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國
行 吟
武漢東湖西岸,有一片屈原文化區(qū)。從南向北行,有一個四面通透的亭子,磚柱,灰瓦,很滄浪的神態(tài),其亭叫滄浪亭,取之于《楚辭·漁父》,與屈原有關(guān),與漁父有關(guān),與滄浪歌也有關(guān)。
早在春秋時期,滄浪歌就已流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睉?zhàn)國時期的屈原對這段文字當(dāng)然爛熟于心,只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年紀(jì),他一心向黨,推行“美政”,卻沒想到仕途險惡,會被迫害。事實是,郢都城里早就醞釀著一場陰謀。于是,一夜之間他被放逐了。對楚國,他有一種剖心之忠誠,但對小人的算計卻沒有回?fù)糁ΑS谑?,憤怒、憋屈、清高,是他?dāng)時的復(fù)雜表情。屈原開始遠(yuǎn)離權(quán)力旋渦,東湖便成了他精神安居的一個站點。于是,他“乘鄂渚而反顧兮,欵秋冬之緒風(fēng)”,來到了東湖的一個小洲“鄂渚”之上。屈原身心交瘁,又懷揣著一個疑問:“人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恰與漁父相遇,漁父借了《滄浪歌》來勸慰他,屈原也以此自勉。
滄浪亭承載的就是這個故事。
滄浪亭與名相符,依湖而居,間或會有湖水濺上來,潤了亭腳。坐在亭間,人伸腿就能洗腳,掬水就可洗頭,再坐看藍(lán)天,或再讀屈原《涉江》《哀郢》《離騷》,遙想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模糊的遺影,一個昂首問天,下頜胡須與長袍一起飄飛的人,坐一葉扁舟,向滄浪亭漂了過來。這個人越來越清晰,一臉的楚辭,名叫屈原。
屈原在東湖邊徘徊吟唱,或抱簡苦讀,或提筆疾書,幾千年后,便成了“東湖之魂”。于是,在滄浪亭之北的一個小島上,立了一座行吟閣,閣名由郭沫若題寫,回鋒轉(zhuǎn)向,運(yùn)轉(zhuǎn)變通,逆入平出,氣貫筆端。行吟閣之名,源于《楚辭·漁父》,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睋?jù)傳,這里的“澤”就是今天的東湖。東湖是他流放經(jīng)過的地方,也是他停留、客居過的地方。當(dāng)時,正是“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局勢。如果屈原繼續(xù)縱橫在楚國頂層權(quán)力圈,楚襄王沒有制造“放逐屈原”的政治事件,屈原能不能“美政”強(qiáng)楚?楚國會不會欣欣向榮,一統(tǒng)天下?如果屈原時逢的不是楚襄王,而是一個開明君主,屈原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走向與結(jié)局?行吟閣、滄浪亭這些人文景觀還會有嗎?這樣的問題,歷史也會沉默不語。
行吟閣高22.5米,用1954年的鋼筋混凝土澆鑄,兼以仿木,三層四角攢尖頂,飛檐,翠瓦,卓礫昂舉,內(nèi)立紅色圓柱,支撐著屈原坎坷的一生。四面,由湖水近繞,南有荷風(fēng)橋,北有落羽橋,以接通陸地。行吟閣與滄浪亭在內(nèi)涵上關(guān)聯(lián),又與周邊的自然景色相配,極是協(xié)調(diào)。說行吟閣是東湖楚文化的點睛之作,一點也不為過。
屈原時代的鐘磬,虎架鳳鼓,靜靜地坐在行吟閣內(nèi),觸動一下它們,會有一種歷史之聲從秭歸、紀(jì)南城響出。楚襄王流放屈原,一言九鼎:不許他返回郢都。他的用心是把屈原這個名字從楚國的政界徹底刪除。屈原心灰意冷,又想潔身自好,還在東湖苦苦期待楚襄王回心轉(zhuǎn)意,期待有朝一日重返郢都。屈原是天真的,純情的,他每一夜都枕著美夢入睡。然而,他等到的一個消息是,楚國的心臟郢都被秦兵攻破了。楚國休克了。
