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山
毛主席曾經(jīng)說,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干部實現(xiàn)自身修養(yǎng)和事業(yè)發(fā)展雙提升,獲得工作和生活雙豐收,就要多養(yǎng)“書卷氣”。
多養(yǎng)“書卷氣”,增添一分做人的靜氣。古人說,君子養(yǎng)身,莫善于靜?,F(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快、壓力大,一些人難免出現(xiàn)焦慮、浮躁情緒。對黨員干部來說,避免焦躁的最好辦法是讀書,讀書最能涵養(yǎng)靜氣。讀書學習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精神需求。不注重讀書學習,思想就會流于平庸,精神就會黯然失色,人也就難免落入俗務、心浮氣躁。有些干部在多種場合都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官氣、霸氣、匪氣、江湖氣,唯獨少了靜氣和才氣。出現(xiàn)這些毛病,根子還是讀書太少、學習不夠,沒了做人做事的大氣象、大格局。讀書學習既是修身之要,也是明理之道。多讀書、善學習,才能提升思想境界,“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真正把名利看得淡一些、看得開一些。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明代于謙在《觀書》中載“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說的都是讀書修身的道理,可以成為我們的學習格言和人生信條。
多養(yǎng)“書卷氣”,增添一分做事的底氣。一個人才干的增加靠什么?自然有很多種方式,但其中最重要、最可靠、最有效的辦法還是讀書學習?,F(xiàn)代社會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會遭遇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知識落后的窘境。常言道,農(nóng)業(yè)時代,一個人讀十年書,或許已夠用一輩子;工業(yè)時代,一個人讀二十年書,就可以干成事、創(chuàng)成業(yè);信息時代,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唯有天天讀書、終身學習。不讀書、不看報、不上網(wǎng),一天兩天自己就會有感覺,五天十天別人都會看得出,因為你“嘴巴”無味、“眼睛”無光、“眉毛”無神、“鼻子”無靈、“耳朵”無音,“五官”一看就不那么自信、端正、精致,做起事來自然是只見“工作量”不見“含金量”,久而久之就會落伍掉隊甚至被淘汰出局。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黨員干部要適應崗位要求,說得再通俗些,要想在職場勝出,就必須強化學習,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精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多養(yǎng)“書卷氣”,增添一分做官的正氣。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群眾心目中就是“大官”“高官”,如何做“官”、如何做讓老百姓滿意的“官”,是需要經(jīng)常面對且必須如期交出答卷的“必答題”。解好這個題,不外乎三條:多學習,講政治,養(yǎng)正氣。多學習,就是加強各方面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加強理論學習,做到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講政治,就是恪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牢記“天地之大,黎元為先”“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道理;養(yǎng)正氣,就是干事干凈,自覺踐行“三嚴三實”。這三者之中,讀書學習是基礎,非學無以立德、非學無以增才、非學無以興業(yè)。一個人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在學習方面常進營養(yǎng)豐富之餐,多學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多讀益德益智的書籍,才能補足精神思想之鈣,不得“軟骨病”;打造金剛不壞之軀,做到“百毒不侵”;修好為黨為民之志,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懷存敬畏感恩之心,敬畏組織、法紀、群眾,感恩家人、同事、朋友;煉強責任擔當之肩,始終保持奮發(fā)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一股銳氣、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