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弱國也有外交

    2016-05-04 02:43:08袁南生
    同舟共進 2016年5期
    關鍵詞:北洋條約外交

    袁南生

    北洋時代是弱國有外交的時代,北洋外交在中國外交史上留下了可圈可點的一頁。北洋后期的外交努力和斗爭,已顯示出中國作為遠東大國的政治地位與作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縱橫》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得對:“中國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國家,它沒有像印度那樣徹底淪為殖民地,這是中國外交藝術的一大勝利?!惫鸫髮W教授柯偉林認為,民國時期的中國外交相當不簡單,在內(nèi)亂不斷的情況下,居然將清朝遺留下來的版圖,大致維持完整,是個不可忽視的成就。(陳欽《北洋大時代》,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一大轉(zhuǎn)型

    中國外交經(jīng)歷了從古代外交(以磕頭為禮的夷務外交時代),到近代外交(以鞠躬為禮的洋務外交時代),再到現(xiàn)代外交(以握手為禮的國務外交時代)的轉(zhuǎn)型。自秦漢以來,中國古代外交主管部門鴻臚寺的地位低下,朝廷六部建制之內(nèi),沒有“外交部”。1901年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改組為外務部,中國外交向現(xiàn)代外交轉(zhuǎn)軌。中華民國成立,外務部改組為外交部,中國外交向現(xiàn)代外交并軌。中國外交體制從朝貢體系向條約體系轉(zhuǎn)型與近代外交向現(xiàn)代外交轉(zhuǎn)型正好在時間上重合和同步。北洋外交時代完成了向以條約體系為基礎的現(xiàn)代外交的轉(zhuǎn)型,換句話說,北洋時代中國外交在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基礎上實現(xiàn)了與國際的接軌。這次轉(zhuǎn)型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

    陸征祥是第一個在中國創(chuàng)立職業(yè)外交體系的人,對中國現(xiàn)代外交體制的建設貢獻卓著。陸征祥出任北京政府首任外交總長,這是中國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現(xiàn)代化的開始。陸憑借多年出使歐洲時積累的經(jīng)驗,著手革除清朝官場遺留下來的陳規(guī)陋習。他從1912年在唐紹儀內(nèi)閣任外長始,先后進行了三次改革,旨在引進較富科學性的管理制度。第一次改革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外交機構(gòu)模式擬訂外交部組織法,并據(jù)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設總長、次長各一名,日常事務由一廳四司一室負責,即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參事室。

    陸氏第二次改革是把中國駐外使館和領事館改為專業(yè)性機構(gòu),規(guī)定凡駐外使館人員,一律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任職,外交人員隨即成為職業(yè)外交官。駐外公使、領事及使領館館員,都要經(jīng)北京外交部委任,須按年度制定預算,按月匯發(fā)經(jīng)費,并須定期匯報。地方涉外機構(gòu)方面,外交部在各省設特派交涉員,各重要商埠設交涉員,使其成為外交部直屬機構(gòu),逐步將地方外交事權收歸中央。陸氏還制定外交官服制,與世界接軌。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對外交官必須有素質(zhì)要求,明顯提出了外交的技術性。

    陸氏第三次改革是除去外交部內(nèi)部墨守成規(guī)、穿長袍馬褂的習俗。如“總長一到,仆役即從大門口直到各司高聲通報總長到”,人人起立、低頭,現(xiàn)改成“總長一到就按電鈴”?!额橻維鈞回憶錄(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

    陸氏注重外交人才之培育,制定人才錄用三原則:一、外交人員均要經(jīng)過考試;二、選舉標準要打破省界;三、多選通外國語者。部內(nèi)外之推薦人選,不合此三原則者,絕不接收。他說服袁世凱同意廢除清代外務人員“保舉制”(由高官推薦外交人員)的任用辦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堅持選拔“不鬧笑話之外交官”。他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新組成的外交部竟缺員150名,連袁世凱的侄兒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