其實,屈原被流放,對他個人來說極為不公,也是歷史突發(fā)癡呆,任由郢都小人興風(fēng)作浪,任由楚襄王霸道的結(jié)果。然而,正是生命被流放之際,屈原才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諸多不朽的文字,造福人類,照耀千秋。這是在政治旋渦中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身前與背后,奸臣如蛇,既有纏的本領(lǐng),又有靈敏的芯子,誰能處事不驚?屈原留下了那么多絢麗文章,比他官居三閭大夫乃至左徒要更加燦爛。勝任左徒的人,不止屈原一個人,而能創(chuàng)作楚辭的人并不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楚襄王一心吊銷屈原的政治資格,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今人想念屈原的同時,也想到了楚襄王。
行吟閣前,立有一座屈原全身塑像。屈原的身高是多少,史料沒有記載,這是遺憾。但這座屈原全身塑像有3.6米高,再加上3.2米高的基座,通高6.8米了。按說,屈原不可能有3.6米的身高,東湖卻給他制作了3.6米的身高,這不是有意拔高,刻意渲染,在東湖的心目中屈原應(yīng)該得到仰視,因為,他的眉宇間仍然憂慮著楚國的未來,即便是秦軍的鐵騎踏平了郢城,乃至楚國,屈原還想著擁抱楚國!于是,塑像以屈原舉步的造型,喻示他向郢都走去。楚國衰落,殘喘,也不接納屈原,屈原只能翹首向天,高誦《天問》了。
可以想象,屈原在澤畔行吟,是不愿停下腳步的,也不想用青銅、漢白玉、花崗石之類的材質(zhì)來給未來的自己塑像。剛正不阿,是他的性格,一如青銅、漢白玉、花崗石。如果再用這些材質(zhì)造一個屈原,多余了。于是,他從秭歸走向郢都,走向東湖,又向湖南走去。那里有一條汨羅江,江畔有座玉笥山,他在這里創(chuàng)作出《離騷》《天問》,成為騷體文學(xué)的一座文脈,叫古今一直驚嘆。屈原走向汨羅江,是對人生的回望。郢都破了,楚襄王也蔫了,屈原絕望了,臉上出現(xiàn)了終極的悲憤,他向汨羅江的深處走去,很從容,也昂著頭。這一天,是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留下絕筆《懷沙》,最大的愿望是,與汨羅江相擁,汨羅江配合了他。從此,汨羅江聲名大振。
但,東湖舍不得他,懷念他。屈原走了那么遠(yuǎn),還是請他回來休息,或憂國憂民吧。于是,東湖建了行吟閣,又建了一座屈原紀(jì)念館。
屈原紀(jì)念館與行吟閣一氣呼應(yīng),館與閣相距不遠(yuǎn),由濱湖畫廊連接。濱湖畫廊是一組江南民族風(fēng)格的園林建筑,亦半拱,亦半圓,小山丘上的主體建筑依地形呈半拱狀,而兩翼的長廊向后斜彎,呈自然半圓狀。長廊兩端,應(yīng)有依托,六角亭便擔(dān)當(dāng)了這一重任。
穿過濱湖畫廊,屈原紀(jì)念館便露出了容光,但未入館內(nèi),便會有仰望的自覺,或肅然起敬的情緒。
這是一座典型的民族形式建筑,很干凈,一如屈原的品格,“行廉志潔泥無滓”。其館名,是董必武1960年3月留下的墨寶。董必武是清末秀才,后加盟革命陣營,成為了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這位湖北紅安籍的書法家,對湖北秭歸籍前賢屈原多有敬仰,題寫的館名,書風(fēng)如謙謙君子,淳厚,圓潤,功力深厚。紀(jì)念館用兩層展室,陳列屈原的文獻(xiàn)資料,以及后世有關(guān)屈原的研究成果、書畫藝術(shù)作品。另外,還有屈原居住過的“左徒府”,以及戰(zhàn)國末期的冷兵器、玉器、禮器、青銅器、樂器之類。不過,都是仿制品。endprint
一座屈原塑像立在館內(nèi)迎門口。行吟閣是全身塑像,這里是半身塑像。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座塑像有異曲同工之妙:屈原雙目凝神,直視東方。東湖紀(jì)念屈原,還有許多方式,比如賽龍舟,湖面上龍舟競渡,湖岸邊萬眾歡騰,實為盛況。
再往北行,到達(dá)聽濤景區(qū)最北端,便是魯迅廣場。將魯迅與屈原合并敘述,是因為兩人有諸多的相似:愛文字,有名世之作,都名列中國文學(xué)史;脊梁骨很硬,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胸懷正義,或吶喊,或天問,都想拯救社會;有靈魂,有思想,或下頜長須飛揚(yáng),或上唇胡須橫臥,都在思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東湖請這兩個偉人一起入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考慮?
