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大學生;知行不一;個體原因;對策
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各自的成長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心理和性格,健康的心理和性格會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會阻礙大學生的知行合一,造成大學生知行不一的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大學生知行不一的個體原因
1.1 大學生個體道德水平有差異
大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水平。一般情況下,大學生道德知識水平高,相應(yīng)會有較高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的轉(zhuǎn)為就多;反之知識水平低,道德層次也低,只能落實最基礎(chǔ)的道德行為。換言之,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層次會阻礙其知行合一。大學生具有不同的行為能力。大學生因?qū)嵺`經(jīng)驗不同在行為能力上也會有強弱之分,這就造成部分大學生在知行轉(zhuǎn)化上能夠自覺、主動,部分大學生則是被動的,甚至做出違背道德的事。其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1.2 大學生的性格因素。
大學生多具有沖動、暴躁、單純等性格特征,這些性格缺點會影響其知行合一的發(fā)展。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處于做事沖動且不考慮后果的階段,易因沖動、冒進而做出不當行為。同時,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安逸的校園環(huán)境中,社會經(jīng)驗少,在面對問題時,會因其思想淺薄而懼怕困難,造成自身道德表現(xiàn)差。因此,大學生認知能力弱、判斷力差都會造成大學生行而不知。
1.3 大學生心理的因素
大學生心理具有矛盾性。收年齡和閱歷制約,大學生對社會、對自己都缺乏全面的認識,受外界因素影響會有心理矛盾和沖突。這種心理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比如,有些大學生在生活中一旦自行承擔壓力和挫折,因閱歷淺而束手無策,甚至產(chǎn)生極端思想,發(fā)生消極行為。同時,大學生心理也不穩(wěn)定性。主要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兩方面。消極的主要包括敏感、狹隘,容易對同學和社會產(chǎn)生誤解,做出不道德行為。
1.4 大學生群體之間的不良影響
在道德方面,雖然多數(shù)大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但仍有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低下,這些大學生的不良道德示范會動搖其他大學生的道德觀,阻礙他人的道德行為,對其他大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大學生易受同伴不良道德觀念的影響。同齡人一般擁有相同的愛好和性格,有共同語言,在生活中更能談得來,因此大學生也易同伴的消極影響。大學生群體中仍有部分大學生道德層次低,這這其他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zhì)的養(yǎng)成造成不利影響。例如,高校考試作弊泛濫很大程度上是受同伴影響所致。同時,大學生也易受同伴薄弱情感和意志的同化。大學生一般情意不堅定,一旦遭到同伴的干擾和誘導,情感、意志就會坍塌,造成知而不行。群體的不良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知、情、意上,更多的是直接影響他人的行為,效仿他人不道德的行為。
2 大學生提升自身知行合一對策
2.1 糾正知行合一認知偏差
道德理論指導道德行為,是道德行為的理論支撐。道德認知偏差會導致的行而不知,生活中表現(xiàn)為,做出了不道德行為,卻不知自己是不道德。因此,促進自身知行合一,應(yīng)從完善道德理論開始。
從個體條件來講,要促進自身的知行合一,應(yīng)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大學生可以通過糾正自身學習態(tài)度,從思想上重視道德理論學習,并能積極參與德育課堂互動,通過積極、主動的參與方式獲得認知。在道德觀念不完善之前,大學生也可以利用社會實踐充實自身的道德思想,能在實踐中完善自我的道德觀,提升道德行為能力,實現(xiàn)道德理論指導道德實踐,道德實踐完善道德理論的良性循環(huán),逐步使自身的道德水平邁向一個新臺階。這就要求大學生主動參與、尋找道德實踐的機會,為自身道德體驗創(chuàng)造條件,并在學習和實踐中糾正認知偏差,逐漸豐富道德認知,為知行合一奠定理論基礎(chǔ)。
2.2 培養(yǎng)知行合一深厚情感
人完成一件事需要動力來支撐,人的道德情感就是其道德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大學生可以通過激發(fā)自身的道德情感來獲得行為動力。道完成德的行為可以使自身獲得優(yōu)越感、成就感,又增添道德情感。
2.2.1 培養(yǎng)自身學習興趣
興趣是第一老師,目前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對德育知識缺乏興趣的現(xiàn)象,一旦沒了興趣,大學生就會漠視德育,甚至產(chǎn)生反感心理,這就自身的知行合一是不利的。對此,學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歡學習方式,比如看視頻,熱點討論等,既有趣又有所感悟,改變了德育課堂枯燥、死板的現(xiàn)狀,培養(yǎng)了學習的興趣。
2.2.2 培養(yǎng)自身的道德情感
包括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不道德行為的排斥。只重視理論學習而沒有道德情感的支撐是實現(xiàn)不了道德行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的橋梁,缺乏情感的道德知識只能停留在“應(yīng)然”的狀態(tài),無法達到“實然”,這也必然導致自己的知行脫節(jié)。因此,大學生應(yīng)培養(yǎng)自己對道德認知的情感認同,面對道德選擇多換位思考,培養(yǎng)正確的金錢觀。同時,大學生也應(yīng)自覺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克制自身自私、冷漠的態(tài)度,靠近道德氛圍濃厚的的環(huán)境,讓自我在情感熏陶中產(chǎn)生道德共鳴。
2.3 強化知行合一意志鍛煉
道德意志是道德主體落實道德行為的的保障,能保證道德主體克服一切困難和阻礙實施道德行為。反之,道德意志薄弱往往導致大學知行斷裂、知行知行悖離。大學生需要通過鍛煉自身道德意志,保障知行合一。為此,大學生首先應(yīng)磨練實施道德行為的毅力。再實施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不能因困難退縮或放棄,應(yīng)暗示自己努力堅持,即便做不到最好也要盡力而為之。其次,加強抵御外界干擾的意志。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許多事都與他人有聯(lián)系,也必然會受他人的干擾,從而影響自身的道德選擇。因此,大學生需要抵御外界抗干擾,自覺抵制社會中的不良風氣。
3 總結(jié)
鑒于大學生道德觀念、道德情意、道德能力各有不同,知行不一產(chǎn)生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每個大學生必須認清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解決自身問題,循序漸進的實現(xiàn)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