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思想品德情境類試題分類研析、解題妙招及復習策略
情境類試題是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學業(yè)水平測試的重要考查題型之一。這類試題往往與考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多以敘事、對話、人物故事、歷史事件、熱點話題、漫畫圖片等為背景材料入題,問題設計開放性、延展性、整合性、概括性、靈活性較強;既注重對考生基礎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運用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對考生拓展整合、綜合歸納、分析理解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一、情境類試題分類
情境類試題一般分為故事品讀類、對話交流類、漫畫鑒賞類、瑣事辨析類、活動實踐類、行為養(yǎng)成類等六個大類。下面,筆者結合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學業(yè)水平測試中涉及的部分典型情境類試題,在引導考生明確各類試題特點的同時,進行解題技巧的研究與指導,闡明情境類考題的復習策略,以期對畢業(yè)班學生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一)故事品讀類
【考題特點】故事品讀類考題,就是以典型人物事跡或故事、歷史或熱點事件為載體所命制的談感悟、述品行、說道理、話感想、明啟迪、暢夢想等情境類考題。該類考題設問比較簡單、直白,但涉及理論觀點、知識點、考點比較豐富,課與課、節(jié)與節(jié)、章與章、年級與年級、學科與學科間知識的延伸運用跨度比較大,整合拓展比較靈活。該類考題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識記憶與運用、問題理解與分析、知識拓展與遷移整合能力。
例1.達爾文既是出類拔萃的人,也是普通的人。達爾文從小熱愛自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各種樹木的名稱,從10歲開始就搜集各種昆蟲、貝殼、鳥蛋和礦石。經常和哥哥一起做化學實驗,讀課外書。有一本名為《世界奇觀》的書,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觀,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夢都想到那遙遠的地方去親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跡,以及現有的珍貴植物。他自己研究動植物學,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經常去潮水退落的沙灘上揀拾動物,有時候還一起進行解剖……
從達爾文的成長經歷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研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情趣、好奇心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問題、概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材料中“達爾文從小熱愛自然”“經常去潮水退落的沙灘上揀拾動物,有時候還一起進行解剖……”可以看出,達爾文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樂于探索的精神。這就啟示我們中學生要善于培養(yǎng)好奇心,過富有情趣的生活。解答這一問題,可以從增強好奇心、培養(yǎng)高雅情趣、樂于探索等方面整合組織答案。
答案:要富有好奇心,樂于探索,過有情趣的生活。
【解題妙招】學習中要強化記憶相關理論觀點;做好同類理論觀點的有機組合;日常練習或考前模擬時,善于跨章節(jié)甚至跨學科拓展延伸,“借用”知識,解決問題。解題步驟:分析人物行為、做法(或故事、事件情節(jié))→照應考點→回扣整合理論觀點→作出解答。
(二)對話交流類
【考題特點】對話交流類考題,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某事或某種行為,以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對話、交流、討論或評價為情境素材命制的考題。此類考題的情境材料往往涉及某一或某幾個行為或事件,問題設問多圍繞該事件或行為所體現的思想品德知識點展開,有時談觀點,有時明權利,有時辨對錯,涉及知識點往往比較單一,難度相對較小。該類考題重在考查考生的記憶、區(qū)分和行為辨別能力。
例2.下面是某校八年級二班的三名同學在網上聊天時的部分內容:
小萌:“我外公外婆相繼去世一年多了,可是他們留下的價值60萬元的房產卻被舅舅以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為由據為己有。為這事,媽媽一直很苦惱,我也很煩?!?/p>
大偉:“春節(jié)期間,外出游玩時拍攝了不少照片,我把照片送給我的好朋友欣賞。后來卻在淄博日報上發(fā)現了我拍攝的幾幅照片,但是署名卻是我的朋友。為此,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童童:“這不是被侵權了嗎?”
根據以上情境,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小萌的媽媽、大偉同學分別被侵犯了哪一項權利?
(2)童童認為他們被侵權是依據哪幾部法律說的?
(3)假如小萌的媽媽、大偉同學要維權的話,應該怎么做?
