng)的倫理秩序逐漸式微。在現代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我國鄉(xiāng)村不斷被邊緣化、空心化,深陷發(fā)展的困境與危機之中:自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家庭鄰里關系的淡漠和緊張,秩序混亂,社會安全感的喪失,價值觀迷失。當今鄉(xiāng)村社會深陷文化危機,加強鄉(xiāng)村治理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課題。對于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鄉(xiāng)村而言,我們需要繼承和重塑新型的鄉(xiāng)村文化。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亟需發(fā)揮“鄉(xiāng)賢”的作用。鄉(xiāng)賢是“鄉(xiāng)村知書達禮并以德服眾的人”[9],是“本鄉(xiāng)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深被本地民眾所尊重的賢人。”[10]在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中,有一個“鄉(xiāng)賢”的群體,他們是鄉(xiāng)村中的文化人,深受儒家禮儀教化的熏陶,始終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們以教化相鄰,澤被鄉(xiāng)里,熱衷于地方公益事業(yè),在很大程度上延續(xù)了鄉(xiāng)村文化的脈絡,也成為促進鄉(xiāng)村治理的重要力量。[11]
當前,一大批退休(或轉正)的民辦教師可以構成新“鄉(xiāng)賢”的重要主體,應該成為新型農村建設的重要依托力量。他們既了解鄉(xiāng)土文化心理,又熟諳現代社會規(guī)則,既經歷過傳統(tǒng)文化熏陶,又具備了現代人文精神。[12]發(fā)揮他們的“余熱”,鼓勵他們參與鄉(xiāng)村社會的治理,對于凝聚人心、促進鄉(xiāng)村和諧與增進鄉(xiāng)村文化大有裨益。
[1]劉英杰.中國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孟旭,馬書義.中國民辦教師現象透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1卷)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周全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6]王獻玲.中國民辦教師始末[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
[7]曹阿弟.民辦教師春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8]金鐵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93年) [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9]趙法生.再造鄉(xiāng)賢群體,重建鄉(xiāng)土文明[N].光明日報,2014 -08-11(02).
[10]王先明.鄉(xiāng)賢:維系古代基層社會運轉的主導力量[N].北京日報,2014-11-24(19).
[11]龍軍.村落文化重建,鄉(xiāng)賢不能缺席[N].光明日報,2014-07-21(04).
[12]劉偉等.鄉(xiāng)賢回鄉(xiāng),重構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N].光明日報, 2014-07-02(01).
[責任編輯:況 琳]
The Historical Rise and Fall of the Citizen-managed Teacher Groups in China
JI Biao,LIU Qingqing
As an unique educational force, the citizen-managed teachers are the main body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rural basic education.From emergence to its disappear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citizen-managed teachers have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To recall and reflect on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rise and fall of citizen-managed teacher groups can help us fully analy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citizen-managed teacher; rural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G451.2
A
1009-7228(2016)02-0024-05
10.16826/ j.cnki.1009-7228.2016.02.006
2016-02-20
吉標,山東師范大學(山東濟南250014)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劉擎擎,山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4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國家一般項目“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社會性格研究”(BAA14001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