    北洋外交時期,通過對清末的舊外交機構(gòu)的改造,破舊立新,完成了外交機構(gòu)的現(xiàn)代化,使得一批專業(yè)化、技術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臺。他們通過各種形式到國外接受專門教育,是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群體。由于軍閥一般不懂外交,也不管外交,外交官威望崇高,外交不受黨派利益的牽制,能從現(xiàn)實的國家利益出發(fā),比起其它部門更能獨立決策且具延續(xù)性。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中央各部專業(yè)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獨秀,培養(yǎng)了許多杰出的高級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從而奠定了中國外交現(xiàn)代化的基礎。

    北洋外交人才濟濟、群星璀璨。除美、日、歐留學生外,就是同文館和廣方言館畢業(yè)生。陸征祥、顧維鈞堪稱世界第一流職業(yè)外交家。陸氏就任8次外長,顧氏7次,顏惠慶6次。[《近代稗海(第六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顧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顏氏則畢業(yè)于上海廣方言館,后攻讀于弗吉尼亞大學。他們有廣泛的國際知識,了解世界大勢,掌握近代外交專業(yè)技能,通曉外交禮制和外國語言。陸征祥、顧維鈞、顏惠慶、王正廷、魏宸組這些人,都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出類拔萃之輩。北洋外交時代,是職業(yè)外交官活動空間很大的時代,北洋政府領導人尊重職業(yè)外交官的意見。曹錕任總統(tǒng)時,親信吳毓麟等人想借駐倫敦公使的人選問題,向外長顧維鈞施加壓力。雙方爭執(zhí)不下,吳毓麟就請曹錕出面,曹錕正色道:“老弟,你什么時候開始學的外交?因為我們不懂外交,才請顧先生來做外交總長。顧先生對外交有經(jīng)驗,你們憑什么干預?”(余世存《常言道》,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兩大考驗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考驗。1917年4月,美國參加歐戰(zhàn)。中國駐美國大使顧維鈞立即判斷協(xié)約國必勝,力促北京向德奧宣戰(zhàn)。同時設立專門小組搜集材料并予以分析,為在戰(zhàn)后和平會議上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做準備。

    8月14日,北京政府對德奧宣戰(zhàn),并命令將所有德國在華駐軍一律解除武裝,所有可作軍事用途的德國公私產(chǎn)業(yè),一律查封,或予充公。北京政府又令有關地方政府派警察進入天津和漢口的德租界,收回租界,改設特別區(qū)。同時宣布在此之前中國與德奧兩國訂立的所有條約,以及國際協(xié)議中與中德、中奧有關系者,依據(jù)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原由荷蘭領事館代理的德國人案件此后交由中國法院受理,取消德奧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

    1918年1月,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發(fā)表著名的《十四條宣言》,規(guī)劃戰(zhàn)后世界新秩序。《十四條宣言》的提出,在強權當?shù)赖臅r代簡直聞所未聞,不僅震動了世界,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和人民而言,更是揚眉吐氣的希望之所在。北洋外交時代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在一戰(zhàn)中沒有站錯隊,成為戰(zhàn)勝國,這說明北洋外交的戰(zhàn)略路徑總體上是對的。中國參加歐戰(zhàn),雖拒絕簽署《凡爾賽和約》,卻因單獨與德簽約,逐步走向自主外交,既享受到和約利益,又避免受和約中的“山東條款”的約束,甚至還得到其它協(xié)約國所沒有的俘虜收容費。戰(zhàn)事賠償方面,中國若加入?yún)f(xié)約國賠償委員會,必定拿不到賠償;單獨議約卻取得巨額賠償,使法、比等國眼紅。更重要的是,中德簽訂了第一個完全平等的新約《中德協(xié)約》,取消德在華一切特權。中國比照和約,在德享有最惠國待遇,德卻無法在華享有此權利,可說是對德“不平等”的一款。巴黎和會外交不能說中國失敗了,起碼中國第一次以戰(zhàn)勝國資格出席列強會議,沒有屈服于列強的擺布。特別是在和會拒簽對德和約,不僅促成中德單獨議約,使中國得到遠超簽署《凡爾賽和約》的收獲,而且使日本不能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無法使占領膠州灣行動合法化,這為不久后召開的華盛頓會議逼日本交還山東埋下了伏筆。此外,中國在和會上沒有達到目的,美國也沒有達到目的。如果說,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失敗了,美國是否也失敗了?