研析:本題旨在考查公民所擁有的財產繼承權、智力成果權等相關權利及如何維權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記憶、辨別區(qū)分和行為踐行能力,難度相對較小。人們在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在共同生活和撫養(yǎng)關系的形成過程中,獲得繼承權。我國法律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繼承權。由此可見,材料中的“舅舅”侵犯了小萌媽媽的財產繼承權。智力成果就是人類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具體包括科學技術成就、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我國法律規(guī)定,平等地保護每一個公民的智力成果。由此可見,材料中“在淄博日報上發(fā)現了我拍攝的幾幅照片,但是署名卻是我的朋友”中的“我”——大偉同學被侵犯了智力成果權。在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害,《憲法》《繼承法》《著作權法》等法律保護公民的繼承權、智力成果權等不受非法侵害。在我國,對于公民享有的種種合法權益,我國憲法和法律都予以保護。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都有權根據法律規(guī)定,按照法定程序,與當事人進行協(xié)商解決。如果協(xié)商不成,可通過提起訴訟等途徑維權,依法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從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答案:(1)小萌媽媽的財產繼承權;大偉同學的智力成果權。
(2)《憲法》《繼承法》《著作權法》。(答上任意兩部均可)
(3)他們可以先與當事人進行協(xié)商解決,如果協(xié)商不成可以訴諸法律,依法維權。(或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解題妙招】在復習中,同學們要學會運用表格法將知識點分類歸納;要結合相關生活情境,找相似,找規(guī)律。解題步驟:分析情境→找準行為→明確考點→定位依據→歸納做法。
(三)漫畫鑒賞類
【考題特點】漫畫鑒賞類考題,就是以漫畫形式呈現某一事件、行為或做法,并以此為背景材料設置問題的情境類考題。該類考題一般結合漫畫材料,有的談認識看法,有的明觀點是非,考查往往帶有一定的綜合性,知識點涉及往往比較寬泛,知識跨度、難度、整合延伸度相對較大。此類考題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邏輯思維、歸納綜合能力。
例3.請你運用法治的相關知識,談談對右邊這幅漫畫的認識。
研析:依法治國要求國家公職人員必須依法行政,“法有規(guī)定不可違”。在我國,任何人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同樣,對任何的違法行為也一律依法追究責任,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依法治國、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人人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拓展延伸、綜合歸納能力。解答該題可抓住漫畫中“法大于情”這一關鍵詞,從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等方面入手綜合組織答案。
答案: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②作為執(zhí)法人員,必須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不徇私情。公正是法律的生命線。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嚴格執(zhí)法、全民守法,才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解題妙招】學習和復習過程中,要善于分類歸納相同、相似或意義相近的知識點或考點;要梳理歸類、記憶相關理論觀點;在平時的練習或模擬測試中,要結合練習,強化綜合,拓展延伸。解題步驟:賞漫畫→析注解→研問題→扣考點→巧整合→作解答。
(四)瑣事辨析類
【考題特點】瑣事辨析類考題,就是以情境形式呈現日常學習或社會生活中某些瑣碎小事,并要求考生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辨別,表明自身看法或觀點的考題。這類考題設置的情境,多以日常生活中與學生聯系密切或直接發(fā)生在學生中間的某些侵權類瑣事、情趣類瑣事、創(chuàng)造發(fā)明類瑣事等為素材,結合其能夠體現的思想品德知識點或考點設置問題,考查點和考查方向往往比較單一,知識跨度較小,難度不大。此類考題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辨別和知識運用能力。
例4.以下情境經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請對其進行判斷(填寫“正確”或“錯誤”),并作簡要評析。
(1)判斷:________________
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斷:________________
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________________
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
研析:本題結合考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社會生活瑣事設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友誼原則性的堅持、消費者權益的維護、批評建議權的行使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主要考查考生的情境分析、是非辨別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1)問可以從友誼需講原則的角度進行評析,明確友誼要以分清正確與錯誤、正義與邪惡為前提。第(2)問可以從消費者權益受法律保護、依法維權等角度概括作答。第(3)問可以從批評權和建議權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重要政治權利,作為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批評權和建議權等方面入手解答。
