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金
在江南水鄉(xiāng)鄂南公安縣,有一味地方傳統(tǒng)名菜——湘妃糕,是酒席宴會上獨具一格的佳肴。
關(guān)于“湘妃糕”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遠(yuǎn)古時代,舜帝攜娥皇、女英二位湘妃南巡。途經(jīng)柳浪湖畔(今公安縣所在地)時,娥皇因突然患病,不能隨帝再向南巡行,舜遂留下女英照料娥皇。娥皇不思茶飯,身體日漸虛弱,女英焦慮,遍求名醫(yī)診治。不久后,娥皇病雖稍好,然而胃口卻難以恢復(fù)。當(dāng)時,有漁人看湘妃女英求醫(yī)心切,又感念舜帝之功德,于是取魚一條,去其頭尾,剔除刺鰭后,剁成肉泥,并加少許豬肥肉、姜末攪拌,蒸成糕,獻(xiàn)于娥皇。這種糕鮮而不腥、肥而不膩、滑嫩可口,味美異常,娥皇食欲大振,幾日后病就痊愈了。舜帝聽說后非常高興,因制作魚糕者是湘妃所尋,故將魚糕賜名為“湘妃糕”。自此,“湘妃糕”這一菜肴便脫穎而出,流傳至今。公安人每逢喜慶佳節(jié),或招待賓客,都必做此菜,并首先端上宴席。
湘妃糕的具體制作方法是:將上等鮮魚除鱗、剖腹、去雜、洗凈、剔去頭、尾、鰭、皮、骨,把凈魚肉和豬肥肉合在一起,用刀剁成肉泥,置面盆或缸內(nèi)加入適量的生粉、精鹽、生姜末、清水和蛋清,用手來回猛力攪拌,充分和勻。把和勻好的肉泥置入蒸籠,鋪成約3.3 cm厚左右,旺火蒸制至斷生,然后涂抹上攪好的蛋黃漿液,點綴上少許食品紅,再上蓋復(fù)蒸5 min,出籠即成魚糕。此菜,可謂紅、黃、白相映,色味雙佳,美不勝收。
魚糕的吃法,因人所愛,既可蒸食,又可用于火鍋湯燉食之。民國初年,公安名廚吳清山制作此菜時,將魚糕切成片狀,用碗扣好,上面用黃花、木耳炒豬肉絲作帽子,取名“頭菜”,大受歡迎。如今,人們在配料造型上又有新招,用豬肝、豬腰、豬肚尖爆炸作帽子。名叫“三鮮頭菜”,滋味更鮮嫩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