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燕
【摘 要】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diào)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生活,幫助他們把眼睛投向生活,把耳朵貼近生活,用心靈觸摸生活,讓思想與真實的生活對話,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收獲真知、真情、真品,讓品德課堂充滿魅力。
【關鍵詞】 品德;課堂;生活
現(xiàn)在的新課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圖片等課程資源,但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還是一些無聲無息的材料,這就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探尋學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點,使圖中人物、文中內(nèi)容變得有血有肉。因此,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
一、課堂來源于生活
宋代朱熹曾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逼返逻@門課程便是如此,我們的課堂離不開生活這一源頭活水。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jīng)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孩子們回顧自己經(jīng)歷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事件,讓學生自由、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激發(fā)道德情感。
我曾參加了一次由市教研室組織的“宜興市小學品德學科主題研討活動”,聽到了幾堂不錯的課。其中有一個老師上的是三年級的《現(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課,她先從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公益廣告《Family》入手,創(chuàng)設溫馨的情境,此時的學生“無聲勝有聲”。這時再引導學生觀看爸爸媽媽辛苦工作后照顧家庭的照片,有護士媽媽早出晚歸的,有爸爸用心做著愛心早餐的,還有媽媽一大早打掃衛(wèi)生的……這些照片均來自于真實的學生家庭,而非隨意搜集而來,這需要教師課外頗費些功夫,但也正因為這樣,在課堂上極易引起學生共鳴。不僅是這些研討課,我們平時普通的課中也應如此。就如一年級的《我掉了一顆牙》和二年級的《做事不拖拉》,本身教材的內(nèi)容多數(shù)來源于生活,跟學生真實生活息息相關,只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教學、開展活動即可。
當我在教授《我掉了一顆牙》時,我通過讓學生照鏡子看看掉了幾顆牙入手,激趣導入。隨后通過“我來說掉牙滋味”、“我來學護牙知識”、“我來練正確刷牙”和“我來做護牙衛(wèi)士”四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使學生了解牙齒的保健措施,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良好習慣。這也培養(yǎng)了兒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課堂要高于生活
新課改倡導品德課教學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素材,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將課堂植根于生活,使學生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這課中,我特意利用我校的校園電視臺拍攝學生真實鏡頭——學生放學回家時,同學們有幾人并排走著的,有邊看書邊聊天的,有不按規(guī)定路線行走的……課堂中,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很快找到了錯誤所在。那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老師再進行概括、提煉,適時播放正確行走的錄像,使學生在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了一個再認知的過程,從而提升他們的認知經(jīng)驗。
還是說到《現(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那一節(jié)課,那位老師設計了現(xiàn)場展示環(huán)節(ji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學生說“會自己疊被子”時,她當場拿出了準備好的被子讓其現(xiàn)場展示,通過學生嫻熟的動作可以看出她在家中的表現(xiàn)。為了讓其他同學也有所收獲,她還讓那位同學分享經(jīng)驗,“第一步鋪平”“第二步對折”“第三步……”展示的同學因為生活經(jīng)驗豐富,說得頭頭是道。由于系紅領巾是多數(shù)同學都會的本領,當有同學上臺展示系紅領巾時,她又讓其他同學誦出兒歌,有了這個訣竅大家系得更快更好。同時讓學生明白從小做好了家長的小幫手,便能初步養(yǎng)成對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責任感。
三、課堂回歸于生活
課堂活動形成的知識,必須要有具體行動的反饋,才會真正起到規(guī)范行為、養(yǎng)成良好品質(zhì)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和提升。兒童的一貫的善良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教學產(chǎn)生懷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品德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是怎么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做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在進行《怎樣和他聯(lián)系》一課的教學時,我在結尾處安排了“記一記聯(lián)系的方式,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通過整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通信的有關知識,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對不同的人要選擇合理的通信方式,故作為他們新朋友的“我”也該是他們聯(lián)系的一份子,我留下了我的QQ,后來真的有不少熱心的小朋友給我發(fā)來了加好友的申請,這不是很棒的“檢查作業(yè)”的方式嗎?
六年級下冊有《地球在發(fā)低燒》一課,教學后學生們認識到:為了避免地球發(fā)低燒,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為保護地球出力。那我們可以怎樣出力呢?學生聯(lián)系實際,搜集金點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環(huán)保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舊電池收集要及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真實,教育無痕。學生充分認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他們決心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力行環(huán)保,低碳生活,用自己的行動為祖國增添一份新綠。
總之,在品德課堂教學中,讓我們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生活,幫助他們把眼睛投向生活,把耳朵貼近生活,用心靈觸摸生活,讓其思想與真實的生活對話,通過體驗和感悟收獲真知、真情、真品。
【參考文獻】
[1]張茂聰.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生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2]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國教育報.2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