答案:(1)判斷:錯誤。評析:真正的友誼要講原則,以分清正確與錯誤、正義與邪惡為前提。
(2)判斷:正確。評析:作為消費者,要具有良好的維權意識,要學會依法維權。
(3)判斷:正確。評析: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評權和建議權,青少年要為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解題妙招】學習生活中,要多關注身邊小事,并善于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解釋、分析;在平時的作業(yè)練習、模擬測試中,在對題目涉及的生活瑣事作出準確區(qū)分、辨別后,簡單闡明理由、做法即可。解題步驟:做辨別→明理由→談做法。
(五)活動實踐類
【考題特點】活動實踐類考題,就是結合某一或某些生活故事或事件,以各類活動為載體或依托,結合相關知識點或考點設計的情境類考題。該類考題設問方向偏向活動要求或組織,參與性、綜合性、概括性、拓展延伸性、價值趨向性往往較強。該類考題旨在考查考生的知識記憶與運用、活動組織與開展、行為參與及說理能力。
例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1)國慶節(jié)在公園游玩時,你看到個別游客在肆意攀折花卉,踐踏草坪。
你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放學時,小紅為了趕時間回家吃飯,準備闖紅燈過馬路。
你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六,小峰遇到一位摔倒的老人,正當他準備去攙扶時,周圍有人提醒: “小心他訛你”。
你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考前,在學校大門口有一些無證攤販向學生兜售各種盜版的教輔材料。
你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析:本題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交通規(guī)則、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智力成果權、生命健康權等。本題主要考查考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怎樣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同時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問首先要明確個別游客肆意攀折花卉、踐踏草坪是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然后進行行為選擇和理由分析。第(2)問要明確小紅闖紅燈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也是不珍愛生命健康的表現,然后進行行為選擇和理由分析。第(3)問要明確面對摔倒老人應該選擇救助,應從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等角度進行理由分析。第(4)問要明確無證攤販向學生兜售各種盜版教輔材料是侵犯他人智力成果權的違法行為,要積極揭發(fā)舉報,應從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智力成果權角度分析理由。
答案:(1)做法:勸阻或制止,或向有關部門反映。
理由:遵守規(guī)則和踐行社會公德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2)做法:勸說小紅等綠燈亮了再過馬路,并告知她闖紅燈是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和不珍愛生命的表現。
理由: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是我們應盡的義務;生命健康權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
(3)做法:在別人的注視下把老人攙扶起來,必要時送到醫(yī)院或撥打110、120。
理由: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等。
(4)做法:自己不買,同時勸說其他同學也不要買,并向有關部門舉報。
理由: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智力成果權。
【解題妙招】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經驗,要在活動參與和實踐中掌握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解題步驟:析活動→談做法→扣考點→明理由。
(六)行為養(yǎng)成類
【考題特點】行為養(yǎng)成類考題一般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呈現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某些事件,并結合該事件設計行為做法類問題。該類考題,多以培養(yǎng)考生良好的行為價值觀為導向設置問題,綜合性、拓展性、概括性、靈活性較強,知識整合跨度較大,解答難度較大。此類考題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整合拓展、歸納綜合能力,重在對考生進行行為養(yǎng)成教育。
例6.春暖花開,風和日麗,5名女游客帶著4個小孩在某森林公園賞花,為拍到“桃花雨”,幾名女游客使勁搖晃樹枝,大量花瓣隨之飄落,一根樹枝被活生生掰斷。當有人上前勸阻時,女游客不以為然地說:“花總是要落的嘛!”此行為雖“微”,但影響卻不小。當今時代流行“微”,微博、微信、微閱讀等已走進百姓生活。在微公益、微服務等“微行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的同時,類似于上述“桃花雨”事件的“微行為”卻在散播負能量。因此,身處“微”時代,我們決不能忽視點點滴滴的“微行為”。
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1)“微行為”——行為雖小,事關重大。原因何在?(兩個方面即可)
