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濕陷性黃土特性、地基處理原則和處理方法,以供相關人員參考。由于濕陷性黃土內含有一定成分的可溶鹽,經(jīng)過與雨水或者地表水的作用,會使小土顆粒移滑向大孔縫隙中,導致地面沉陷,如果在黃土地區(qū)進行工程建設,需要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特殊的處理辦法。根據(jù)實際的不同結構物和不同土質來選用不用的處理方法,保證地基承載力。
【關鍵詞】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
1、濕陷性黃土地的特征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結構不穩(wěn)定的非飽和欠壓土質,具有大孔和垂直節(jié)理的特性,土中含有石英、高嶺土等成分,主要分布在我國氣候干旱等地區(qū),在天然條件下能用肉眼看見孔隙,土質干燥,壓縮性較低,承載能力較高。但是其吸水透水性較強,經(jīng)過水的侵蝕后其結構很快崩解,引起濕陷變性,承載能力也大幅度降低。這種土質的特性會給建筑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使地基沉降、折裂,影響地基的正常使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與其他土質相比,施工過程更為復雜,進度慢、耗時長,有很大的施工難度。
2、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的原則
對于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要求大致有兩點:第一,消除全部黃土的濕陷量,采用一定方法使處理后的地基土壤變?yōu)榉菨裣菪渣S土,或者使基樁穿透全部濕陷性黃土層,使建筑荷載通過基樁轉移到非濕陷性土層上,防止地基濕陷。第二,消除部分黃土濕陷量,采用一定方法處理地基總濕陷量,使未處理的濕陷性黃土的濕陷量在規(guī)定量的數(shù)值內。
不同類型的建筑對濕陷量的要求有所不同,甲類建筑對地基處理要求較為嚴格,規(guī)范規(guī)定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的的破壞性形變而影響建筑的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全部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量。乙類和丙類建筑的占地面積一般較大,只需要根據(jù)要求消除地基部分濕陷量即可,然后根據(jù)具體的地基處理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水措施和結構措施來防止地基濕陷,保證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3、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
3.1 強夯法
強夯法是將重錘利用起重設備吊起在使重錘自由落體,對黃土地基進行強力夯擊,以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量,降低壓縮變形程度,提高地基承載力。強夯法適用于含水量在10%-60%范圍內的局部或者整片黃土,可處理深度為3-12m,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10%,土壤顆粒中的細土很難被填充,在進行強夯時溶蝕使表層土壤松動而導致深層土壤不容易被夯實,難以消除深層土層的濕陷量,還會對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埋下隱患,達不到處理效果。
3.2 墊層法
墊層法這種方法是一種淺層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方法,取材方便,施工簡單,現(xiàn)在應用較為廣泛,能夠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局部或者整片處理,可處理土層厚度為1-3m,墊層法根據(jù)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素土墊層法和灰土墊層法。
3.3 素土墊層法
素土墊層法挖出基坑中的原黃土,再用水將土濕潤,使用機械夯實,分層回填。其處理效果與土的含水率、回填土層厚度、壓實次數(shù)等因素緊密相關。當土的含水率相同時,在壓實初期土密實度隨著壓實機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但是當土密實度達到極限時,土的穩(wěn)定性反而會隨著壓實機所做的功的增大而降低,這就要求在施工時對土層的密實度有準確的監(jiān)控,如果過度碾壓,則同樣會影響回填夯實的質量。
3.4 灰土墊層法
灰土墊層法是將土與消石灰以8:2或者7:3的體積比混合配置后經(jīng)篩分拌和,再分層回填進行夯實?;彝恋陌柚票壤?、土料的含水率等因素主要影響著夯實的質量。在實際施工中,灰土墊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存在土質濕潤不均勻,表層吸水飽和,但是下層土壤干燥的情況,這就給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當需處理土層厚度超過3m時,挖填土方量大,施工的工期和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
3.5 擠密法
擠密法是用爆破等方法將濕陷性黃土地基中擠密的填料孔中分層回填素土、灰土甚至高強度的水泥土等,加以夯實穩(wěn)固,提高濕陷性黃土地基的強度,減少其壓縮性和濕陷性。擠密法一般可處理5-15m厚度的黃土。但是這種方法在土質的含水量的要求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土質含水量過高或者過低都達不到預期的處理效果,在實際施工中,由于濕陷性黃土的吸水性極強,在進行濕陷性黃土濕潤時對土質含水量很難控制,表層土質含水量基本飽和,而下層土質卻由于很難與水接觸相對干燥,這樣的情況下是不適宜用擠密法進行濕陷性黃土基地處理的。
3.6 樁基礎法
樁基礎法是在地基中按一定規(guī)則放置鋼筋混凝土樁或灌注樁來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這地基處理方法多用于工業(yè)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并且根據(jù)受力的不同可分為摩擦樁和端承樁。這種方法處理的地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地基一旦浸水,也有可能會發(fā)生濕陷,主要是由于在打樁的過程中勢必會將周圍土壤擠密,在樁周形成一層牢固的粘附在樁側表面上的硬殼,相當于增加了樁的側表面積,使黃土發(fā)生濕陷時增加了負摩擦力,使樁基出現(xiàn)沉降而導致地基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從而發(fā)生剪應力破壞。
3.7 預浸水法
由于濕陷性黃土遇水后會產(chǎn)生自重濕陷,預浸水法就是根據(jù)它的這一特性,在施工前先浸水使黃土發(fā)生自重濕陷來消除黃土的濕陷性。這種方法只適用于處理厚度大于10m的土層,然后還需要做土層淺層的處理,以防止處理后的黃土淺層仍有外荷濕陷性。預浸水法施工方式用水量大、工期長,往往在施工前半年到一年就需要開始進行處理,浸水期間要嚴格監(jiān)控黃土濕陷變形情況,根據(jù)濕陷進程合理提高水位,直到黃土濕陷穩(wěn)定為止。這種方法受到用水限制,在干旱等水資源匱乏的地區(qū)不宜采用。
3.8 深層攪拌樁法
深層攪拌樁法由于施工較為簡便,可以處理含水量較高的濕陷性黃土,所以近幾年在黃土地區(qū)有著廣泛的應用。這種方法是一種將水泥、石灰等材料進行固化,以加強地基承載力的地基處理方法。深層攪拌樁有干法施工和濕法施工兩種施工方法,干法施工就是將固化材料通過深層攪拌機械噴入土中進行攪拌而形成的粉噴樁,這種施工方式要求土質中的含水量在30%以上,地下水位以上,如果土質含水量較低或者較高,都很容易出現(xiàn)樁體中心固化不充分的現(xiàn)象,導致樁基沒有良好的強度。
參考文獻:
[1]李生蘭.論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J].經(jīng)濟技術協(xié)作信息,2009(22).
[2]劉向榮.淺談濕陷性黃土的地基處理[J].甘肅科技,2008(3).