魯迅廣場兩面臨湖,開闊,是一片弧形地帶,這環(huán)境很適合魯迅。魯迅是從浙江紹興一條河邊走出來,走向南京、仙臺、北京、廣州、上海,登上一座文巔的。他沒到過武漢,但他的思想與文學(xué)作品浸濡了武漢,滲透了武漢的骨髓。武漢的魯迅研究者很多。武漢愛魯迅。東湖把這種愛植根于魯迅廣場了。魯迅用手術(shù)刀給病人治病,又用一管巔毫給阿Q開處方,于是,中國的文壇上產(chǎn)生了《孔乙己》《祝福》《藥》等偉大作品。魯迅視野開闊,從醫(yī),從文,從政,都不囿于此。東湖在湖邊給了他一片開闊地,是想再現(xiàn)魯迅放牧視野,胸懷坦蕩的形象。
廣場西側(cè),有一座面湖的塑像,基座之上是魯迅。魯迅不寂寞,有蒼松、翠柏、草坪、山岡、湖漣陪伴他,也有大學(xué)生與他聯(lián)歡,還有海洋公園的氣息從東邊奔跑過來。對魯迅,武漢人民一往情深,包括喜歡魯迅口噙一只煙斗的模樣,深邃,可愛,又酷。
魯迅廣場與行吟閣與屈原紀(jì)念館容光呼應(yīng)。一個是古代詩人,一個是現(xiàn)代新文化運(yùn)動的主將,隔著幾千年,隔著千里的山山水水,千里迢迢抵達(dá)東湖,抵達(dá)聽濤景區(qū),交換思想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心得,還給東湖添了兩座文脈。東湖有思想,有眼光。
放 鷹
唐朝也有一個歷史名人到過東湖,他就是李白。李白是坐一葉小舟,抱著個葫蘆狀的酒壺來的。他是詩仙,也是酒仙,大口大口地喝酒,一首一首地作詩。說“兩仙”人物,中國歷史上獨有李白。而且,他還有“仙根”之譽(yù),這是道教的一代宗師司馬承禎給他冠名的,意思是說李白先天就有成仙的基因。
李白的人生注定了他與東湖有個約會。
早在隋朝就有了科舉考試。李白誕生于公元701年2月,從小就喜四書五經(jīng),憧憬長大后以科舉考試入仕。問題是,盛唐頭昏,因國庫充盈,推出抑商歪政:凡祖先經(jīng)商者,后代不能與試。李白祖先出過商人,自然斷了他的仕途。公元724年3月,唐玄宗在洛陽宮親自御試之際,李白因科舉考試無望,自四川青衣江清溪驛乘舟出蜀,至湖北江陵借水而下,開始了“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的人生漂泊。
李白一生歷經(jīng)兩度長時間的漫游。第二次漫游中,他選擇東湖西南角岸邊的一個土臺子,以放鷹的形式憑吊朋友李邕。當(dāng)時,李白腳下的土臺子并不高,還由扇形的湖水所繞。后來被篙草掩沒,不動聲色,幾乎匿跡。如果不是1956年考古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可能還沉睡在歷史的塵土之中??脊胚€發(fā)現(xiàn),李白放鷹的地方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一考古成果把東湖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之前了。李白與文化祖先的腳印重合,一定沾了文化祖先的仙氣與靈氣。
說到李白放鷹,不得不先說他的第一次漫游。