(2)請你聚焦現實生活,列舉兩個符合或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微行為”。(與材料重復者不得分,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3)請選取你所列舉的其中一個“微行為”進行評析。(兩個方面即可)
研析:此題旨在考查考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的理解、分析和運用能力。解答該題首先要認真分析題意,弄清楚什么是“微行為”。閱讀題干可知“微行為”就是身邊的小事,這是解答此題的關鍵。第(1)問可圍繞“微行為”的重要性、防微杜漸才能防患于未然、明辨是非等角度作答。第(2)問要結合現實生活,列舉兩個符合或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微行為”即可,但所列舉的“微行為”要符合題目要求。第(3)問要求針對自己列舉的一個“微行為”,運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要求進行評析,回答時要做到觀點正確,立場鮮明,層次清楚,針對性強。
答案:(1)“微行為”能反映一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微行為”關系國家的形象、民族的尊嚴;品德培養(yǎng)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行為與后果具有一致性,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防微杜漸,才能防患于未然;“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基本道德準則;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應學會明辨是非,作出正確選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等。
(2)略。示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微行為”:升國旗時肅立、行注目禮;外出旅游時排隊購票入場;過馬路時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主動引領盲人過馬路;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人走燈滅;及時關閉水龍頭;隨手撿起地上的紙屑等垃圾;公共交通工具上主動給老弱病殘幼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讓座;主動到敬老院、養(yǎng)老院慰問老人;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秩序;為災區(qū)人民捐款、捐物;拾金不昧;等等。
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微行為”: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等垃圾;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車窗拋物;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穿拖鞋進入公共場所;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歧視殘疾人;在樓梯上追逐打鬧;在旅游景區(qū)亂涂亂畫;等等。
(3)略。規(guī)范性要求:針對自己列舉的一個“微行為”,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進行評析,觀點正確,立場鮮明,層次清楚,針對性強。
【解題妙招】在平常的學習和復習中,要善于結合某一實例,進行問題遷移延伸,整合歸納知識。解題步驟:分析情境材料→研讀情境問題→回扣教材考點→闡明問題看法(或原因、理由、認識)→舉例說明做法(此解題步驟可視設問情況靈活變通運用)。
二、情境類試題復習策略
要做好情境類試題解答,在日常學習、復習時,應注意做到“三個善于”。
(一)善于捕捉生活情境,學會分析生活情境
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情境類考題往往以考查考生綜合運用理論觀點分析生活事件為主要設題方向,這就要求畢業(yè)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或捕捉生活情境,并靈活運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分析理解這些生活情境。
(二)善于歸納同類知識,學會拓展延伸知識
一個情境類問題,有時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小問,卻涉及多個角度的知識點或考點,這就要求學生在解答情境類考題時,要學會多角度、拓展延伸、整合知識來完成問題的解答。所以,同學們平常要做到準確識記所學知識點和考點,合理梳理歸納類似知識點和考點,善于整合、拓展延伸知識點和考點,并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準確運用這些知識點和考點來分析問題情境,解決問題。對這些知識點和考點,可采用知識歸納、整合梳理等方法,把同一類或相似知識聚攏到一起,服務于情境分析,服務于問題解答,服務于測試練習,服務于復習備考。
(三)善于總結解題規(guī)律,學會使用解題方法
要解答問題,不但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也要總結一定的解題規(guī)律和方法技巧。解答情境類考題:首先,應從情境問題入手,獲取問題信息,把握所考查的知識點。其次,細讀、品味情境材料,把握材料中心,找準材料“關鍵詞”、“關鍵點”。這是解答好情境類考題的根本出發(fā)點。通過分析情境問題,帶著問題信息仔細閱讀情境材料,對情境材料進行閱讀處理,明確材料所反映的事實及其引申義。再次,回歸教材,找準依據,實現材料信息與教材基礎知識的有機鏈接。這是解答好情境類考題的最終落腳點。在分析情境材料,明確情境材料反映的中心問題的基礎上,回歸教材,從課本上找出理論,找準依據,形成完整答案。最后,組織答案,認真書寫。這是解答好情境類試題的重要一環(huán)。各地思想品德試題評卷中往往設有卷面分或為創(chuàng)新答案加分。只有層次清楚,要點明確、規(guī)范,書寫認真的考生,才有機會獲得這些分數。總之,畢業(yè)班學生,只有熟練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解題方法技巧,才能達到“和情境相約,與問題相遇,攜知識共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