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lán)翔
十多年前染上收藏筷箸之癖,對這兩根小玩意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別人對筷子也許毫不介意,吃飯時把它從筷籠中抽出來,餐畢隨手一丟,不吃飯誰也不會想起它。可我不同,作為一個民俗學(xué)者,收藏筷箸不僅僅是玩賞,更主要去研究它、探索它。
不知道其他人注意了沒有,我發(fā)現(xiàn)筷子不但在餐桌上有夾、撥、撕、扒、撮、戳等作用,而且離開餐桌也同樣具有多種功能。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蒸蛋羹時,把雞蛋敲開放在碗中,第一道工序就是把蛋黃攪碎。如今國外的打蛋器雖已傳入都市,而我們還是多用筷子作攪拌,因為這極為方便。
上海有種風(fēng)味小吃叫“糖粥藕”,制作時筷子又發(fā)揮作用,先切開藕節(jié),每節(jié)藕都有六七個小孔,要把孔中填滿糯米,孔小且深,手指無用武之地,只有靠筷子一點點把糯米塞滿藕孔。這樣加糖煮起來才解饞。
山東沂蒙山區(qū)的臨朐縣,人們愛吃油炸蝎子,可是山蝎尾部有毒腺,要是被它的尾鉤螯一下,立即疼痛難忍。怎樣才能捉蝎子不被螯呢?最好的武器就是竹筷。當(dāng)人們在溝壑石堰縫里發(fā)現(xiàn)蝎子,便悄悄用竹筷一夾,然后將活蝎子放進(jìn)瓶中,塞好瓶口。帶回家即可油汆嘗鮮了。當(dāng)然油炸蝎子時,筷子在油鍋中也可大顯身手。
我國北方春節(jié)蒸白面饅頭,有點紅點的習(xí)俗。給白饅頭點大紅吉祥痣,竹筷是最理想最方便的工具。
制作水晶肴肉,筷子又別有一功。在選好前豬蹄,洗凈、去骨、剖開后,用尖頭筷(日本式筷箸)在肉面上戳一排小洞,再均勻地撒上鹽、花椒和少許硝水,然后把肉卷起壓腌待用。用尖頭筷戳洞切不可忽視,這樣鹽味可滲透洞中,不然水晶肴肉不入味。
上海崇明島有一種特產(chǎn)——金瓜,制作這種類似海蜇風(fēng)味的瓜兒,方法很特別,筷子成了不可缺少的巧妙工具。《素食說略》載:“瓜……洗凈,連皮蒸熟,割去有蒂處,灌以醬油、醋,以箸攪之,其絲即纏箸上,借箸力抽出,以粉條甚相似。再加香油拌食,其脆美。”正因吃金瓜離不開筷子攪絲,所以上海人稱這種瓜為“攪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