    二是武力收回外蒙古的考驗。1911年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時候,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誘和賣國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獨立,脫離祖國。民國成立后,俄國人對中國邊疆的趁火打劫并未止步,譬如策動蒙軍開進唐努烏梁海地區(qū)并宣布“獨立”,1913年11月,北京政府經(jīng)艱難談判,與俄國簽訂《中俄聲明文件》,俄國承認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并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而中國則承認外蒙古享有自治權,同意只派出辦事大臣、屬員及衛(wèi)隊進駐庫倫,軍隊不進入外蒙。作為條件,俄國在《俄蒙商務專約》中攫取的特權得到承認。1915年6月,經(jīng)過近一年的談判,中、蒙、俄三方簽訂《中蒙俄協(xié)約》,哲布尊丹巴取消皇帝稱號和年號,俄國確認了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而俄國在蒙古的各項特權也再次被確認。

    如何在不刺激列強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奪回這片領土呢?這是北洋政府考慮的一個重要題目。實際上,從一戰(zhàn)爆發(fā)起,北京政府就在考慮利用俄國在遠東力量的削弱收復外蒙,具體的執(zhí)行者就是徐樹錚將軍。1919年10月,徐樹錚率中國東北邊防軍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fā),拉開了中國軍隊收復外蒙的戰(zhàn)幕。

    外蒙古地域遼闊,中國軍隊實際上兵力不足。徐樹錚仿效孔明增灶,一路旌旗招展、大肆張揚,俄國猝不及防,只能坐視中國軍隊占領外蒙的各要點。雖然外蒙后來又在蘇聯(lián)的支持下再次宣布獨立,這是后話,但北洋政府當年收復外蒙古的歷史功績確實不容抹殺。

    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呈請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xié)定,回到中國懷抱!蒙古全境重歸祖國,尤其是早已被沙俄侵占的唐努烏梁海,也在這時終于回到祖國懷抱,中國的版圖在辛亥革命后達到最大。徐世昌同時向當時的總理段祺瑞和南方革命政府孫中山先生發(fā)電述職,孫中山先生收到來電后異常喜悅,不顧國民黨內(nèi)某些人的反對回電慶賀他的大功。

    三個先例

    先例之一,巴黎和會上,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中國成為27個與會國中唯一在對德和約上拒絕簽字的國家。后來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也仿效中國,拒簽對奧和約。一個歷史性的場景永遠留在世界外交史上: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精彩發(fā)言贏得全場掌聲雷動,以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為首,五大國代表紛紛離席爭相與顧氏握手祝賀,日本首席代表西園寺公望也不禁鞠躬致敬。法國總理克萊蒙梭事后評價道:“顧維鈞之對付日本,有如貓之弄鼠,盡其擒縱之技能?!迸_灣政治大學歷史學家唐啟華說:清末民初正值帝國主義外交高潮,弱肉強食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中國賴列強均勢,免于瓜分已屬萬幸;加以列強在華條約利益一致,中外實力差距太大。在這種情況下的外交,要全面挽救頹勢是不可能的,只能尋求局部突破,力求不喪失新的權利,或?qū)⒁咽嗬右試栏裣拗啤0屠韬蜁仙綎|問題交涉的失敗,是因為當時日美之爭,美國以犧牲中國為代價,對日本作的讓步。(唐啟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不算失敗》,共識網(wǎng)2014年8月21日)實際上,山東問題交涉失敗,不等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中國最終沒有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第一次對列強說“不”,而且日本最終也沒有獲得山東的統(tǒng)治權。除此之外,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還是有很多外交成就的。中國簽署了對奧和約、對匈牙利和約、對保加利亞和約,廢除了奧匈帝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第一次以戰(zhàn)勝國姿態(tài)出現(xiàn)于國際社會。顧維鈞代表中國還簽署了國際航空專約,使中國與其它國家具有同樣的領空權。簽署對保加利亞和約和對匈牙利和約,這兩個國家均無在華特權,但中國以戰(zhàn)勝國身份簽約,臉上添了光彩。6月15日,中國拒簽對土耳其和約。理由是該和約有侵害土耳其國家領土、主權之嫌,開中國主持世界正義之先。