這一次長途漂泊,李白經(jīng)洞庭湖至廬山,再赴金陵,在秦淮河還體驗了夜生活,古代詩人大多好這一口。之后,李白從姑蘇返回,于公元727年來到湖北安陸壽山和白兆山,與當(dāng)?shù)匾晃幻琅S紫煙發(fā)生了愛情。于是,這對文學(xué)青年以詩唱和、結(jié)婚,這是李白首開的婚姻先河,也可以說,李白是湖北的上門女婿。之后,生子,寫詩,生活相對穩(wěn)定。對李白與許紫煙的這段婚姻,一說,他們生活了十四五年;另一說,他們生活了二十年之久。誰說為實,需要考證。不管是十四五年,還是二十年,李白在湖北留下一百五十多篇詩文,直接抒寫湖北的就有六十二篇,公元759年之秋,在這里,誕生了《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是他的第一首長詩。
“蔑權(quán)貴”,是李白高喊的口號,但他也向仕。他清高,也庸俗。想出世,又渴望入世。以隱士自勉,又一心盯著輔弼大臣的高位。李白就這樣矛盾著,有一天,李白出訪江夏,即今天的武昌,意在與高人相遇,投奔仕境。就這樣,李白與李邕謀面了。這是一次李姓家門的對話,問題是,李邕這個江夏人名重一時,履歷上還有戶部員外郞、北海太守一頁,又是大書法家,哪把李白當(dāng)回事!李白敏感,察覺到了李邕對他的怠慢,便心懷不滿,一氣之下,寫了《上李邕》詩。詩曰:“大鵬一日如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起滄溟水。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睂τ诶畎椎拇簌i之志,李邕不以為然。于是,李白憤然離去。
爾后,李邕與李白和好。這是否與李白詩名振起有關(guān)?甚或,與李邕官場失意,身價下滑有關(guān)?公元747年,當(dāng)朝奸相李林甫從腹里抽出利劍,將李邕殺害。李白聞之,大惑:同是李家后裔,何以殘殺?此李非彼李,李林甫血統(tǒng)高貴,出生于李唐宗室。對李邕之死,李白極為憤慨。
李白滿懷鯤鵬之志,離家遠(yuǎn)走,許紫煙能夠預(yù)料到婚姻的結(jié)局,但她沒有阻止,倚在門框,給李白送行。許紫煙早有所料,李白娶她,另有一因是,她的祖父許圉師曾是唐高宗的宰相,李白試圖借勢而上。然而,祖父早已去世,政治影響力清零了。但,許紫煙寧可認(rèn)為,李白是去放飛理想的,也不愿意認(rèn)為李白勢利。
進(jìn)入長安,李白博得皇帝賞識,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他會作詩,卻不會唱贊歌,這又得罪了皇帝。李白的政治敏感不達(dá)標(biāo),唐玄宗“賜金放還”,于是,李白開始了第二次漫游,與年少他十一歲的杜甫相遇了。后來,多因誘發(fā)了“安史之亂”。李白避居廬山,卻應(yīng)永王之邀入幕,并參與永王東巡。公元758年,當(dāng)值皇帝唐肅宗不能容忍,一句話將他關(guān)進(jìn)大牢。之后,朝廷流放了他。于是,李白從潯陽即今九江市出發(fā),繼續(xù)他的第二次漫游。endprint
公元760年,李白逆水而上,登陸武昌,一是想借道去安陸,看望前妻許紫煙及其子女;二是去李邕故居修靜寺,再吊李邕。李白寫了一首詩,名《題江夏修靜寺》,詩曰:“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胀o玉樹,高殿坐幽人。書帶留青草,琴堂幕素塵。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p>
