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宗旨在于“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組織學生有效地進行歷史活動課教學能較好地落實這一課標要求,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怎樣有效地進行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本人實踐教學中,對此作了不懈的探索與嘗試。下面談談我的體會與收獲。
1 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是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1.1 主體性原則
活動課非常強調學生的“活動”,即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活動過程中,只有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自主地開展活動、參與活動過程,自主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動成果,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
1.2 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向導,是學習的動力。開展歷史活動課,只有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出發(fā)點,才能夠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只有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豐富多彩,寓教于樂,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在活動過程中只有營造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1.3 實踐性原則
在設計活動課時只有創(chuàng)設讓學生大膽地動口、動手、動腦、社交等多種實踐機會,如搜集、閱讀、調查、動手制作等,讓學生嘗試生活化、社會化的具體實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如,實踐研究中,組織開展歷史文物的仿制活動較好地體現(xiàn)了實踐性活動原則。
1.4 開放性原則
活動課的內容和場所應當是開放的,活動的具體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寬和深化。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狹隘的學??臻g,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把活動的時間向課外延伸,能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5 綜合性原則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社會學科,涉及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因此,歷史活動課必然帶有較大程度的綜合性。在開展歷史活動課時,除了注重本學科的內容之外,還應該重視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充分借助其他學科如語文、地理、勞技、美術、音樂的知識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形成歷史意識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機。
2 將學科常規(guī)課程與活動課有機結合,做到優(yōu)勢互補,是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保障
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應進行科學的引導,不能單純追求熱鬧、流于形式,諸如激進式的“革命”,包辦式的“研究”、陷阱式的“問題”、純想像式的“討論”, 以形成“史由證來”的“求實”、“求真”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思維習慣。再次,教師在活動中要做到多鼓勵學生。賞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教師要用經(jīng)常的鼓勵和贊美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假設和陳述,其中包括雖不成熟但卻閃爍著創(chuàng)造性火花的一得之見。不要排斥學生的失敗和錯誤,要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jīng)驗,從而形成師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學民主的活動課堂。最后,教師在活動中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的同時,不能只著眼于部分學生的參與,而忽略了全員性。歷史活動課必須考慮學生整體的興趣愛好、實踐能力等諸方面的因素。在設計活動主題時,應選擇“大眾化”的題材和形式,在活動中盡可能創(chuàng)設人人都能活動的機會。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尤其要注意調動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對改變這些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乃至對他的一生發(fā)展都至關重要。
3 按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是歷史活動課順利展開的前提
3.1 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目標
制定活動目標是開展歷史活動課的基礎。活動目標設計要有歷史歷史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要從三個維度去思考,要明確基本技能、學習方法的選擇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3.2 確定合作小組
學生合理分組是開展活動課的有效保障。確定活動主題和活動目標后,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盡量保證在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取長補短,相互幫助。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承擔一定的任務,避免部分組員在活動中無所事事,制定小組活動規(guī)則,明確每個組員的具體責任,讓學生各司其職。
3.3 資料搜集
學生分組后,就進入資料搜集階段,搜集資料是歷史活動課有效開展的關鍵。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起主導作用,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組織,自己發(fā)現(xiàn),教師只做一些策略上和宏觀上的指導,如,提供給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幫助他們正確篩選材料,對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的研究方法,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3.4 活動成果展示
活動成果展示是歷史活動課有效開展的核心。成果展示可有多種形式,讓每組推出代表展示本組的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也可讓學生自由交流,讓他們的思維碰撞出火花,從而達到活動的目的
3.5 活動的評價與總結
活動的評價與總結是活動課中重要的內容。在評價與總結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教師和家長也可參與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在某一方面獲得發(fā)展和進步就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特別是對信心不足的學生更要給予鼓勵,重在評價學生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情感的體驗等;使學生及時反思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得失。
4 結束語
總之,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增強記憶,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
以上幾點是本人一年來對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所作探索的認識及體會收獲。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輝.歷史研究性學習論[M].北京:中國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