    加入國聯(lián)是中國加入形成中的國際新秩序的開端。入選國聯(lián)行政院意味著中國具有處理世界問題的資格。中國參加巴黎和會以及參與制定第一個世界政治組織的綱領,并獲得非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王寵惠還成為入選國際法院法官的第一個中國人。中國過去無資格適用國際法,不被看成是國際社會的一員,在孫中山看來,中國當時是“類似殖民地”的地位。中國通過參加巴黎和會,在改變“類似殖民地”地位方面無疑獲得了巨大成功。

    先例之二,華盛頓會議成為中國第一次不僅沒有喪失,反而挽回了部分權益的重大國際會議。1921年8月,美國發(fā)起召開華盛頓會議,中國明確表示要在華盛頓會議堅持廢除不平等條約。1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日本不得不吐出部分“戰(zhàn)利品”:日本強迫袁世凱訂立的《中日民四條約》和巴黎和會對德和約關于山東的條款都被推翻。會議還簽署了《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從文字上規(guī)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以及領土與行政完整”。華盛頓會議限定了日本軍事力量,這對于受日本威脅最嚴重的中國無疑是有利的。這次會議扭轉(zhuǎn)了巴黎和會拒不討論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傲慢態(tài)度,西方列強首次全面且具體地討論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1922年12月10日,在山東青島日本總督府大樓,王正廷代表中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在總督府上懸掛了8年之久的太陽旗終于落下。收回青島是中國參加華盛頓會議所取得的成就之一。

    先例之三,北洋政府從俄國保護百萬華僑撤退回國。這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中,執(zhí)政者第一次在海外動用軍事力量保護僑胞的利益和安全。此舉令當時全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1918年2月,布爾什維克在海參崴發(fā)動武裝暴動,推翻了當?shù)嘏f政權,但沒能控制局面,海參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滯留在俄國境內(nèi)的100多萬華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受到空前威脅。告急文電雪片般從海參崴飛往北京。

    1918年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發(fā)表出兵宣言,4000名中國陸軍、1艘中國軍艦,在五色國旗的引領下,開進了海參崴,開進了西伯利亞,中國外交部要求交通部和東三省地方,緊急加派機車、商船,從陸海兩路加快撤僑。“飛鯨”號滿載1165名華僑返航煙臺。“飛鯨”號屬于國有企業(yè)“輪船招商局”,此次奉派前往海參崴撤離華僑,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動用民用交通工具從海外撤僑。駐俄部隊不斷派出小分隊,應華僑要求,前往執(zhí)行拯救和保護任務。在內(nèi)戰(zhàn)最為激烈的伊爾庫茨克一線,中國外交官員不畏艱險,從莫斯科和哈爾濱聯(lián)系調(diào)運火車,全程護送,僅1918~1919年就從戰(zhàn)火中搶運出3萬名被困華工。北洋政府從俄國保護百萬華僑回國,歷時2年之久。

    四大突破

    一是關稅自主。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向各國政府發(fā)出照會,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時早已確定的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同年10月26日,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北京政府代表向大會提出中國關稅自主的提案,并要求在未實行中國的國定關稅之前,開征臨時附加稅。中國代表的強硬態(tài)度,顯然出乎各國意料。各國反應強烈,對中國代表提出種種質(zhì)問,在中國代表毫不妥協(xié)的情況下,列強被迫作出讓步,基本接受中國提案,同意不把裁撤厘金與關稅自主掛鉤,而由中國自行宣布。關稅會議第二委員會通過決議:各國聲明“承認中國享受關稅自主之權利,允許解除各該國與中國間現(xiàn)行各項條約中所包含之關稅束縛,并允許中國國定關稅率條例于1929年1月1日發(fā)生效力”。北京政府同時宣布,裁撤厘金將與中國國定稅率同時于1929年1月1日施行。這使80年來喪失了關稅自主權的中國人民終于看見了盡頭。

    二是中國第一次單方面罷免位高權重的洋人總稅務司的職務。1927年1月,北京政府決定立即開征二五附加稅。擔任中國總稅務司達17年之久的英國人安格聯(lián)極力反對。署理內(nèi)閣總理顧維鈞認為:安不過是中國政府的雇員,“無權使自己處于可以對政府施加壓力的位置上”。于是斷然宣布解除安格聯(lián)的總稅務司職務。中國單方面罷免歷來位高權重的洋人總稅務司,尚無先例。西方七國公使聯(lián)合質(zhì)詢顧維鈞,顧謂此乃中國的權力,無須解釋。此舉在政界、外交界、經(jīng)濟界引起巨大震動,國人終于感到,中國是中國人的!

