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藝術園中,百花開放。如果說一個城市的藝術氣質(zhì),離不開美術館、博物館的精心點綴,那么,上海日益涌現(xiàn)的私人美術館,無疑是這座城市一張全新的文化名片與藝術地標。
2012 年10 月1 日,上海美術館正式遷入位于浦東新區(qū)的中華藝術宮新址。2013 年a秋季,上海又迎來了兩座私人美術館的開館:分別是印尼籍華裔收藏家余德耀的“余德耀美術館”,以及由萬和酒店投資集團董事長鄭好經(jīng)營的“昊美術館”。2014年,“龍美術館”西岸館又落成于黃浦江畔。再加上已經(jīng)遷入新址的震旦集團的“震旦美術館”、地產(chǎn)開發(fā)商戴志康的“喜瑪拉雅美術館”,以及位于建國路上的“壹號美術館”等等,短短數(shù)年來,上海已迎來新一波私人美術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美術館的發(fā)展經(jīng)歷著復雜和艱難摸索的過程,目前在綿延黃浦江西岸8.4公里的這條岸線上,已經(jīng)樹立起的龍美術館西岸館和余德耀美術館,無疑是兩座上海最大的私人美術館,堪稱上海私人美術館的地標性建筑。
兼顧古今的龍美術館
早在黃浦江畔的西岸館落成之前,龍美術館的浦東館就在2012年12月18日正式開館。這一天,對很多人來說不過是平常的一天,有人仍舊擔心著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是不是真會到來;然而對于劉益謙、王薇夫婦來說,這卻是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一天。夫婦兩人近20 年的收藏歷程,首次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同時,經(jīng)過多年準備的龍美術館,也將成為上海浦東的藝術新坐標。
不久之后,2014年3月29日,位于上海徐匯濱江“西岸文化走廊”的西岸館正式開業(yè)。值得一提的是,西岸館不再是封閉內(nèi)向型的美術館空間模式,在功能設計上更多地容納了具有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的公共空間,如地上兩層有視野開闊的江景餐廳、公共景觀庭院、音樂廳、咖啡廳、藝術品商店等,地下一層設有兒童展廳、圖書館、藝術品修復室、藝術書店等,地下二層還有三百多個車位的停車場。這一切使得藝術不再遠離大眾,而是與公眾的日常休閑生活息息相關,這也正是劉益謙和王薇夫婦創(chuàng)辦美術館的初衷和心愿。
至此,龍美術館初具規(guī)模,目前在上海浦東和徐匯濱江同時擁有兩個大規(guī)模的場館,構成獨特的“一城兩館”藝術生態(tài),因此也成為目前國內(nèi)最具規(guī)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
如果說現(xiàn)代的展覽場館是必要的硬件設施,那么精彩紛呈的收藏作品,無疑是龍美術館最為傲人的軟實力。作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品收藏家,劉益謙、王薇的收藏涵蓋中國傳統(tǒng)藝術、現(xiàn)當代藝術、“紅色經(jīng)典”藝術,以及亞洲和歐美的當代藝術等各種門類,數(shù)量豐富,體系完備。通過夫妻倆多年來的收藏,諸如王羲之《平安帖》、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齊白石《可惜無聲冊》、乾隆御制“水波云龍”寶座、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等國寶級的藏品,使龍美術館的招牌熠熠生輝。
夫妻倆曾經(jīng)算過一筆賬,浦東浦西兩個館每年所需要維持的開銷,的確不菲。盡管如此,王薇卻依然對龍美術館的發(fā)展前景保持樂觀:“首先,我們和國立的美術館會有點不同,因為我們是私立的,資金上有長久性。第二,在我們館會設有學術出版部,我把學術、出版放在一起,希望把每個人都開動起來,保持員工的積極性。我招的員工一定要是熱愛美術、熱愛藝術的人,當在美術館有在家里的感覺。我想我這個標桿與其他的美術館也有點不同。同時,我們會提高美術館的教育功能,我們希望這部分人能通過龍美術館學到更多藝術的教育。”
偏重當代的余德耀美術館
與龍美術館西岸館一樣,余德耀美術館坐落于上海黃浦江邊的“西岸文化走廊”,那是“后世博”的上海,以黃浦江兩岸濱江地區(qū)作為重點的新一輪文化建設中,最引人關注的文化發(fā)展項目之一。美術館的建筑原型是原龍華機場的飛機庫。余德耀形容當時考察這個機庫時是“一見鐘情”“一秒鐘情”,馬上就決定在那個飛機庫里建造余德耀美術館?!拔沂菒蹏A僑、印尼公民、上海的半子(女婿),將在上海退休養(yǎng)老?!彼f,“做美術館是我的抱負。之前為建設美術館走了那么多地方,甚至想到去二線城市,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上海?!?/p>
余德耀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收藏遵循的是一條線,而西方藝術收藏則只是幾個點,點是越來越多,但是不能成為一條線;而中國當代藝術那條線卻一直在延長,中間在慢慢補充,變得越來越清晰。當然,西方的點也和中國的線有關。比如極簡主義的作品、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曾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p>
余德耀為什么會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他在多個場合曾反復強調(diào),因為中國當代藝術反映的是當前中國的現(xiàn)實,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所沒有、全球也獨一無二的社會轉(zhuǎn)型,他相信由此產(chǎn)生的藝術,也是千年不遇的。他還表示:“我的收藏根據(jù)的是藝術史。不過我會以50 年后的眼光來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出判斷。因為這些藝術品再過50 年,可能是先知,也可能是垃圾?!彼赋觯绹鴦倓偲饋頃r,收藏家們玩的都是歐洲的藝術品、印象派與現(xiàn)代藝術作品。美國當代藝術崛起后,歐洲的收藏家也不承認,但是現(xiàn)在它們卻成了全球藏家追逐的寶貝——中國也會是那樣。
“我特別關注中國1985 年到1995 年這個時期的當代藝術,我認為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10 年。這10年中國當代藝術最有沖勁和色彩,藝術家也最有爆發(fā)力,我很看好。我很有幸有機會花時間和金錢收藏一段歷史,收了不少所謂成名藝術家的作品。盡管還不夠完整?!庇嗟乱f,“我不會去干涉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理念,我會在背后看著他們。這方面的收藏還沒花多少時間,還沒有形成很清晰的系統(tǒng)。今后這會是我們美術館的一大重點?!?/p>
正如余德耀所說的那樣,私人美術館之所以能頗具規(guī)模,不僅在于場館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斷的藏品與精彩的展覽,才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美術館,享受藝術所給予的樂趣與熏陶。“我是一個企業(yè)家,企業(yè)家精神講究冒險精神。藝術收藏領域也需要企業(yè)家精神,需要冒險,因為我們一方面收藏歷史,另一方面也在收藏未來。我認為:一、收藏是冒險,最后手里的藏品也許一半以上不是美術館所需要的;二、收藏需要創(chuàng)新,收藏是發(fā)現(xiàn),就像藝術家要創(chuàng)新,收藏也要創(chuàng)新;三、收藏要益眾,要傳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