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巧妙運用詩歌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作文“出彩”、“創(chuàng)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那么,怎樣巧妙運用詩歌來為你的作文增輝添色呢?
一、以詩歌為妙題
題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傳情。一個好的題目能一下吸引人關注的目光,令人稱賞。
2003年有一篇滿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取題自宋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最末兩句蘊意深刻,考生以它為題,形象地說明了情感與理智的關系,當然贏得了閱卷老師的青睞。二00五年江蘇一考生的滿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無風雨也無晴”、“滿目青山夕照明”為小標題,顯得構(gòu)思新穎典雅深厚了.
二、以詩歌為題記
2005年福建廈門一考生在《那一次,我讀懂了坦然》,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只有經(jīng)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chuàng)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作為題記,含蓄委婉地表明文章主旨,語言凝練,發(fā)人深省,能夠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三、以詩歌來開篇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yǎng),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陜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于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畤@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p>
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lián)想,然后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shù)卦忈屃恕翱鞓沸腋Ec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nèi)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說理可能會有的干巴枯燥。
四、以詩歌來結(jié)尾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jié)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髂晁扑?,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辯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五、以詩歌來行文
既指整段之內(nèi)大量引用詩歌,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詩歌。由于古典詩詞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質(zhì)和審美趣味.充實文章的底蘊。
整段引用的較為常見。一名同學在《讀書的樂趣》中這樣寫道:
“讀書可以得到超越時空的樂趣。我可以和李白‘舉杯邀明月’,體會‘對影成三人’的神奇;我可以和杜甫一同登泰山,體會‘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我可以和王維同入大漠,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壯;我可以和趙翼共同‘論詩’,體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的傲氣。’”
一段之內(nèi)四處引用詩歌名句,以次作為超越時空的載體,讓“樂趣”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既為文章增添亮麗的色彩,也增添了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滿典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也屢見不鮮。有名同學在《讀書的滋味》一文中分別選取不同時期的陶淵明、李白、杜甫、李清照、岳飛,結(jié)合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引用他們的詩詞,從他們的詩詞中品嘗特有的滋味——陶淵明人格的芳香,李白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杜甫憂國憂民情懷,李清照不幸中的頑強,岳飛“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苦楚。五位歷史名人事跡各為一段,構(gòu)成文章主體。結(jié)尾用:“讀書如同品味佳肴一樣,五味俱全,其實讀書更是品味人生”很好地照應上文五個事例,既與開篇“讀書不為顏如玉,不為千鐘粟,不為黃金屋,只為品嘗它特有的滋味”遙相呼應,又巧妙升華主題。
運用詩詞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引用,可以熔鑄于自己的語句中,還可以翻譯成現(xiàn)代文,也可以綜合幾首形成新的詩意詩境。只要我們作文時多嘗試詩歌入文,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蘊藉,神韻俱臻??鬃訉柞幷f:不學詩無以言。雖然他所指的只是《詩經(jīng)》,但這句話卻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fā),激勵我們學詩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