    三是中國第一次單方面廢除了不平等條約。1917年,北京政府利用對德斷交宣戰(zhàn)之機,廢除了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不平等條約,首次突破了不平等條約的防線,開了先河。1919年春北京政府頒令,與無約國談判時堅持平等互惠不再給予特權,即使談判不成,也不愿遷就。12月,北京政府與玻利維亞訂約建交,開創(chuàng)完全平等互惠條約之先例。對戰(zhàn)敗國,要求廢除舊約重訂平等新約。1921年5月簽訂的《中德協(xié)約》是第一個明文規(guī)范無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協(xié)定關稅各款的平等新約,也得到了獨一無二的戰(zhàn)爭賠款,是近代以來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它開創(chuàng)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新紀元;1926年初,北京政府決定改采“到期修約”方針,陸續(xù)與條約期滿國家個別談判改約。4月,北京外交部通知比利時要求《中比條約》期滿修約,由于比國不愿接受中方條件,北京政府首腦張作霖11月6日發(fā)布廢約令,毅然宣布廢止《中比條約》,是為中國外交史破天荒之壯舉。此乃中國第一次在另一締約國反對的情況下,單方面廢除不平等條約。1927年11月,北京政府再宣布廢止《中西條約》。北洋政府在傾覆之前,與波蘭、希臘簽訂平等條約,是為北洋修約的最后成績。北洋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努力與成就,總的說來有聲有色,令人刮目。

    四是因巴黎和會引發(fā)的國民外交運動,使中國再也不被當成殖民地國家一樣看待,奠定了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民基礎。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國民外交浪潮,使中國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們可以對中國的外交建言獻策、評頭品足,并且直接影響政府的外交決策。各派政治力量都向社會展現(xiàn)自己的主張,從而出現(xiàn)了一場對中國內(nèi)政、外交都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啟蒙運動,打破了只為高官壟斷外交的禁戒。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王正廷評價:“世界由此認知中國外交主權在于國民全體,非復政府中少數(shù)人所能愚弄;各國知中國民族既有自決之心,足為外交后盾,不可再加輕侮,各國漸悟不平等條約傷害我國人感情過甚,應有設法疏解之必要?!泵绹v華公使芮恩施也評價道:中國輿論“在歷史上第一次奮起,并且迫使它的政府屈服”,這是“一大進步”。

    五點遺憾

    北洋外交由于主客觀原因,敗筆不少,至少留下了五點遺憾:

    一是北洋外交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北洋外交機制在運轉(zhuǎn)中顯得不夠成熟。國會難以決定外交大政方針、難以表達民意、難以履行建議等職能。共和政治體制的不成熟,決定了北洋外交的不夠成熟。北洋外交部缺乏外交決策大權,基本上是外交政策的執(zhí)行機關。1913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華民國首屆國會。按《國會組織法》規(guī)定,參議院常任委員會設有外交股,應掌握外交立法權。但在袁世凱時期和軍閥輪流執(zhí)政時期,國會不能發(fā)揮關于外交的立法權,而此項權力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致使外交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主動性和靈活性。

    二是與日本簽訂了《中日新約》九條和關于山東問題的條約這一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袁世凱主政時期,日本強迫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在歷時4個月的談判中,外長陸征祥,次長曹汝霖和駐日公使陸宗輿等,受盡折磨和屈辱,即使是被人視為“賣國賊”的曹汝霖,也是“激憤之情溢于言表”。最后,經(jīng)過4個月的抗爭,加上輿論的壓力和美國等列強的牽制,日本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最兇殘的要求,和中國簽訂了《中日新約》九條和關于山東問題的條約。如果把日本最初的要求和簽訂的新約作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天壤之別。在日方檔案中,日方認為這是日本一場失敗的交涉,日本外務大臣因此被迫引咎辭職。雖然日本要滅亡中國的目的終究沒有達到,但新約畢竟也是一部喪權辱國的條約,袁世凱本人也這樣認為,新約既成,袁為之痛哭失聲,要求全體官員和國民臥薪嘗膽,誓與日本“十年后見”。