離開修靜寺,李白心情仍然沉痛,便信步走到東湖岸邊,看望清山秀水,平復(fù)內(nèi)心的傷痛。忽然,一只雄鷹在獵網(wǎng)中苦苦掙扎。獵網(wǎng)當(dāng)然是獵人下的套,又掩在一片綠林中,無疑是一場算計與陰謀。這一來,李白便由這只雄鷹思念起李邕,也想到了朝廷的霸道與人性的缺失。李邕被杖殺,就是李林甫下的套。李白認(rèn)識到,長安的巍宮峨殿看上去富麗堂皇,其實,另一面是骯臟,四下都是“網(wǎng)”和“套”。李白在唐玄宗身邊供職翰林,對朝廷略知二三。對布網(wǎng)的獵人,李白反感透頂;對雄鷹的處境,李白深為同情。于是,他走過去,解開了網(wǎng)索,站在前面說到的土臺子上,放飛了這只雄鷹。
雄鷹并沒有立即離開他,在碧水藍(lán)天中盤旋了幾圈,向救命恩人表達(dá)了感激之情,才飛向云霄。隨即,李白寫下《觀放白鷹》,詩曰:“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語燕雀莫相悼,自有云霄萬里高?!?/p>
登臺放鷹這一年,李白已入暮年,對仕途淡然了,也把脈了世間冷暖,一切都看淡了。他開始另外一種生活,超凡脫俗,并計劃新的漫游,豪飲,作詩。李白的詩意境奇異,粲溢唐朝,但就向仕這一點,他醒悟太晚。公元762年,李白放下酒壺、巔毫與詩,離開人世。但,唐朝的詩壇卻屹立了一座山峰。
發(fā)現(xiàn)李白放鷹的人文價值之后,2000年,東湖便在西岸建了一座放鷹臺,臺高20多米、寬40多米,灰磚壘筑,又由花崗巖砌面,全面通體白色。臺上立著李白雕像,12.99米高。這一數(shù)字有種寓意,也是東湖的一種情愫:李白永遠(yuǎn)活著。雕像造型有動感,李白衣袂飄飄,高舉的右手托著一只雄鷹,展翅欲飛,而李白似在吟詩,似在叮囑。李白面朝湖水,倜儻,豪放,浪漫,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同時豐富,具有一種超形象的內(nèi)涵與聯(lián)想無限的空間。于是,李白在東湖浩渺的背景下,站成了一個著名景點,名為“李白放鷹”。
這是人工的放鷹臺。相傳,在東湖北岸,還有一個天然的放鷹臺,名叫畈墩子,很古老,是獵人給鷹舉行放生儀式的專用地。時過境遷,這個天然的放鷹臺已沒往昔的容顏,面目全非了。如果開始搶救,東湖就會多一個看點,并與李白放鷹相得益彰,吸引游人的目光。
2006年 10月 27日,有一雙著名的藍(lán)眼睛對李白放鷹發(fā)生了興趣。這個人叫希拉克,法國總統(tǒng),用“天氣晴朗時,夏天天空的顏色”來比喻希拉克的眼睛,太合適了。訪問武漢,希拉克慕名登上放鷹臺,感受當(dāng)年李白放鷹的情懷。他繞著李白塑像轉(zhuǎn)了一圈,還戴上眼鏡,研究李白的神態(tài)、體態(tài)與舉止,很詳盡。法國以浪漫著稱,希拉克是這個浪漫國度的領(lǐng)袖,他七十四歲的肌體上依然充盈了浪漫元素。但在這一刻,希拉克最想做的事,便是與李白會晤,沒有外交辭令,就“浪漫”一詞深入探討,體驗一下中國古典式浪漫,與李白的浪漫。
希拉克驚喜了,禁不住與夫人留影,背景是李白雕像,畫面上還多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李白。李白也出國了,進(jìn)入了巴黎愛麗舍宮、法國總統(tǒng)辦公室。這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那么高貴,比長安唐玄宗的辦公室遜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