    三是輕信蘇俄的外交辭令,喪失了若干機遇。1919年7月25日,蘇俄副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發(fā)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告將放棄帝俄在中國侵略所獲得的一切土地,無條件歸還中東鐵路,放棄領事裁判權。北京政府沒有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坐失良機,一年以后才派出代表團訪問蘇俄。此時,站穩(wěn)了腳跟的蘇俄開始改變態(tài)度,加拉罕后來發(fā)表《第二次對華宣言》和《第三次對華宣言》,從原來的立場大步后退。隨著蘇聯(lián)政權逐步穩(wěn)固,蘇俄不僅根本無意兌現(xiàn)《加拉罕宣言》承諾,理由居然是“可能翻譯錯誤”,而且蘇軍駐扎外蒙古,策劃外蒙古獨立,分裂中國,使中國丟失了大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過,北京政府從1920年起,陸續(xù)取消帝俄在華的許多特權,這是對中國有利的。例如,1920年9月發(fā)布大總統(tǒng)令,廢除俄僑領事裁判權,收回俄租界。實際上,蘇俄宣布放棄的特權,大多已經(jīng)被北洋政府在此期間實際收回,蘇即使不放棄,也無法實際行使。

    四是一國兩府、南北分裂的情況為外人所乘。例如,日本強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威脅說你不簽,日本就支持孫中山;北洋政府決定向德國宣戰(zhàn),德國就找到不同意對德宣戰(zhàn)的孫中山,支持他采取多種行動牽制甚至顛覆段祺瑞政府;蘇俄代表加拉罕在與北京政府談判時,不時揚言南下另與孫中山開談。其實他已經(jīng)派馬林秘密聯(lián)絡孫了。1923年1月16日,眼看北京政府拒絕妥協(xié),越飛南下上海同孫會談,并發(fā)表《孫文越飛聯(lián)合宣言》。在宣言中,孫表示在中東鐵路問題上,目前只能維持現(xiàn)狀。而“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從外蒙古撤退”。這一表態(tài)不僅為蘇俄侵占外蒙、賴在那里不走解了圍,而且埋下了后來外蒙古分裂的種子。越飛訪華期間,公開代表蘇聯(lián)支持并援助孫統(tǒng)一中國,這給北京政府造成巨大壓力。

    五是袁氏政權垮臺后,北洋政治更加多元化,北洋系分裂成直、皖兩系,此外尚有奉系、晉系、滇系、桂系等,北洋外交難免顯得無奈。各派系一般各自有著不同的外國勢力為其后臺。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后,北洋政府就參戰(zhàn)問題展開的外交辯論要看美、日的眼色行事,便是困境中的外交活動的典型例證。當然,根本原因在于軍人政治的分裂割據(jù)性和由此而造成的國內(nèi)政局動蕩。

    北洋外交有功有過,功大于過。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看待北洋外交,我們既要看到其敗筆,也要看到其亮點;既要看到其失敗的教訓,也要看到其成功的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說同樣的事情,南方革命政府做了是事出有因,北洋政府做了卻是賣國投降;也不能說自己讓步就是顧全大局,別人讓步就是喪權辱國,不能有雙重標準。

    猜你喜歡
    北洋條約外交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媒體視野下的清末宣講所——以《北洋官報》為中心
    條約解釋中的擬制因素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30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農(nóng)民需要“不平等條約”
    北洋外交部魯喬奇(L.Giorgi)檔案紀要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4
    外交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3
    全面解讀《視聽表演北京條約
    新密市| 麻江县| 平昌县| 黄石市| 东乡县| 新巴尔虎右旗| 娄烦县| 郴州市| 灵川县| 高平市| 盘锦市| 大邑县| 南陵县| 工布江达县| 神木县| 开封县| 金塔县| 吴川市| 云霄县| 辽源市| 全椒县| 富蕴县| 遂川县| 昭通市| 芦山县| 大埔区| 将乐县| 泰来县| 邵阳市| 炎陵县| 体育| 顺平县| 砚山县| 琼结县| 湘阴县| 得荣县| 宁德市| 房山区| 莒南县| 福州市|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